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2, 2011

[当今大马-人在现场] 看见了美丽的Negaraku

看见了美丽的Negaraku邓婉晴
2011年7月20日 中午 12点03分


清晨六点半,你从浓浓的睡意中醒来,这是你回国以后醒得最早的一个早晨。因为整个星期都难以入眠,你的精神已处于疲累状态。但是因为家人最终的许可与支持,连接上一些朋友及姐姐的参与,使你斗志高昂。

前一晚,新闻网站与官方网站已经停止更新,但是支持者仍更新不断,彼此加油,互相喊话。你去意已决,最担心的只是没办法踏入那个封锁的围城。你告诉妈,只要找到大本营,就不用怕。你心里只有一句话:箭已在弦,拔刀出鞘吧!

早上8点,整装待发。你帮姐姐准备好湿毛巾和不知管不管用的粗盐。你递给妈妈一张万一有事能求救的朋友和办事处电话号码。妈妈说把护身符带好,能保平安。像去打仗一样的视死如归,朋友却说,事到如今,万事俱备,无论如何一定要去到广场。

在轻快铁报摊遇见第一个自愿警察。你暗自庆幸(还)没有封站。刚开始车上人不多,你分不清是敌是友,唯有故作镇定继续与朋友谈笑风生。成功到KL Sentral,站旁的嘛嘛档高朋满座。你连两片印度煎饼和一向喜欢的teh tarik也啃不下。很多黑衣,很多神秘的眼光。你不敢多做猜想,但是你确实看到一些嘴角的笑与眼波送来的暖。

大队来信息说转移阵地至茨厂街。你的朋友听说那里警力很强。你们开始感到害怕。在等轻快铁的站台上,朋友讲电话引来一位游客打扮的墨镜女生搭讪。“听到了,你们也是去集会的吧。”很多人扮游客逛街吃饭。卧虎藏龙,你突然对间谍特工等词句有了新的表象。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在轻快铁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第一次在maharajalela要下站时,看着一堆警察下车,你们脚下生根实在不敢跟着出站。去到 Tun Sambatan,整个车站只有一个扫地的马来姑娘。不懂路只好回去Bukit Bintang。到了Pavilion阵营却比想象中小。与其在室内坐着等,你们决定徒步走去茨厂街。听说游行还未开始警方已捉了搜到黄衣的200余人, 为了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只好舍弃黑布包好藏在暗格的黄衣,交托给商场工作的友人。姐的友人嚷着想请假参与,“我真的在支持你们!”说着把肩带露出。黄 色。

还未找到大本营之前,朋友来电说万一被抓要怎么自保。你告诉自己,万一真的与警方近距离对峙,你一定一定,一定要直视他的眼睛,看穿他的灵魂,看他是不是真的如此丧尽天良,狠狠下手。因为你相信,警员中依然有明白事理的灵魂,只是碍于职位毫无选择。

平日喧闹繁华的闹市,只有三三两两的车辆与行人。山雨欲来的气势,沉重得叫你只能靠意志坚持。一定遇到大队的。一定能够抵达大本营的。一路上远远地看见警 察,还未到达已经汗流浃背,闷热得阵阵晕眩。远远见到天桥旁的“茨厂街”匾牌,路上越来越多聚集的人。遇见好些久仰的失联的面善的面孔。你传简讯报平安, 心里想着趁还能传就传,如有何意外也有个最后的通讯记录在案。

不久远处传来喧哗声,游行开始了。你们战战兢兢地 开始跟着,看着前后加入越来越多不知哪里涌出来的人潮,渐渐放胆高声齐喊。Hidup hidup, hidup rakyat, bersih bersih, pilihanraya, najib turun, hancur BN, sayang sayang, sayang Malaysia.

你环顾四周,每个人手上都有录像为证,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亢奋。街道两旁的店屋庙宇,三三两两 站着旁观者。窗内阳台,屋顶横梁。你跟着大队做手势要他们下来一起走进队伍。欢呼,掌声,和平手势。有人大喊kuning bersih,有人接话BN kotor。黄花,黄帽,黄气球,黄雨衣,黄鞋,黄色的angry bird,写着“黄”字的白衣。少了黄衣,自有人各出奇招以黄物代替。

队伍浩荡,士气高亢。一人带头喊其他的就跟着。听到诸如Hidup Islam的口号大家会有默契地不跟,尊重彼此差异也不模糊焦点。队伍的秩序整齐得让你感觉仿佛真的在嘉年华游行,歌舞升平地一路欢呼一路高喊。前方停下 后面就帮忙举手喊停。一直有人帮忙指挥交通方向。走在马路上也只走单巷把另一条让给车辆。

自高中毕业以来你已有 多年不在隆市混,印象中一些巷子你还是第一次走。你乐于在这样特殊的日子,用双脚在这块历史宝地稳稳当当地走一趟。今天的市中心不像外劳城,除了旅客走在 街上的都是马来西亚人。熟悉的店名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天气,再也没有比这更和平地体现你们对这片土地的疼爱与关怀。

你们走进大路,的士鸣笛欢呼。你看见了那位穿黄衣的婆婆,一脸凛然地在指挥人潮。你看见穿蓝衣的Irene坐着轮椅一起挤在人群中。你看见小朋友把头抬得老高地一起呐喊一起鼓掌。你看见每个人机不离手,都在与(担心的)家人朋友保持联络。

保持联络。你一路上最感恩的,是政府唯一没有出尔反尔,中断通讯和网络服务。虽然这本来就不应该,但是基于中东革命的前车之鉴,加上政府毫无诚信,你对电讯 这方面一直有些担心。也因为通讯流畅,你受到许多关心的来电和简讯祝福,这让你清楚知道除了自己,背后还有很多人在支持行动。

站在十字路口,你尝了第一口催泪弹。来不及把水和盐取出,你感觉到前后有人把水洒在空中,舒缓空气的呛度。前面的马来同胞回过头向每个人倒水,你伸出手拿水后只能使劲地往眼睛抹,想说谢谢的声音卡在不由自主的咳嗽中。
接 着的第二波第三波,你已经方向不分,不知道走向哪一条路。你只看见每一次袭击,有人借水有人分盐。有人在喊don’t push, relax, slow moving。人群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喘好气回到队伍就继续高喊。有人跌倒,有人即刻上前保护。有人在路旁抽筋,有人即刻蹲下帮忙。

下雨了。雨越下越大的那一刻,你跟着前面的朋友高喊Insha Allah。雨势与风势为下一波的催泪弹攻击,减低了许多杀伤力。你看着黄色的气球飞向高空,空中有几辆直升机来回盘旋。你心里又开始浮现飞机把炸弹丢下 的灾难场面。实际上你在几天前,曾天真地想象电影里的画面在今天出现:警方与军人在最紧张的时刻,会弃暗投明,倒戈相向。奈何电影,始终还是电影。

你听见国歌,你看见笑容。即便在前后包操无处可逃的地段,及水泡催泪弹连环追击的劣势里,你都没听到集体批斗的声音。人人心里有气,但是都在高度克制自己。 队伍来回走了几次,你有些泄气,是一旁的人在喊ah moi, semangat oi!让你重拾笑容,把头抬高继续前进。

你们在等领袖谈判,及躲过连番轰炸休息时,与身边素未谋面的参与者聊的,不是政府的昏庸无能。你们压根没想过也没必要评论,因为你们并非反政府。你们聊你从 哪里来?哇槟城柔佛那么远。什么时候下来的?没遇到阻塞吗?吃点盐吧,很有用的。你记得你的英语马来语广东话及华语都用上了。语言大杂烩,一直是你们的文 化。你一直引以为傲。

袭击又来了,走吧。你往后跑了一小段,赫然看见前方有警察向你冲来。不自觉地喊了一声,只 好跟着一小群人向左跑上草地。有人把篱笆踢开往上爬。在大雨中爬陡坡,你两次踏空几乎无法使力。是站在坡上的两只黝黑的手,紧紧地握着你,与下面的人一起 把你推拉着上去。你回头看,他们一人抱着灯柱借力,一人继续把人拉起。你因为还在喘气,再次无法向他们传达谢意。

你并非刻意逃往医院,而是无路可走。医院并没有驱赶聚集在门前的群众。你在医院旁喘息,看见大楼里钻出一个身影。一位身穿制服的医护人员,站在阳台上拿着黄 布,向你们大力摇摆。你们欣喜地招收欢呼回应,人头也即刻缩回进去。短短五秒的时间,你眼中充满了泪。你记得刚才逃到同善医院的对面,看见医院12层玻璃 大楼里,每一层都有人望着你们,在雨中四处窜逃。因为那位医护人员的表态,让你感受到很多很多的人,即便是在家里,或无法参与,但精神犹在。你自己一人就 代表了很多朋友及家人,立在历史的现场。

立在历史的现场,你来不及看见水泡射向医院,但是你亲眼看着催泪弹从天 而降,由小变大,在100米之前才拔足狂奔回避“子弹”。你爬到另一个山坡,看见人人脸上除了无奈没有惊慌。你突然想起这仅仅是一场要求公平与干净选举的 和平聚会,没有恶意没有武器。但是迎接你们的是无数的水枪雷弹。不长眼睛,毫不怜惜。

在同善医院休战许久,你们 陆续准备回到主要路段上。你在停车场,看见两班人马慢慢向前准备谈判,越走越近。左边是手无寸铁的黄金甲,右边是全副武装顶着盾牌的红头兵,后面还跟着血 红色的战车。你捂着嘴只想狂喊。停下。该死的给我停下。你没有办法想象,那些站在最前线的人,如何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与武力排场。

最前排的人慢慢都坐下。一大班记者围着警方与前来交涉的黄金甲。路面的人向四面八方召唤,躲着的人鱼贯回到主场。是的。戏还没完,人怎么会散。坐在后段,以为再坐一下就会和平解散。天晓得浓烟毫无预警地又出现,第N颗催泪弹再次向坐着的冷静的和平的群众近距离投下。

你们再次往后跑再次看见红头兵凶恶地向前扑抓。你们再次跑上斜坡医院的方向。你听见追上斜坡的警察在后头狂喊:Semua balik! Balik tidur sekarang!

雨停了。连和平地坐着也被无预警地狂轰,再坚持拉锯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你们无奈地自行解散回到Bukit Bintang。一路上没有垃圾,没有破坏的公物。这不是示威,也没有暴乱。遇到朋友,姐的朋友说,Bersih 3.0再见。你心里微颤,还有3.0?表示大家有都已预知游行只是对牛弹琴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几天过去,余波荡漾。

你记得你拖着几乎瘸了的双腿,乘搭还在跳站必须绕远路的轻快铁,千辛万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追踪事情的发展。你首先看见面子书上堆满的留言,受宠若惊,感到很温暖很温暖。你看见世界各地的声援,你看见大家唱国歌的短片,还有彼此的留言。

你还看见无数的市井小民用自己的器材录下走过的路,也有在家制作向集会者致敬的短片。你看新闻知道最后有一批战士排除万难走到体育馆前,却再次被无情弹泡扑 灭。你冷眼看着荧幕里出现刚刚经历的场面,看着警民冲突的特写,心中百般滋味。又看着一篇篇纪实录,一遍遍对照自己的经历和路线。失语,只能任由一波波寒 流与暖流交互冲击胸口,直达眼帘。

接着是一篇篇官腔的出现。政府继续颠倒是非,毫无检讨之意地继续胡乱放箭。网路骂声一片,围剿媒体的网页,要求首相下台的专页,在一夜间窜起,一呼百应,民心沸腾。你只是想不透,为何堂堂一国之君执政半个世纪的党魁,连接纳一个诉求与建议的肚量和胸怀也没有?

你见证了一场高度文明的聚会游行,却遇见满不讲理的国家机关。你还强烈地感受到,马来友族同胞对华人特别释出的保护与友好。是有心为政府及党魁不负责任的种 族言论感到内疚,还是在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丝毫隔阂,你不懂。你只知道在这场游行中,你看不见年龄,只看见笑容。看不见肤色,只看见彼此的手。你还见到很多 一直以文字相见的文坛泰斗。你开始思考,种族语言的藩篱,甚至是种族学校的设立,已经是过去式的自我防卫。当天国民的相处与表现,已经超越任何政党族群口 号甚至选举的核心诉求。

你的面子书上有很多国外朋友,你其实并不想他们看到马来西亚那么残暴无能没有担当没有诚信的政府。但是你的内心一直没有办法平静。在见证了709 的一切之后,你有好多好多话想说。你想让全世界的人看见,你们虽然有这样的政府,但是你们的人民绝对值得世界的尊重。

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亲戚问你觉得自己很威水是吗。从商的朋友在脸书上问谁要移民可提供门路。邻国的朋友说看到马来西亚的影片,让他感谢李先生(治国有方)。你心里觉得不是这样的。

因为你们顶着流言蜚语,及内心的恐惧,用你们的身躯,来争取你们所坚持的信念。因为看不过去,因为相信,所以走上街头,走在一起。你们选择站出来not because you are bored, but because you care。

也因此在吃晚饭的时候,当你听到隔壁座的阿姨在努力地跟父母传达网上影片的画面和消息,你感动莫名。你开始觉得是时候由网民跳脱舒适的网络圈,主动引导父母及身边的朋友关心正确的新闻消息,以正视听。让更多网路以外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是当务之急。

这是你第一次参与民主游行。你清楚明白,这一个五万人走上街头在雨中捱打捱射的日子,绝对不会记载在历史课本里。但是她会一直烙印在,每一个心系马来西亚的 人心里。政府与警方的态度固然叫人身痛欲绝,但是你同时也看见了,那么多那么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群众。出乎意料多的群众,不分彼此互相帮忙的群 众。

离开温暖的家,放弃休息的周末,关上电脑,南上北下,躲躲藏藏,就是不再甘于保持沉默的群众。你深深觉得,这样一个健康快乐不分你我,比执政党还成熟勇敢的社会,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更开明更成熟的领导君主。

你会一直记着,那些鼓舞士气的黄物,那些温暖的眼神笑容,那些短暂却真挚的交流,那些拉着你的手。你真的看见了。多么勇敢的马来西亚。多么美丽的negaraku。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170449

截至2012年6月29日 共有69 likes.

此文之后被收录在《共赴709》一书。

Read more!

[当今大马-人在现场] 看见了美丽的Negaraku

看见了美丽的Negaraku邓婉晴
2011年7月20日 中午 12点03分


清晨六点半,你从浓浓的睡意中醒来,这是你回国以后醒得最早的一个早晨。因为整个星期都难以入眠,你的精神已处于疲累状态。但是因为家人最终的许可与支持,连接上一些朋友及姐姐的参与,使你斗志高昂。

前一晚,新闻网站与官方网站已经停止更新,但是支持者仍更新不断,彼此加油,互相喊话。你去意已决,最担心的只是没办法踏入那个封锁的围城。你告诉妈,只要找到大本营,就不用怕。你心里只有一句话:箭已在弦,拔刀出鞘吧!

早上8点,整装待发。你帮姐姐准备好湿毛巾和不知管不管用的粗盐。你递给妈妈一张万一有事能求救的朋友和办事处电话号码。妈妈说把护身符带好,能保平安。像去打仗一样的视死如归,朋友却说,事到如今,万事俱备,无论如何一定要去到广场。

在轻快铁报摊遇见第一个自愿警察。你暗自庆幸(还)没有封站。刚开始车上人不多,你分不清是敌是友,唯有故作镇定继续与朋友谈笑风生。成功到KL Sentral,站旁的嘛嘛档高朋满座。你连两片印度煎饼和一向喜欢的teh tarik也啃不下。很多黑衣,很多神秘的眼光。你不敢多做猜想,但是你确实看到一些嘴角的笑与眼波送来的暖。

大队来信息说转移阵地至茨厂街。你的朋友听说那里警力很强。你们开始感到害怕。在等轻快铁的站台上,朋友讲电话引来一位游客打扮的墨镜女生搭讪。“听到了,你们也是去集会的吧。”很多人扮游客逛街吃饭。卧虎藏龙,你突然对间谍特工等词句有了新的表象。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在轻快铁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第一次在maharajalela要下站时,看着一堆警察下车,你们脚下生根实在不敢跟着出站。去到 Tun Sambatan,整个车站只有一个扫地的马来姑娘。不懂路只好回去Bukit Bintang。到了Pavilion阵营却比想象中小。与其在室内坐着等,你们决定徒步走去茨厂街。听说游行还未开始警方已捉了搜到黄衣的200余人, 为了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只好舍弃黑布包好藏在暗格的黄衣,交托给商场工作的友人。姐的友人嚷着想请假参与,“我真的在支持你们!”说着把肩带露出。黄 色。

还未找到大本营之前,朋友来电说万一被抓要怎么自保。你告诉自己,万一真的与警方近距离对峙,你一定一定,一定要直视他的眼睛,看穿他的灵魂,看他是不是真的如此丧尽天良,狠狠下手。因为你相信,警员中依然有明白事理的灵魂,只是碍于职位毫无选择。

平日喧闹繁华的闹市,只有三三两两的车辆与行人。山雨欲来的气势,沉重得叫你只能靠意志坚持。一定遇到大队的。一定能够抵达大本营的。一路上远远地看见警 察,还未到达已经汗流浃背,闷热得阵阵晕眩。远远见到天桥旁的“茨厂街”匾牌,路上越来越多聚集的人。遇见好些久仰的失联的面善的面孔。你传简讯报平安, 心里想着趁还能传就传,如有何意外也有个最后的通讯记录在案。

不久远处传来喧哗声,游行开始了。你们战战兢兢地 开始跟着,看着前后加入越来越多不知哪里涌出来的人潮,渐渐放胆高声齐喊。Hidup hidup, hidup rakyat, bersih bersih, pilihanraya, najib turun, hancur BN, sayang sayang, sayang Malaysia.

你环顾四周,每个人手上都有录像为证,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亢奋。街道两旁的店屋庙宇,三三两两 站着旁观者。窗内阳台,屋顶横梁。你跟着大队做手势要他们下来一起走进队伍。欢呼,掌声,和平手势。有人大喊kuning bersih,有人接话BN kotor。黄花,黄帽,黄气球,黄雨衣,黄鞋,黄色的angry bird,写着“黄”字的白衣。少了黄衣,自有人各出奇招以黄物代替。

队伍浩荡,士气高亢。一人带头喊其他的就跟着。听到诸如Hidup Islam的口号大家会有默契地不跟,尊重彼此差异也不模糊焦点。队伍的秩序整齐得让你感觉仿佛真的在嘉年华游行,歌舞升平地一路欢呼一路高喊。前方停下 后面就帮忙举手喊停。一直有人帮忙指挥交通方向。走在马路上也只走单巷把另一条让给车辆。

自高中毕业以来你已有 多年不在隆市混,印象中一些巷子你还是第一次走。你乐于在这样特殊的日子,用双脚在这块历史宝地稳稳当当地走一趟。今天的市中心不像外劳城,除了旅客走在 街上的都是马来西亚人。熟悉的店名熟悉的语言熟悉的天气,再也没有比这更和平地体现你们对这片土地的疼爱与关怀。

你们走进大路,的士鸣笛欢呼。你看见了那位穿黄衣的婆婆,一脸凛然地在指挥人潮。你看见穿蓝衣的Irene坐着轮椅一起挤在人群中。你看见小朋友把头抬得老高地一起呐喊一起鼓掌。你看见每个人机不离手,都在与(担心的)家人朋友保持联络。

保持联络。你一路上最感恩的,是政府唯一没有出尔反尔,中断通讯和网络服务。虽然这本来就不应该,但是基于中东革命的前车之鉴,加上政府毫无诚信,你对电讯 这方面一直有些担心。也因为通讯流畅,你受到许多关心的来电和简讯祝福,这让你清楚知道除了自己,背后还有很多人在支持行动。

站在十字路口,你尝了第一口催泪弹。来不及把水和盐取出,你感觉到前后有人把水洒在空中,舒缓空气的呛度。前面的马来同胞回过头向每个人倒水,你伸出手拿水后只能使劲地往眼睛抹,想说谢谢的声音卡在不由自主的咳嗽中。
接 着的第二波第三波,你已经方向不分,不知道走向哪一条路。你只看见每一次袭击,有人借水有人分盐。有人在喊don’t push, relax, slow moving。人群散了又聚,聚了又散。喘好气回到队伍就继续高喊。有人跌倒,有人即刻上前保护。有人在路旁抽筋,有人即刻蹲下帮忙。

下雨了。雨越下越大的那一刻,你跟着前面的朋友高喊Insha Allah。雨势与风势为下一波的催泪弹攻击,减低了许多杀伤力。你看着黄色的气球飞向高空,空中有几辆直升机来回盘旋。你心里又开始浮现飞机把炸弹丢下 的灾难场面。实际上你在几天前,曾天真地想象电影里的画面在今天出现:警方与军人在最紧张的时刻,会弃暗投明,倒戈相向。奈何电影,始终还是电影。

你听见国歌,你看见笑容。即便在前后包操无处可逃的地段,及水泡催泪弹连环追击的劣势里,你都没听到集体批斗的声音。人人心里有气,但是都在高度克制自己。 队伍来回走了几次,你有些泄气,是一旁的人在喊ah moi, semangat oi!让你重拾笑容,把头抬高继续前进。

你们在等领袖谈判,及躲过连番轰炸休息时,与身边素未谋面的参与者聊的,不是政府的昏庸无能。你们压根没想过也没必要评论,因为你们并非反政府。你们聊你从 哪里来?哇槟城柔佛那么远。什么时候下来的?没遇到阻塞吗?吃点盐吧,很有用的。你记得你的英语马来语广东话及华语都用上了。语言大杂烩,一直是你们的文 化。你一直引以为傲。

袭击又来了,走吧。你往后跑了一小段,赫然看见前方有警察向你冲来。不自觉地喊了一声,只 好跟着一小群人向左跑上草地。有人把篱笆踢开往上爬。在大雨中爬陡坡,你两次踏空几乎无法使力。是站在坡上的两只黝黑的手,紧紧地握着你,与下面的人一起 把你推拉着上去。你回头看,他们一人抱着灯柱借力,一人继续把人拉起。你因为还在喘气,再次无法向他们传达谢意。

你并非刻意逃往医院,而是无路可走。医院并没有驱赶聚集在门前的群众。你在医院旁喘息,看见大楼里钻出一个身影。一位身穿制服的医护人员,站在阳台上拿着黄 布,向你们大力摇摆。你们欣喜地招收欢呼回应,人头也即刻缩回进去。短短五秒的时间,你眼中充满了泪。你记得刚才逃到同善医院的对面,看见医院12层玻璃 大楼里,每一层都有人望着你们,在雨中四处窜逃。因为那位医护人员的表态,让你感受到很多很多的人,即便是在家里,或无法参与,但精神犹在。你自己一人就 代表了很多朋友及家人,立在历史的现场。

立在历史的现场,你来不及看见水泡射向医院,但是你亲眼看着催泪弹从天 而降,由小变大,在100米之前才拔足狂奔回避“子弹”。你爬到另一个山坡,看见人人脸上除了无奈没有惊慌。你突然想起这仅仅是一场要求公平与干净选举的 和平聚会,没有恶意没有武器。但是迎接你们的是无数的水枪雷弹。不长眼睛,毫不怜惜。

在同善医院休战许久,你们 陆续准备回到主要路段上。你在停车场,看见两班人马慢慢向前准备谈判,越走越近。左边是手无寸铁的黄金甲,右边是全副武装顶着盾牌的红头兵,后面还跟着血 红色的战车。你捂着嘴只想狂喊。停下。该死的给我停下。你没有办法想象,那些站在最前线的人,如何能够承受这样的压力与武力排场。

最前排的人慢慢都坐下。一大班记者围着警方与前来交涉的黄金甲。路面的人向四面八方召唤,躲着的人鱼贯回到主场。是的。戏还没完,人怎么会散。坐在后段,以为再坐一下就会和平解散。天晓得浓烟毫无预警地又出现,第N颗催泪弹再次向坐着的冷静的和平的群众近距离投下。

你们再次往后跑再次看见红头兵凶恶地向前扑抓。你们再次跑上斜坡医院的方向。你听见追上斜坡的警察在后头狂喊:Semua balik! Balik tidur sekarang!

雨停了。连和平地坐着也被无预警地狂轰,再坚持拉锯也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你们无奈地自行解散回到Bukit Bintang。一路上没有垃圾,没有破坏的公物。这不是示威,也没有暴乱。遇到朋友,姐的朋友说,Bersih 3.0再见。你心里微颤,还有3.0?表示大家有都已预知游行只是对牛弹琴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几天过去,余波荡漾。

你记得你拖着几乎瘸了的双腿,乘搭还在跳站必须绕远路的轻快铁,千辛万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追踪事情的发展。你首先看见面子书上堆满的留言,受宠若惊,感到很温暖很温暖。你看见世界各地的声援,你看见大家唱国歌的短片,还有彼此的留言。

你还看见无数的市井小民用自己的器材录下走过的路,也有在家制作向集会者致敬的短片。你看新闻知道最后有一批战士排除万难走到体育馆前,却再次被无情弹泡扑 灭。你冷眼看着荧幕里出现刚刚经历的场面,看着警民冲突的特写,心中百般滋味。又看着一篇篇纪实录,一遍遍对照自己的经历和路线。失语,只能任由一波波寒 流与暖流交互冲击胸口,直达眼帘。

接着是一篇篇官腔的出现。政府继续颠倒是非,毫无检讨之意地继续胡乱放箭。网路骂声一片,围剿媒体的网页,要求首相下台的专页,在一夜间窜起,一呼百应,民心沸腾。你只是想不透,为何堂堂一国之君执政半个世纪的党魁,连接纳一个诉求与建议的肚量和胸怀也没有?

你见证了一场高度文明的聚会游行,却遇见满不讲理的国家机关。你还强烈地感受到,马来友族同胞对华人特别释出的保护与友好。是有心为政府及党魁不负责任的种 族言论感到内疚,还是在生活中本来就没有丝毫隔阂,你不懂。你只知道在这场游行中,你看不见年龄,只看见笑容。看不见肤色,只看见彼此的手。你还见到很多 一直以文字相见的文坛泰斗。你开始思考,种族语言的藩篱,甚至是种族学校的设立,已经是过去式的自我防卫。当天国民的相处与表现,已经超越任何政党族群口 号甚至选举的核心诉求。

你的面子书上有很多国外朋友,你其实并不想他们看到马来西亚那么残暴无能没有担当没有诚信的政府。但是你的内心一直没有办法平静。在见证了709 的一切之后,你有好多好多话想说。你想让全世界的人看见,你们虽然有这样的政府,但是你们的人民绝对值得世界的尊重。

有人说这是一场闹剧。亲戚问你觉得自己很威水是吗。从商的朋友在脸书上问谁要移民可提供门路。邻国的朋友说看到马来西亚的影片,让他感谢李先生(治国有方)。你心里觉得不是这样的。

因为你们顶着流言蜚语,及内心的恐惧,用你们的身躯,来争取你们所坚持的信念。因为看不过去,因为相信,所以走上街头,走在一起。你们选择站出来not because you are bored, but because you care。

也因此在吃晚饭的时候,当你听到隔壁座的阿姨在努力地跟父母传达网上影片的画面和消息,你感动莫名。你开始觉得是时候由网民跳脱舒适的网络圈,主动引导父母及身边的朋友关心正确的新闻消息,以正视听。让更多网路以外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是当务之急。

这是你第一次参与民主游行。你清楚明白,这一个五万人走上街头在雨中捱打捱射的日子,绝对不会记载在历史课本里。但是她会一直烙印在,每一个心系马来西亚的 人心里。政府与警方的态度固然叫人身痛欲绝,但是你同时也看见了,那么多那么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群众。出乎意料多的群众,不分彼此互相帮忙的群 众。

离开温暖的家,放弃休息的周末,关上电脑,南上北下,躲躲藏藏,就是不再甘于保持沉默的群众。你深深觉得,这样一个健康快乐不分你我,比执政党还成熟勇敢的社会,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更开明更成熟的领导君主。

你会一直记着,那些鼓舞士气的黄物,那些温暖的眼神笑容,那些短暂却真挚的交流,那些拉着你的手。你真的看见了。多么勇敢的马来西亚。多么美丽的negaraku。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170449

截至2012年6月29日 共有69 likes.

此文之后被收录在《共赴709》一书。

Read more!

Wednesday, July 13, 2011

[当今读者来函] 让声音被看见


让声音被看见


邓婉晴
2011年7月6日 晚上 10点23分

2008年8月,我只身前往澳洲求学。刚开始一个人在异乡举目无亲,一无所有,我几乎每天靠着与家人视频聊天,及每个学期能回国的期望,度过艰难的适应期。

2011年初,凭着在澳洲培养出来的独立与自信,我再次只身飞往北半球,到瑞典当一个学期的交换生。

在 冬长夏短,北纬60度的北欧,我是那个瑞典小镇极少数的马来西亚人。但出乎意料的是,马来西亚在当地人及国际学生的眼中,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极少碰见马来 西亚人,我成为他们眼中非常罕有的,精通多语的“语言天才”。我对曾到过大马旅游的欧洲朋友人数也感到惊讶,而当他们说起来马的经验时,无不对这里的人 文、食物与生态环境赞不绝口。看到身边的人如此推崇马来西亚,那种自豪感着实非笔墨能形容。

因此我常常告诉马来 西亚的朋友,我们的国家其实在国际上,真的很享誉盛名。而且如果不离开这个国家,你不会知道她的好在哪里。你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爱她,多想念那片土 地上的一切,语言,食物,文化。你更不会知道,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她令人讨厌及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实在无须每次发生什么事都讽刺地高喊“这就是马来西亚, 丢脸丢到家”及说出类似的话。

终于三年过去,我从全民福利制度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国家回来,做好了面临反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还沉浸在美食天堂的狂乐中,脚下站着的这片土地,不便的生活习惯,却很快就把我拉回现实。

白天乘搭轻快铁,一样误时一样拥挤。晚上说想出门,妈妈阻止说外面很危险,一个人出门会被抢。一家人出门吃个饭,潜意识会把电脑收起设下警铃。绕过每一个住宅区,街头都有居民自掏腰包聘请的保安守卫,防止盗贼。

想去参与游行,爸说想都别想。妈说不要去啦,警察会抓!我不想你刚刚回来就被抓。年轻人不要冲动,不要那么不理智,这里不是澳洲不是瑞典不是什么民主国家,不要乱来。要诉求要表达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彻夜难眠,就在想要如何爬过家里的那一道门,要如何跟父母分析与解释,要如何抵抗不乖不孝的这顶帽子。

在华人社会里,无论多少岁,同住在一起的父母都还有拒绝孩子行动的权力。很多朋友都是。而对一个海归族来说,要走上街头,除了要克服内心的矛盾与空洞,还要先跨过家里的门槛,通过家人的谅解与尊重。

家人的担忧,无非是害怕孩子被捉,无端被折磨,女生被非礼,被滥权者用私刑问候。我难过的是,在国外远远见到穿着制服的警方与守卫,都会有种被保护的安全感。迷路可以问警,要投诉可以报警,避难可以找警亭。但是在马来西亚,职权者的公信力却荡然无存,甚至被视为万恶之源。

我 难过的是,长期阅读不同媒体报章的两代人,对同一个课题事件的理解差异竟然可以如此大。受主流媒体报章影响的上一代,说出来的话与报章评论一模一样。我曾 经以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批判过于苛刻,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与矛盾。但是经过比较,却发现某报引述四篇外报评论,其中两篇提及净选盟的文章,皆摘选自首 要媒体(Media Prima)旗下的《每日新闻》及以极端评论散播种族情绪恶名昭彰的《马来西亚前锋报》。两篇皆充斥着“非法集会”“狼狈为奸”“满城风雨”等负面批判游 行的报道,竟被选为每日评论,长期以一言堂一面倒的论点喂食中文报读者。也无怪乎长辈会有如此抗拒游行的反应。

我难过的是,离开三年,贪赃舞弊、滥用职权的现象依然猖獗。不环保、不公正、不廉洁。人民怨声载道,政府依然故我,不闻不问。问题依然是问题,禁忌仍然是禁忌。

我难过的是,即便民怨愈发激烈,人们终于高声呐喊,却一再被政府有意地恶意抹黑,无的放矢,制造永无止境的白色恐怖。

妈妈今早还意有所指地说,你皮肤很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好看,就是穿黄色不好看。

我知道是个笑话,但是我笑不出来。

我其实还有很多选择。老爸说,只要你有本事继续念书,你就去念。哪里都行。老妈说,只要有能力在国外找到工作,那就不要回来了。这里已经乱得没有希望。

但是每当看到国内发生的种种不公,看到治安的猖獗政府的腐败,我不知道要怎样在自己亲爱的家人和朋友面对同样的困境时,自己一个人明哲保身地逗留在外,然后庆幸自己走得快。我恨自己情谊结太重,更恨这个国家不长进,不自重。

也许真的蠢得可以。但是我想留在这里。

因为有如此众多坚定不移的改革之声,让我依然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制度保存希望。

赴会,是为了让声音被看见。

无论广场或体育馆,大街还是小巷,只要诉求一样,赴会就有意义。

为了什么?

为了想要选举的游戏玩公平一点。干净一点。

为了希望有朝一日,国外的朋友不会在对食物美景表示赞美的同时,心里暗自质疑大马对国内的治安人权,福利保障有欠完善。

为了有朝一日,当我在力邀朋友到大马游玩的同时,心里不暗自担心他们会遇到不愉快的经验与对待。

就算只身赴会,我也要去。

我要去感受,全民一心寻求变革的历史时刻。

我要去体会,被不同种族的朋友包围,大家一起同声要求国家进步的激昂与氛围。

我要让自己被看见,同时让大家被社会看见,被国家看见,被国际媒体国际社会看见。

我要让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

我深爱这个国家。

我要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心甘情愿。

所以这场民主嘉年华,I am in。

希望政府说好和平集会,和平解散,就别再继续滥抓无辜,指鹿为马。

我始终相信,只要大家都不畏强权,跟着自己的声音前往赴会,凭着一人一点光,再黑暗的世界,也会被照亮。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9160

截至13/07/2011 共有 1984 likes


Read more!

[当今读者来函] 让声音被看见


让声音被看见


邓婉晴
2011年7月6日 晚上 10点23分

2008年8月,我只身前往澳洲求学。刚开始一个人在异乡举目无亲,一无所有,我几乎每天靠着与家人视频聊天,及每个学期能回国的期望,度过艰难的适应期。

2011年初,凭着在澳洲培养出来的独立与自信,我再次只身飞往北半球,到瑞典当一个学期的交换生。

在 冬长夏短,北纬60度的北欧,我是那个瑞典小镇极少数的马来西亚人。但出乎意料的是,马来西亚在当地人及国际学生的眼中,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极少碰见马来 西亚人,我成为他们眼中非常罕有的,精通多语的“语言天才”。我对曾到过大马旅游的欧洲朋友人数也感到惊讶,而当他们说起来马的经验时,无不对这里的人 文、食物与生态环境赞不绝口。看到身边的人如此推崇马来西亚,那种自豪感着实非笔墨能形容。

因此我常常告诉马来 西亚的朋友,我们的国家其实在国际上,真的很享誉盛名。而且如果不离开这个国家,你不会知道她的好在哪里。你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爱她,多想念那片土 地上的一切,语言,食物,文化。你更不会知道,其实每个国家都有她令人讨厌及需要改善的地方,我们实在无须每次发生什么事都讽刺地高喊“这就是马来西亚, 丢脸丢到家”及说出类似的话。

终于三年过去,我从全民福利制度在世界排名数一数二的国家回来,做好了面临反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还沉浸在美食天堂的狂乐中,脚下站着的这片土地,不便的生活习惯,却很快就把我拉回现实。

白天乘搭轻快铁,一样误时一样拥挤。晚上说想出门,妈妈阻止说外面很危险,一个人出门会被抢。一家人出门吃个饭,潜意识会把电脑收起设下警铃。绕过每一个住宅区,街头都有居民自掏腰包聘请的保安守卫,防止盗贼。

想去参与游行,爸说想都别想。妈说不要去啦,警察会抓!我不想你刚刚回来就被抓。年轻人不要冲动,不要那么不理智,这里不是澳洲不是瑞典不是什么民主国家,不要乱来。要诉求要表达可以有更好的方法。

彻夜难眠,就在想要如何爬过家里的那一道门,要如何跟父母分析与解释,要如何抵抗不乖不孝的这顶帽子。

在华人社会里,无论多少岁,同住在一起的父母都还有拒绝孩子行动的权力。很多朋友都是。而对一个海归族来说,要走上街头,除了要克服内心的矛盾与空洞,还要先跨过家里的门槛,通过家人的谅解与尊重。

家人的担忧,无非是害怕孩子被捉,无端被折磨,女生被非礼,被滥权者用私刑问候。我难过的是,在国外远远见到穿着制服的警方与守卫,都会有种被保护的安全感。迷路可以问警,要投诉可以报警,避难可以找警亭。但是在马来西亚,职权者的公信力却荡然无存,甚至被视为万恶之源。

我 难过的是,长期阅读不同媒体报章的两代人,对同一个课题事件的理解差异竟然可以如此大。受主流媒体报章影响的上一代,说出来的话与报章评论一模一样。我曾 经以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批判过于苛刻,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与矛盾。但是经过比较,却发现某报引述四篇外报评论,其中两篇提及净选盟的文章,皆摘选自首 要媒体(Media Prima)旗下的《每日新闻》及以极端评论散播种族情绪恶名昭彰的《马来西亚前锋报》。两篇皆充斥着“非法集会”“狼狈为奸”“满城风雨”等负面批判游 行的报道,竟被选为每日评论,长期以一言堂一面倒的论点喂食中文报读者。也无怪乎长辈会有如此抗拒游行的反应。

我难过的是,离开三年,贪赃舞弊、滥用职权的现象依然猖獗。不环保、不公正、不廉洁。人民怨声载道,政府依然故我,不闻不问。问题依然是问题,禁忌仍然是禁忌。

我难过的是,即便民怨愈发激烈,人们终于高声呐喊,却一再被政府有意地恶意抹黑,无的放矢,制造永无止境的白色恐怖。

妈妈今早还意有所指地说,你皮肤很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好看,就是穿黄色不好看。

我知道是个笑话,但是我笑不出来。

我其实还有很多选择。老爸说,只要你有本事继续念书,你就去念。哪里都行。老妈说,只要有能力在国外找到工作,那就不要回来了。这里已经乱得没有希望。

但是每当看到国内发生的种种不公,看到治安的猖獗政府的腐败,我不知道要怎样在自己亲爱的家人和朋友面对同样的困境时,自己一个人明哲保身地逗留在外,然后庆幸自己走得快。我恨自己情谊结太重,更恨这个国家不长进,不自重。

也许真的蠢得可以。但是我想留在这里。

因为有如此众多坚定不移的改革之声,让我依然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制度保存希望。

赴会,是为了让声音被看见。

无论广场或体育馆,大街还是小巷,只要诉求一样,赴会就有意义。

为了什么?

为了想要选举的游戏玩公平一点。干净一点。

为了希望有朝一日,国外的朋友不会在对食物美景表示赞美的同时,心里暗自质疑大马对国内的治安人权,福利保障有欠完善。

为了有朝一日,当我在力邀朋友到大马游玩的同时,心里不暗自担心他们会遇到不愉快的经验与对待。

就算只身赴会,我也要去。

我要去感受,全民一心寻求变革的历史时刻。

我要去体会,被不同种族的朋友包围,大家一起同声要求国家进步的激昂与氛围。

我要让自己被看见,同时让大家被社会看见,被国家看见,被国际媒体国际社会看见。

我要让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

我深爱这个国家。

我要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心甘情愿。

所以这场民主嘉年华,I am in。

希望政府说好和平集会,和平解散,就别再继续滥抓无辜,指鹿为马。

我始终相信,只要大家都不畏强权,跟着自己的声音前往赴会,凭着一人一点光,再黑暗的世界,也会被照亮。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69160

截至13/07/2011 共有 1984 likes


Read more!

Tuesday, April 12, 2011

[媒希望] 给在籍生的一些话

[给在籍生的一些话] 邓婉晴 第六届

《媒希望——我們這一班》


新纪元媒体系发生所谓的“大海啸”以来,让我感动的是,一件事情真的可以通过许多人的动员和响应,而引发回响的。


媒体系的毕业生,因为眼看事情迫在眉睫却没有人站起来说句话,于是才有“媒希望——我们这一班”从一个班级部落,变成此次事件的聚集地,也许还能用上大本营这词。因为所有关注的声音都在这里,也因此一度让院方有所警戒,深怕在籍生会因为毕业生的言论而遭到煽动,对不明确的事情经过与发展,从不明确的管道,再 加上自己不明确的想法,最后得到不明确的混乱结论。


经过毕业生一再地呼吁强调,院方最终看到并肯定了我们的真诚与用心。可以说,如今,院方与毕业生双方都已经就这件事,应该树立在开明平和的平台上解决,达成了共识。


反观在籍生。距离
320日第一封关于大海啸的信贴上来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事实上,在籍生应该不会是通过这网站才获知,而是在更早以前。遗憾的是,如果不是毕业生群起发动 这次的行动,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要自己去问个明白。问什么?关于老师走了,你们还有没有老师上课?关于办公室到三月还是冷冷清清一片空旷,院方有没有要填补空缺的意思。


作为最新一届毕业生,因为还有一些在籍同学的联络,不难发现,其实大家都还是有情绪。从去年年尾,就有同学表达出对老师离开的不舍之情,而不舍之后理所当然 就化悲伤为愤怒,说“院方把那么好的老师请走了,不知道明年的课怎么上。”“把好老师还给我们!”“如果新纪元开学还请不到老师,就去示威!”这些都是本 人亲眼看到的同学所用的情绪性字眼。除了化悲伤为愤怒的第一种人,第二种是消极被动者。“现在都做不了什么,唯有听天由命”。还有第三种人,觉得学生应该体谅院方的难处,院方这么做定有他们的原因。



姑且先不论这三种想法的出发点在哪里,但抱持这三种想法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没有行动。 也许,是拒绝行动。也许你们还对于院方的办事能力赋予很大的信心及肯定。老师走了,前途未卜,很伤心很担忧,但也只有等。等开学继续上课。在物是人非的课室内上课(这也是借用在籍生写的形容词)。听天由命,换句话说就是得过且过。因为熟悉的老师走了,所以唯有任由新老师摆布。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没关 系。有老师就行。还有学生应该体谅院方的难处,所以发出学生的声音,向院方提个问题,是不尊重他们的决定,也许还有点不知感恩。



在此之前,我想问问同学,有没有想过,来学院学习知识,是学生的责任。付学费在有经验学识的讲师身上取经,是学生的职责。院方无论作出什么方案和抉择,只要牵涉到学生的利益,学生就有绝对的义务和权利去了解,必要时参与讨论,从而得出一个对双方的不利减至最低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什么都做不了?在说做不了之前,有去尝试过吗?觉得有这个想法的(指行动的想法,想问个明白的想法)只是一个人?还是你根本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要去解决?只是哩哩罗罗地发了牢骚然后就只有继续闷闷不乐地在象牙塔内求学?至于体谅院方的难处,我看到的是也许学生还抱有很深的阶级观念。学府是提供教育的地方,是一个权威。我们即使纳闷,还是得沉住气去体谅权威。



但是,如果所谓“权威”在作决定之前并没有体谅或忽略了来学习教育的人呢?我们是否还有这个意识,明辨之,审问之?也许我们都应该理解到,体谅,并不等于服从。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个体
/群体在同一件事情上,所最着重的点和立场不相同时,对立,就很自然也无可避免地产生。重要的是,对立产生之后,如果双方都不想或避免去沟通,相互理解,理念的鸿沟只会越来越大。你以为体谅包容是避免冲突对立的最温和方法?你只是对你自己的学习,对自己所应该关心的事,逃避,不负责任罢了。


上了大专,摆脱了中学的僵化制度之后,知道大家都在很积极地生活。就如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些言语,大专生都在很努力地修炼大专应该修的四个学分:学业,社团,人际,爱情。但是这四个学分当中,没有社会,没有理想。也许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些大专保护层以外的社会运作,切身问题。就像龙应台在“不会闹事的一代—— 给大学生”一文中说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因为跟学业无关。因为不关心,没有研究,太深奥,听不懂。所以,也没有做价值判断的必要。没有思考的必要。这个世界很美好。怎么突然不美好了?没办法,就只好任命吧。



但是,今天要你们关心的,不是油价会不会再上涨,也不是世界杯葛中国奥运背后的缘由。今天发生在你们面前的,是攸关自己学业的系内问题。师资问题。如此切身,身为学生理应最关心的范围,如今泛起了波动,你们怎么还能如此不闻不问地继续过生活?媒体系跟你们的学业之间的联系,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替你们分析吗?



经过毕业生的一再主动联系与发函,终于得到院方的正面回应。这种回应和院方所答应的,希望能就此事一起公开解决,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不但是民主教育民 主机构的最佳代表,更是新纪元做为民办学府,所标榜的“学生自主,学习开放”的最佳体现。这个沟通的平台已经被凿开了,而如今还在新纪元媒体系内求学的你们,能不能够就此肩负起学生自主的良风,将此精神和文化延续下去?



什么是学生自主?对疑惑的事情表示关心,对不能理解的事情追根究底。这是本人最直接的解释。关心追究,不一定就是搞对抗。搞对抗,更不可能就是为学院制造麻烦,对学生造成恐慌。经过自己的脑袋思考过问题,而后发出声音,仅仅是对每件事情认真,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因为你在乎,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把他们过得好好的。而不是有老师就好的心态。能够毕业就其余不理的心态。还有社团比这一切更重要。这里就留给有心人去搞吧的心态。



一般学生的心态,除了忌讳权威,也倚仗权威。系会,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其职责是为社区内的人民服务,为他们争取权益。国家政府有失误的地方,就要挺 身为人民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更正,解释。政府不是没有对的地方,更不是没有为人民做好事。但他们之所以为政府,为人民提供最好的资源就是他们职责;而保障人民的权益就是地方政府的分内事。做好分内事,我们可以感恩,但无须激赏。因为术业有专攻,尽了多少力,大家自己心里有数。



再来,如果政府有误,地方政府并没有履行其在野的职责来为人民说话,人民也有绝对的义务和自由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因为每个人本来就是一个个体,当代议士无法保障自己,人们有没有权利保障自己?你之所以感到无力,除了整个大环境和历史要我们屈服于权威的教育,要我们甘于躲在洞里不问世事,更重 要的是,独立的声音太少了!



在道学上,讲究阴阳调和;政治里,有朝野双制衡,还有势如水火,正负相吸,天地一线等。世间万物本就有两个对立面,有时相近(有些事情理念立场相同);有时相斥(有些事情对立)。双方既针锋相对,也相安无事,任何一方的声音都不可少,更不可不存在,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的校友,也许就如在野派,在学生的眼中,成了拿着反对牌呼朋唤友向院方找碴,并企图拉拢学生,试图煽动,影响怂恿学生,或壮大势力,或为学院添麻烦(这 类在籍学生的想法恕我还是不太明白)。奇怪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只是向在籍生代表伸出友好之手,也许有点急切,是因为事情不能等。除了几位干部,毕业生 没有当面接触过其他在籍生。这里(媒希望——我们这一班),是一个让大家
voice out的空间,就如其它部落格的功用一样。文字,很难完全摒除情感和立场。那么多篇文章之中,没有片言只语,是会阻扰新纪元升格大学的路,也没有呼吁学弟妹跟院方对着干。我们最初的用意,就只是要问题得到正视,关注及解决。既然在籍生能够在不同的地方,允许自己放肆地发泄情绪,可否也容忍毕业生在某些时候犯下一些 情绪性的失误?自行过滤本是大家应该做的,如果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除了违背原创者的初衷,更有违念媒体研究所一直秉持的客观中立理念。


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一点感觉也没有,觉得我们完全多虑了,皇上不急太监急,那倒还罢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你的片言只字而怀疑自己的行动。但是,如果你是有想法的,但是却一再地将之搁在一边,可不可以请你,也为你所关心的事,出一点绵力。



好不好,就从今天开始,就从媒体系这件事开始。将倾注在社团、情人、学业、工作、娱乐、家人等等的一切情绪,拨一点点,在这块社会人文关怀的寸土上。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除了为自己的生活,还能对个人以外的空间有所施展,而感到全身发亮。就借你那么一点光,一人一点光,灰暗的夜空也能被划亮。



那是智慧的火光。推动社会进步的步伐。



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 第六届毕业生

邓婉晴

200848


Read more!

[媒希望] 给在籍生的一些话

[给在籍生的一些话] 邓婉晴 第六届

《媒希望——我們這一班》


新纪元媒体系发生所谓的“大海啸”以来,让我感动的是,一件事情真的可以通过许多人的动员和响应,而引发回响的。


媒体系的毕业生,因为眼看事情迫在眉睫却没有人站起来说句话,于是才有“媒希望——我们这一班”从一个班级部落,变成此次事件的聚集地,也许还能用上大本营这词。因为所有关注的声音都在这里,也因此一度让院方有所警戒,深怕在籍生会因为毕业生的言论而遭到煽动,对不明确的事情经过与发展,从不明确的管道,再 加上自己不明确的想法,最后得到不明确的混乱结论。


经过毕业生一再地呼吁强调,院方最终看到并肯定了我们的真诚与用心。可以说,如今,院方与毕业生双方都已经就这件事,应该树立在开明平和的平台上解决,达成了共识。


反观在籍生。距离
320日第一封关于大海啸的信贴上来至今,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事实上,在籍生应该不会是通过这网站才获知,而是在更早以前。遗憾的是,如果不是毕业生群起发动 这次的行动,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要自己去问个明白。问什么?关于老师走了,你们还有没有老师上课?关于办公室到三月还是冷冷清清一片空旷,院方有没有要填补空缺的意思。


作为最新一届毕业生,因为还有一些在籍同学的联络,不难发现,其实大家都还是有情绪。从去年年尾,就有同学表达出对老师离开的不舍之情,而不舍之后理所当然 就化悲伤为愤怒,说“院方把那么好的老师请走了,不知道明年的课怎么上。”“把好老师还给我们!”“如果新纪元开学还请不到老师,就去示威!”这些都是本 人亲眼看到的同学所用的情绪性字眼。除了化悲伤为愤怒的第一种人,第二种是消极被动者。“现在都做不了什么,唯有听天由命”。还有第三种人,觉得学生应该体谅院方的难处,院方这么做定有他们的原因。



姑且先不论这三种想法的出发点在哪里,但抱持这三种想法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没有行动。 也许,是拒绝行动。也许你们还对于院方的办事能力赋予很大的信心及肯定。老师走了,前途未卜,很伤心很担忧,但也只有等。等开学继续上课。在物是人非的课室内上课(这也是借用在籍生写的形容词)。听天由命,换句话说就是得过且过。因为熟悉的老师走了,所以唯有任由新老师摆布。教什么?不知道。怎么教?没关 系。有老师就行。还有学生应该体谅院方的难处,所以发出学生的声音,向院方提个问题,是不尊重他们的决定,也许还有点不知感恩。



在此之前,我想问问同学,有没有想过,来学院学习知识,是学生的责任。付学费在有经验学识的讲师身上取经,是学生的职责。院方无论作出什么方案和抉择,只要牵涉到学生的利益,学生就有绝对的义务和权利去了解,必要时参与讨论,从而得出一个对双方的不利减至最低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会什么都做不了?在说做不了之前,有去尝试过吗?觉得有这个想法的(指行动的想法,想问个明白的想法)只是一个人?还是你根本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要去解决?只是哩哩罗罗地发了牢骚然后就只有继续闷闷不乐地在象牙塔内求学?至于体谅院方的难处,我看到的是也许学生还抱有很深的阶级观念。学府是提供教育的地方,是一个权威。我们即使纳闷,还是得沉住气去体谅权威。



但是,如果所谓“权威”在作决定之前并没有体谅或忽略了来学习教育的人呢?我们是否还有这个意识,明辨之,审问之?也许我们都应该理解到,体谅,并不等于服从。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个体
/群体在同一件事情上,所最着重的点和立场不相同时,对立,就很自然也无可避免地产生。重要的是,对立产生之后,如果双方都不想或避免去沟通,相互理解,理念的鸿沟只会越来越大。你以为体谅包容是避免冲突对立的最温和方法?你只是对你自己的学习,对自己所应该关心的事,逃避,不负责任罢了。


上了大专,摆脱了中学的僵化制度之后,知道大家都在很积极地生活。就如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些言语,大专生都在很努力地修炼大专应该修的四个学分:学业,社团,人际,爱情。但是这四个学分当中,没有社会,没有理想。也许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些大专保护层以外的社会运作,切身问题。就像龙应台在“不会闹事的一代—— 给大学生”一文中说的,学生在大学的四面围墙里自给自足地活着,不常把头伸出来。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因为跟学业无关。因为不关心,没有研究,太深奥,听不懂。所以,也没有做价值判断的必要。没有思考的必要。这个世界很美好。怎么突然不美好了?没办法,就只好任命吧。



但是,今天要你们关心的,不是油价会不会再上涨,也不是世界杯葛中国奥运背后的缘由。今天发生在你们面前的,是攸关自己学业的系内问题。师资问题。如此切身,身为学生理应最关心的范围,如今泛起了波动,你们怎么还能如此不闻不问地继续过生活?媒体系跟你们的学业之间的联系,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替你们分析吗?



经过毕业生的一再主动联系与发函,终于得到院方的正面回应。这种回应和院方所答应的,希望能就此事一起公开解决,其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不但是民主教育民 主机构的最佳代表,更是新纪元做为民办学府,所标榜的“学生自主,学习开放”的最佳体现。这个沟通的平台已经被凿开了,而如今还在新纪元媒体系内求学的你们,能不能够就此肩负起学生自主的良风,将此精神和文化延续下去?



什么是学生自主?对疑惑的事情表示关心,对不能理解的事情追根究底。这是本人最直接的解释。关心追究,不一定就是搞对抗。搞对抗,更不可能就是为学院制造麻烦,对学生造成恐慌。经过自己的脑袋思考过问题,而后发出声音,仅仅是对每件事情认真,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因为你在乎,你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把他们过得好好的。而不是有老师就好的心态。能够毕业就其余不理的心态。还有社团比这一切更重要。这里就留给有心人去搞吧的心态。



一般学生的心态,除了忌讳权威,也倚仗权威。系会,就像是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其职责是为社区内的人民服务,为他们争取权益。国家政府有失误的地方,就要挺 身为人民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更正,解释。政府不是没有对的地方,更不是没有为人民做好事。但他们之所以为政府,为人民提供最好的资源就是他们职责;而保障人民的权益就是地方政府的分内事。做好分内事,我们可以感恩,但无须激赏。因为术业有专攻,尽了多少力,大家自己心里有数。



再来,如果政府有误,地方政府并没有履行其在野的职责来为人民说话,人民也有绝对的义务和自由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因为每个人本来就是一个个体,当代议士无法保障自己,人们有没有权利保障自己?你之所以感到无力,除了整个大环境和历史要我们屈服于权威的教育,要我们甘于躲在洞里不问世事,更重 要的是,独立的声音太少了!



在道学上,讲究阴阳调和;政治里,有朝野双制衡,还有势如水火,正负相吸,天地一线等。世间万物本就有两个对立面,有时相近(有些事情理念立场相同);有时相斥(有些事情对立)。双方既针锋相对,也相安无事,任何一方的声音都不可少,更不可不存在,就是这么简单。



今天的校友,也许就如在野派,在学生的眼中,成了拿着反对牌呼朋唤友向院方找碴,并企图拉拢学生,试图煽动,影响怂恿学生,或壮大势力,或为学院添麻烦(这 类在籍学生的想法恕我还是不太明白)。奇怪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只是向在籍生代表伸出友好之手,也许有点急切,是因为事情不能等。除了几位干部,毕业生 没有当面接触过其他在籍生。这里(媒希望——我们这一班),是一个让大家
voice out的空间,就如其它部落格的功用一样。文字,很难完全摒除情感和立场。那么多篇文章之中,没有片言只语,是会阻扰新纪元升格大学的路,也没有呼吁学弟妹跟院方对着干。我们最初的用意,就只是要问题得到正视,关注及解决。既然在籍生能够在不同的地方,允许自己放肆地发泄情绪,可否也容忍毕业生在某些时候犯下一些 情绪性的失误?自行过滤本是大家应该做的,如果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除了违背原创者的初衷,更有违念媒体研究所一直秉持的客观中立理念。


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一点感觉也没有,觉得我们完全多虑了,皇上不急太监急,那倒还罢了。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因为你的片言只字而怀疑自己的行动。但是,如果你是有想法的,但是却一再地将之搁在一边,可不可以请你,也为你所关心的事,出一点绵力。



好不好,就从今天开始,就从媒体系这件事开始。将倾注在社团、情人、学业、工作、娱乐、家人等等的一切情绪,拨一点点,在这块社会人文关怀的寸土上。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除了为自己的生活,还能对个人以外的空间有所施展,而感到全身发亮。就借你那么一点光,一人一点光,灰暗的夜空也能被划亮。



那是智慧的火光。推动社会进步的步伐。



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 第六届毕业生

邓婉晴

200848


Read more!

Thursday, March 3, 2011

[當今-特約] 選秀節目的文化思考

选秀节目的文化思考


 读者特约     发表于 2011年3月2日 上午10点52分     更新于 2011年3月3日 中午11点53分

陶晶莹在最新一届超级星光大道决赛上说,他们不辞劳苦一届又一届地办这种比赛,为的就是培养这种有素质的能够现场演绎得心应手的艺人歌手。所以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他们还是一定会再办下去。多么诚恳笃定,语重心长。
选秀节目自2004年《美国偶像》始作俑者以来,至今种类千变万化,从厨房到设计,武术到歌艺,只要自认怀有一技之长,就有地方让你一展所长。
这种全球性的泛娱乐文化,除了美其名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从而为媒体商业集团以低成本赚进大把大把的钞票以外,可曾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对娱乐行业和大众文化,又有什么影响?
我们要那么多歌星来干嘛?
如果抱着梦想成为歌手,要去参加选秀,需要花多少时间来练习翻唱的功力?大好青春只埋葬于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个麦克风和一些合成机器,浪费了多少大好光阴?
固然有很多东西比学业重要,但选秀的年龄层多为学生,成名以后放弃学业,跟风的追星文化也成为节目的后续,参赛者与吹捧者的投资与收获,是否成正比?
重点是,我们需要那么多歌星来干嘛?这么说,好像是在为原创者抱不平,因为一首歌曲被无数良莠不齐的参赛者翻唱又翻唱,很多时候只带来听觉疲劳,毫无新奇创意可言。
谁在支撑选秀文化不见疲态?
china tv programme chao ji nv sheng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批判泛滥成灾的翻唱文化,认为翻唱者一概是毫无素质文化素养可言的跟屁虫,又会掉入封原版为神曲/经典的精英思考模式。这样的道德审判,似乎也对那些一个个怀着梦想带着可歌可泣的故事的参赛者不公,毕竟他们都只是这股选秀文化的单纯的搭风者。
于是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流行文化是群众创造出来的,还是由集团的精英制造出来的?两者奉行市场需求与供应的商业模式运作,但是是什么让这个模式运作了五六年仍不见疲态?
更多空间或简化为几条路线?
一些学者说娱乐事业走到这个地步早显疲态(特别是中国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之后),只能靠着毫无创意的选秀节目,通过吹捧一颗颗“新星”的诞生,来制造平地一声雷的欢愉(euphoria)与轰动。但是这种疲态只限于创作层面,为何在这个人人都可以为自己打造知名度的网络世界里,还有(一大群)人面对一成不变只换汤不换药的节目,依然热衷如夕?
american idol由此再延伸一个问题。选秀节目到底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娱乐平台,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和选择空间,还是相对地僵化了整个娱乐文化事业,并且奉其中特定的几种路线为指标?评审评价就是一种以高压低,将艺术标准化的金字塔模式。评审也在做秀卖弄,参赛者为何却对“专家”的公然批斗甘之如饴?
至于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负,虽然形式上为“由下而上”,可谓民主又符合经济效益,但对比赛来说则是毫无准则可言,与歌艺、实力等等无直接关系。
观众把情绪寄托选秀参赛者
选秀节目,有没有可能做到有深度?报道参赛者背后的(绝对感人)故事,是希望带出“人因梦想而伟大”的教育意义,还是只为了制造更煽情的节目效果?通俗与庸俗,要如何拿捏才能同时取悦大众而不失娱乐的思考性与哲学性?
想到最后,不禁想问一句,我们看人模仿唱歌的乐趣到底在哪里?
商家通过无数的选秀赚取牟利,无须征聘就有一大票的志愿者争相演出;参与者热切地盼望通过媒体让别人看见自己;观众乐得追捧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偶像”,把情绪释放在电视荧幕里遥不可及的人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是秀者脱下比赛的光环与包装,走下耀眼的舞台之后;观众离开声嘶力竭的环境或荧幕,回归生活以后;商家藏好钱袋,笑着离开之后;艺术的灵魂与价值,还剩下什么?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157452#ixzz3rYgTUXOk
Read more!

[當今-特約] 選秀節目的文化思考

选秀节目的文化思考


 读者特约     发表于 2011年3月2日 上午10点52分     更新于 2011年3月3日 中午11点53分

陶晶莹在最新一届超级星光大道决赛上说,他们不辞劳苦一届又一届地办这种比赛,为的就是培养这种有素质的能够现场演绎得心应手的艺人歌手。所以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他们还是一定会再办下去。多么诚恳笃定,语重心长。
选秀节目自2004年《美国偶像》始作俑者以来,至今种类千变万化,从厨房到设计,武术到歌艺,只要自认怀有一技之长,就有地方让你一展所长。
这种全球性的泛娱乐文化,除了美其名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从而为媒体商业集团以低成本赚进大把大把的钞票以外,可曾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对娱乐行业和大众文化,又有什么影响?
我们要那么多歌星来干嘛?
如果抱着梦想成为歌手,要去参加选秀,需要花多少时间来练习翻唱的功力?大好青春只埋葬于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个麦克风和一些合成机器,浪费了多少大好光阴?
固然有很多东西比学业重要,但选秀的年龄层多为学生,成名以后放弃学业,跟风的追星文化也成为节目的后续,参赛者与吹捧者的投资与收获,是否成正比?
重点是,我们需要那么多歌星来干嘛?这么说,好像是在为原创者抱不平,因为一首歌曲被无数良莠不齐的参赛者翻唱又翻唱,很多时候只带来听觉疲劳,毫无新奇创意可言。
谁在支撑选秀文化不见疲态?
china tv programme chao ji nv sheng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批判泛滥成灾的翻唱文化,认为翻唱者一概是毫无素质文化素养可言的跟屁虫,又会掉入封原版为神曲/经典的精英思考模式。这样的道德审判,似乎也对那些一个个怀着梦想带着可歌可泣的故事的参赛者不公,毕竟他们都只是这股选秀文化的单纯的搭风者。
于是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流行文化是群众创造出来的,还是由集团的精英制造出来的?两者奉行市场需求与供应的商业模式运作,但是是什么让这个模式运作了五六年仍不见疲态?
更多空间或简化为几条路线?
一些学者说娱乐事业走到这个地步早显疲态(特别是中国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之后),只能靠着毫无创意的选秀节目,通过吹捧一颗颗“新星”的诞生,来制造平地一声雷的欢愉(euphoria)与轰动。但是这种疲态只限于创作层面,为何在这个人人都可以为自己打造知名度的网络世界里,还有(一大群)人面对一成不变只换汤不换药的节目,依然热衷如夕?
american idol由此再延伸一个问题。选秀节目到底是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娱乐平台,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和选择空间,还是相对地僵化了整个娱乐文化事业,并且奉其中特定的几种路线为指标?评审评价就是一种以高压低,将艺术标准化的金字塔模式。评审也在做秀卖弄,参赛者为何却对“专家”的公然批斗甘之如饴?
至于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负,虽然形式上为“由下而上”,可谓民主又符合经济效益,但对比赛来说则是毫无准则可言,与歌艺、实力等等无直接关系。
观众把情绪寄托选秀参赛者
选秀节目,有没有可能做到有深度?报道参赛者背后的(绝对感人)故事,是希望带出“人因梦想而伟大”的教育意义,还是只为了制造更煽情的节目效果?通俗与庸俗,要如何拿捏才能同时取悦大众而不失娱乐的思考性与哲学性?
想到最后,不禁想问一句,我们看人模仿唱歌的乐趣到底在哪里?
商家通过无数的选秀赚取牟利,无须征聘就有一大票的志愿者争相演出;参与者热切地盼望通过媒体让别人看见自己;观众乐得追捧一个又一个的“超级偶像”,把情绪释放在电视荧幕里遥不可及的人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是秀者脱下比赛的光环与包装,走下耀眼的舞台之后;观众离开声嘶力竭的环境或荧幕,回归生活以后;商家藏好钱袋,笑着离开之后;艺术的灵魂与价值,还剩下什么?
https://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157452#ixzz3rYgTUXOk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