Saturday, September 8, 2007

虚拟社区 有感

这是上学期的资讯社会与传播科技课所写的阅读心得报告。因为这一科得了挺高分,也想到都是与网路课题有关,所以将它贴了上来。呵呵献丑了~


阅读心得报告(一):

《虚拟社区(一)之定义》与《虚拟社区(二)之认同与想象》有感


看了课程四的主题文章:吴筱玫的《网络社群研究(一)虚拟社区》、苏芬媛的《MUD之初探性研究》、陈仲伟的《重思网络社群》;以及课程五的主题文章:吴筱玫的《网络社群研究(三)身份认同》及曾武清的《读虚拟社群的集体记忆与仪式传播:一个关于“龙魂不灭”的初探性研究》,一共五篇文章,总算对这个已经与自身越来越不可分离的网络世界,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空间。只是相对于社群或社区的组成,我个人却更偏向于认同陈仲伟所发明的“网路主题乐园团体”这个用词。很多时候,不太关注科技资讯的一群如我,都是在搜寻与查找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一个标题吸引,内容挺逗趣的网站或论坛,于是花点时间去浏览,了解里头的操作模式。如果一切都对感觉,最后决定发言或要拿取资源,才会注册成为会员。在此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特别在意社区/社群所具有的归属感、共同使命等等特点,只是单纯地想借用一个平台,索取或提供合乎主题的资讯。


当然,或许有人会说每个社区的形成刚开始都是从没感情到感情建立,进而产生一个让人无法抽离的现实以外另一个世界。对我而言,那还是一个乐园,因为在那里,人们起码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因人而异的个别元素,如自信、关怀(来自帖子内容、文字言语)、满足、充实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并不如个人内心的满足来得受重视。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自一网络空间中得到他所缺乏的元素,也并不代表他就会因此而投入在那个空间内,更甚者会付出同等的感情予该世界。这种利益挂帅,个体倾向于只满足需求的本性,无疑限制了所谓网络社区现象的通顺发展。说穿了,因为人的自私,我始终觉得真正坦诚相对的空间,并不多,即使有也不全然可信。


或许这番言论不适用于曾武清的研究,即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具有集体记忆时,情况便会有所不同。那是因为群体的凝聚力皆建立在一个共同的事物上,容易在同一事情上达成共鸣与共识。而且记忆是一种很强烈的追忆缅怀感,因此只要有人不断在同一空间,说着煽情的催人泪下的激动言语,藏在心底深处的那根弦,很容易就会被挑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壮情怀也会油然而生。在这方面,社群的形成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一群人拥有同样想法与感触,在别的地方得不到抚慰的关爱表现。由此,可延伸出关于弱势团体或被边缘化的团体,如同性恋网等,大概会更具有凝聚力与社群元素。


以自身的经验,一个多人参与性质的论坛,刚开始会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提及,而抱着好奇之心一探究竟。然而,基于论坛的互动性质,课题内容甚至是回帖者的回应都会影响在那待下去的兴致。在参与讨论时,若发现回应者皆倾向于同一观点或立场,大部分持相反立场的意见皆变“隐形”,表示人们都避免在大家同一鼻孔出气时,坚持己见地当个反对党。这一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亚洲人的习性无差。同样,若发现回应者似乎都彼此相熟(当然熟悉只限于网络还是现实无从考究),外团体的心态也会自然产生,不敢胡乱发言,深怕会得到不好的对待(如围哄等)而坏了上论坛只为消遣的“雅兴”。


不过,相较于虚拟社群或乐园团体,让我较感兴趣的还是以沟通交谈为主的
chat roommsn, skype等。无论是台湾还是中国的统计皆显示,如今人们上网最常浏览的社区形式,占最高比例的都是MSN。研究者说这暗示了沟通形式的一种转变,但我想除此以外,聊天室能获得世界男女老少的垂青于喜爱,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或许是其有一定的户口保护,任何欲闯进领域与人交谈之前,都必须先通过认可,这让户口持有者有挑选陌生聊天者的绝对主控权(这也算是一种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控制欲吗?)。这种“私人聊天室”由于大部分皆为相识的朋友,因此即使只用文字不用麦克风,也很容易就会将情感投入进聊天室内。聊天室署名下的空位能让每个人随时写上心情小语,这也能让朋友籍着“看见”对方的心情,了解彼此的当下情绪或最新动向。虽然这是很遥远的默默关心,但这仍在某程度上让人保持着联系的关系。正如上线与离线显示,在深夜一遍一遍地浏览着聊天室页面,静静的小青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抚慰着寂寞难熬的通宵,让彼此都知道自己并非一个人。习惯了陪伴以后,当看见聊天室没人上线时,会有一股寂寞的情绪莫名而袭,为自己那么夜还在做事情而感到悲哀。虽然断线与收讯问题会造成误会;长时期习惯通过电脑与人沟通,会使人面对社交与交谈等成瘾问题;但这种既方便又有主控权的沟通联系方式,还是有其可取与方便之处。


如今这一套网路发展的虚拟空间既有模式,有人满意有人反抗,有人质疑有人评判,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人,都选择了沉默。是深怕一开口要求革命什么,那一片乐土就会消失吗?被动者于是等着,等着更完善的科技接引他们走向未来。都市人无论自愿还是非自愿,都已陷入科技的深阱。我们已经回不了过去,甚至不能允许也无法想象失去虚拟空间的世界会是如何。只要身份还能理清,大部分人都还是麻木习惯地生活在两个看似分离却有着极相似处的空间里。如果人们是因现实无法给予某方面的满足,才沉浸于虚拟空间,越沉迷的人将会越发不想在现实世界中努力实践美好,以至现实永远无法满足人们所追求的那部分。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充分体现在虚拟网路上,对科技的应用又何尝不是呢?

文接阅读心得报告(二)

完成于 2007年7月19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