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6, 2012

[9月火箭報] 踢爆囯陣奪雪政權計劃之三:垃圾

 

报导/邓婉晴

早上的菜市场,热闹异常。人们鱼贯而行,小贩当街叫卖。脚下踩着烟蒂与积水的塑料袋,巷子的大小水沟都充斥着食物残渣。飘来的异味,参杂着新鲜的鱼腥味和菠萝味。这是半山芭街景,也是许多早市的现象。垃圾是街上的一部分,像路障与高利贷广告一样,无所不在。




垃圾处理课题,一直是马来西亚谈论无数却无法根治的问题。10年前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固体废料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人口愈发集中的首都吉隆坡,10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问题是,国阵政府执政多年,为何垃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及有效根治,却在雪州政府在去年全权接管垃圾处理后,才一直被媒体大肆报道并加以抨 击?国阵及马华党魁也一再说出“雪州政府连垃圾问题也处理不好,无法执政”的批评。显然,这个民生课题已被高度政治化,不只是清除就能解决那么简单。


国阵到处施放冷箭

雪兰莪州的垃圾管理一向由特许经营公司阿南弗拉(Alam Flora)负责,以每月更新合约的方式承包。随着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宣布在2011年正式施行2009年已在国会通过的《固体及废料管理法令》后,联邦政 府有意把全国各州的固体垃圾及废料管理收归,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制。

然而,雪州政府反对将垃圾管理权交给联邦政府,因为宪法阐明,州与联邦拥有同等权力。而且政府相信接管垃圾处理服务,能够减低开销、提升服务效率。

因此自去年8月开始,州政府先是接管州内清洁服务,接着在10月15日提前接手固体废料处理服务,从此脱离依靠阿南弗拉维持清洁的时代,并回归最早期由各自地方政府收垃圾的作业模式。雪州政府也落实公开招标制,以杜绝庇护政治和裙带风在民联州政府里滋生。

然而,州政府接管固体垃圾服务之后,却一直不断遭人蓄意破坏:



民联致力解决问题

雪州政府虽然一心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接手垃圾管理,前朝政府留下的“手尾”却一再阻碍工作的进行。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雪州政府将垃圾问题列为首要处理事项,并推出各种后援及应急措施:



经过数个月的调整后,刘天球指出:“之前的确遇到很多问题,但现在已经没什么问题。”
相对于槟州垃圾处理的成功,雪州的垃圾课题一直是媒体与政党放大的焦点。即便吉隆坡其他地区的垃圾依然又满又臭,雪州地区的垃圾议题却一再被刊登、放大市民的不满。

再者,自去年9月至今年4月,阿南弗拉已因为服务欠佳而被联邦政府罚款高达170万令吉。由此可见,垄断市场已久的垃圾处理霸主如阿南弗拉,也有处理垃圾不济的问题,但国阵却视而不见,在在证明了国阵处心积虑阴谋夺取雪州政权的狼子野心。


除垃圾须赋权地方


雪州政府在处理垃圾问题固然有经验不足,督促不当的地方,雪州立法议会会议也曾针对垃圾课题展开讨论,但出席的雪州在野党议员却只有寥寥数人,没有参与辩论垃圾的问题,反而是民联三党议员积极地发表和辩论。

向来高高在上的国阵在308输掉州政权后,无法摆脱执政党的思维,一味沉浸在进行政治攻击和夺权计划幻想中。在报纸上,从加影、巴生、八打灵再也到士拉央,我们只看到国阵的领袖们非议雪州的措施,却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实际解决问题。



垃圾问题该怎么解决?

不管是雪州还是隆市,一个干净的居住环境,是人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素质的指标之一。但是环境由社会的所有人共同创造,每个小市民都有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垃圾课题也比须由上下配合合理解决,缺一不可。

既然国阵仅在意夺权,无意长久解决垃圾问题,那我们必须提出更多的长期垃圾解决方案。

1.落实地方分权,让垃圾问题在社区内解决

宪法阐明,州与联邦拥有同等权力,而传统上废料处理是由州政府负责。国外经验显示,由地方当局处理垃圾,会比联邦更有效率。例如,我们如何可以期待坐在布城内的官员,去策划和管理玻璃市或吉兰丹甘榜垃圾问题?

2.政府须展示决心,并与多造配合

国阵政府在推行许多计划固然叫人鼓舞,但计划必须长期进行,贯彻始终,而非只做门面功夫,实行不久就不了了之。连前首相阿都拉都曾在2003年11月批评,我国空有一流设施,却只有第三世界思维,隐喻过去的国阵政府效率不佳。

此外,垃圾分类的机制也必须先设立,并与各方面配合。例如居家分类的方式须一致;公共及私人场所都要预备足够的分类型垃圾桶供人落实分类;垃圾车与垃圾工人要定时来收集垃圾,并确保其已分类。

3.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在马来西亚,慈善机构回收物品,做的比政府还成功响亮。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可以说出慈济定点环保回收站,美门、明亮慈善之家等,却不知道阿南弗拉垃 圾怎么收。既然非政府组织已经有一套回收方式及市场,政府应在还未建造正式的废物资源回收站之际,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资助等方式,扩大全民参与 程度。

4.宣传平民化,培养公民意识

大马每天生产2万5千吨的垃圾,预计在2020年将增加至3万吨。各户家庭的废料中,不能再循环的食物废料及有机废料占40-45%,其余的是可重 新使用的循环物件。然而,我国的总循环率只有5%,与排名前列的德国(74%)相比,简直望尘莫及。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门拟定在2020年须达成22%的循 环率的目标,且推出3R (Reduce, Reuse, Recycle)的循环系统,但事实上房地部的努力已失败,垃圾问题依然严重,因而宣传工作必须被检讨。

5.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人口的不断上升,以及科技的发达,大马应该把垃圾处理的问题,提升至垃圾管理。垃圾管理意味着除了处理眼前所见的一堆堆垃圾, 还要让垃圾再循环,提高公民意识及环保意识;针对垃圾处理、分类及回收引进新的技术、系统及制度,以便能更全面及高效率地妥善处理垃圾问题。

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指出,政府目前管理垃圾的行动有三:
  • 将垃圾工作“正常化”,让垃圾处理更有系统及顺畅。一些市政府已经开始计划效仿台湾,在垃圾车来时播放音乐,让人们更能通力配合倒垃圾。
  • 提升垃圾转运站的效率,让更多垃圾能被压缩。
  • 寻找成本不高,又符合环保效应的新技术,以全新的概念,更长远地管理垃圾。


http://www.therocket.com.my/cn/archives/5260/

Read more!

[9月火箭報] 踢爆囯陣奪雪政權計劃之三:垃圾

 

报导/邓婉晴

早上的菜市场,热闹异常。人们鱼贯而行,小贩当街叫卖。脚下踩着烟蒂与积水的塑料袋,巷子的大小水沟都充斥着食物残渣。飘来的异味,参杂着新鲜的鱼腥味和菠萝味。这是半山芭街景,也是许多早市的现象。垃圾是街上的一部分,像路障与高利贷广告一样,无所不在。




垃圾处理课题,一直是马来西亚谈论无数却无法根治的问题。10年前的研究报告就指出,固体废料是马来西亚的第一大环境问题,特别是在人口愈发集中的首都吉隆坡,10年后的今天,问题依然无法解决。

问题是,国阵政府执政多年,为何垃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及有效根治,却在雪州政府在去年全权接管垃圾处理后,才一直被媒体大肆报道并加以抨 击?国阵及马华党魁也一再说出“雪州政府连垃圾问题也处理不好,无法执政”的批评。显然,这个民生课题已被高度政治化,不只是清除就能解决那么简单。


国阵到处施放冷箭

雪兰莪州的垃圾管理一向由特许经营公司阿南弗拉(Alam Flora)负责,以每月更新合约的方式承包。随着房屋及地方政府部宣布在2011年正式施行2009年已在国会通过的《固体及废料管理法令》后,联邦政 府有意把全国各州的固体垃圾及废料管理收归,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制。

然而,雪州政府反对将垃圾管理权交给联邦政府,因为宪法阐明,州与联邦拥有同等权力。而且政府相信接管垃圾处理服务,能够减低开销、提升服务效率。

因此自去年8月开始,州政府先是接管州内清洁服务,接着在10月15日提前接手固体废料处理服务,从此脱离依靠阿南弗拉维持清洁的时代,并回归最早期由各自地方政府收垃圾的作业模式。雪州政府也落实公开招标制,以杜绝庇护政治和裙带风在民联州政府里滋生。

然而,州政府接管固体垃圾服务之后,却一直不断遭人蓄意破坏:



民联致力解决问题

雪州政府虽然一心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接手垃圾管理,前朝政府留下的“手尾”却一再阻碍工作的进行。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雪州政府将垃圾问题列为首要处理事项,并推出各种后援及应急措施:



经过数个月的调整后,刘天球指出:“之前的确遇到很多问题,但现在已经没什么问题。”
相对于槟州垃圾处理的成功,雪州的垃圾课题一直是媒体与政党放大的焦点。即便吉隆坡其他地区的垃圾依然又满又臭,雪州地区的垃圾议题却一再被刊登、放大市民的不满。

再者,自去年9月至今年4月,阿南弗拉已因为服务欠佳而被联邦政府罚款高达170万令吉。由此可见,垄断市场已久的垃圾处理霸主如阿南弗拉,也有处理垃圾不济的问题,但国阵却视而不见,在在证明了国阵处心积虑阴谋夺取雪州政权的狼子野心。


除垃圾须赋权地方


雪州政府在处理垃圾问题固然有经验不足,督促不当的地方,雪州立法议会会议也曾针对垃圾课题展开讨论,但出席的雪州在野党议员却只有寥寥数人,没有参与辩论垃圾的问题,反而是民联三党议员积极地发表和辩论。

向来高高在上的国阵在308输掉州政权后,无法摆脱执政党的思维,一味沉浸在进行政治攻击和夺权计划幻想中。在报纸上,从加影、巴生、八打灵再也到士拉央,我们只看到国阵的领袖们非议雪州的措施,却无法提出更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实际解决问题。



垃圾问题该怎么解决?

不管是雪州还是隆市,一个干净的居住环境,是人权,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素质的指标之一。但是环境由社会的所有人共同创造,每个小市民都有保护环境卫生的责任。垃圾课题也比须由上下配合合理解决,缺一不可。

既然国阵仅在意夺权,无意长久解决垃圾问题,那我们必须提出更多的长期垃圾解决方案。

1.落实地方分权,让垃圾问题在社区内解决

宪法阐明,州与联邦拥有同等权力,而传统上废料处理是由州政府负责。国外经验显示,由地方当局处理垃圾,会比联邦更有效率。例如,我们如何可以期待坐在布城内的官员,去策划和管理玻璃市或吉兰丹甘榜垃圾问题?

2.政府须展示决心,并与多造配合

国阵政府在推行许多计划固然叫人鼓舞,但计划必须长期进行,贯彻始终,而非只做门面功夫,实行不久就不了了之。连前首相阿都拉都曾在2003年11月批评,我国空有一流设施,却只有第三世界思维,隐喻过去的国阵政府效率不佳。

此外,垃圾分类的机制也必须先设立,并与各方面配合。例如居家分类的方式须一致;公共及私人场所都要预备足够的分类型垃圾桶供人落实分类;垃圾车与垃圾工人要定时来收集垃圾,并确保其已分类。

3.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在马来西亚,慈善机构回收物品,做的比政府还成功响亮。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可以说出慈济定点环保回收站,美门、明亮慈善之家等,却不知道阿南弗拉垃 圾怎么收。既然非政府组织已经有一套回收方式及市场,政府应在还未建造正式的废物资源回收站之际,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通过资助等方式,扩大全民参与 程度。

4.宣传平民化,培养公民意识

大马每天生产2万5千吨的垃圾,预计在2020年将增加至3万吨。各户家庭的废料中,不能再循环的食物废料及有机废料占40-45%,其余的是可重 新使用的循环物件。然而,我国的总循环率只有5%,与排名前列的德国(74%)相比,简直望尘莫及。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门拟定在2020年须达成22%的循 环率的目标,且推出3R (Reduce, Reuse, Recycle)的循环系统,但事实上房地部的努力已失败,垃圾问题依然严重,因而宣传工作必须被检讨。

5.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人口的不断上升,以及科技的发达,大马应该把垃圾处理的问题,提升至垃圾管理。垃圾管理意味着除了处理眼前所见的一堆堆垃圾, 还要让垃圾再循环,提高公民意识及环保意识;针对垃圾处理、分类及回收引进新的技术、系统及制度,以便能更全面及高效率地妥善处理垃圾问题。

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指出,政府目前管理垃圾的行动有三:
  • 将垃圾工作“正常化”,让垃圾处理更有系统及顺畅。一些市政府已经开始计划效仿台湾,在垃圾车来时播放音乐,让人们更能通力配合倒垃圾。
  • 提升垃圾转运站的效率,让更多垃圾能被压缩。
  • 寻找成本不高,又符合环保效应的新技术,以全新的概念,更长远地管理垃圾。


http://www.therocket.com.my/cn/archives/5260/

Read more!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9月火箭報] 踢爆囯陣奪雪政權計劃之一:水

踢爆国阵夺雪政权计划之一:水

报导/邓婉晴

雪州政府与水供公司(Syabas,以下简称雪水)的争端与纷扰,从2009年开始便各执一词。如今雪水以“滤水站不敷应用,雪隆将在2014年面 对大水荒”为由,欲建造冷岳河第二滤水站(Langat 2)。而今2014还未到,雪州多区却已频频制水,人民苦不堪言,雪水却表示事不关己。大马常年多雨,雪州7个大水坝原水满到泻,扭开水龙头却流不出水, 让人不禁纳闷,我们的水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国阵在误导人民,为阴谋夺取雪州政权铺路?



 

无收益水才是关键

上述数据明确显示,雪州人民日耗的水量远比水供公司每日输送的水量少,因此净水并非短缺,而是在分配及输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无收益的净水白白流失,源于水槽受损,水泵未上锁或水管破裂,甚至水泵被盗走,输水引擎无故失窃,在那三成无法抵达用户水龙头的无收益水中,有 20%至25%实为偷水问题。姑且不论失窃是否有心人所为,雪水公司全权负责雪州水务输送多年,却未能按照合约规定,将无收益水降低至20%,管理失当造 成水源浪费,难辞其咎。


诚信不足管理不当

雪水与联邦政府言之凿凿地渲染水危机,却因其诚信不足,管理不当及越权的举动,让人难以信服:

1.雪水及联邦政府的数据,早在2009年就已遭到非政府组织质疑其可信度。在水供特许经营合约下,雪州政府自2000年便无权干涉相关合约涉及的水供内容,因此也无法取得最新数据。

2.反水供私营化联盟(CAWP)曾要求雪水提供更多最新数据,包括各水坝泵入滤水站的原水、滤水及净水量;滤水站每日校准表与记录;滤水公司与雪水之间的交易账单等。雪水却以合约保密协定为由,拒绝公开这些攸关大众利益的数据。

3.雪水未能按照合约,将无收益水降低至20%,且拖欠滤水公司约28亿令吉,又没能力提升输水系统的效率,失责又失策。州政府曾在2008和2011年两度致函联邦要求终止水供服务合约,但都不得要领。

4.公司年年亏损,却一再获得联邦政府出手相救。雪水总裁丹斯里罗沙里依斯迈坐拥月薪42万5千令吉,不但是商峰的总裁,也是巫统区部财政。雪水是否成为国阵用来对付雪政府的棋子,令人质疑。


第二滤水站不该建?

雪水欲建造冷岳河第二滤水站(Langat 2)处理从彭亨引进的生水,遭到三大股东之一的雪州政府拒绝批准,担心滤水站一旦获建,人民将会被迫为这项耗资39亿4千万令吉的工程买单,水费预计将调整高达70%。

水供公司调高水价其来有自。两年前,柔佛的水费就曾在私营水供公司的管理下调涨高达60%,冠居西马。倘若当初没有发生308政治海啸,雪水也已调涨了水费37%,今年再曾25%,让雪州居冠。

雪州政府执政以来承担基本水价,让全民享有首20立方米的免费水。州政府竭尽所能要收购水务公司,是为了要继续以最低的价格提供高素质的水给人民,并避免新滤水站建成后,人民须承担高涨的水费。

再者,若这项工程一如平常没有公开招标,谁能保证这不是又一宗以提高建筑费用以从中牟取暴利的工程?因此雪州政府坚持必须先重组水供公司,确保无黑箱作业,才来谈建新站。


水务重组有待商榷

雪州政府自2008年以来便计划重组水务公司,迫使水供公司放弃特许经营权,每三年更新准证一次,倘若表现不符合关键绩效指标(KPI),就不得更新。

此计划当然不被与巫统关系亲密的水供公司所欢迎,少了特许经营权,朋党不但会流失许多合约,届时年薪510万令吉的罗沙里,位子还坐得稳吗?

经过多个月的纠缠与谈判,联邦政府终于在上周同意进行重组,雪州政府也将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最迟在9月完成重组。

然而,水供公司此前拒绝雪州政府所开出93亿令吉的收购价,并开出120亿令吉的天价。因此尽管联邦政府口头同意重组,相信双方仍会在价格上演一场拉锯战。


没诚意解燃眉之急

雪水未有向国家水务委员会(SPAN)申请,即越权实施配水,迄今已造成多区人民不胜困扰。一些地区甚至一连12天无水,单单在加影市,受影响的住户就约有3万户,工厂约2千户。即便市政府每天都去派水,人民依然必须费时费力地排队提水,苦不堪言。

制水不但使一些大型工厂蒙受巨额损失,雪水也不断以水供短缺为由刁难业者,不愿批准新发展计划的水供申请。雪州政府证实,至今已有234项发展计划因此理由不被批准。

目前,州政府已采取介入措施,以股东身份援引水供重组合约第32条文,宣布介入管理层。雪州政府每天都与水供公司的人开会,务求能尽快解决人民与工厂缺水的困扰。

雪州政府非常明白当务之急,是要减轻人民制水的痛苦。为此,雪州政府准备启动后备计划,将水车的水泵进每个区的蓄水池(或俗称水塔),让住户能正常用水。只是政府必须向雪水公司征求同意借用蓄水池来泵水,但雪水却迟迟不肯回应,也没有诚意解决燃眉之急。

雪州政府也已计划将以往停止服务的两个滤水站,重新投入服务。同时探讨地下水及雨水的收集方式,以获得更多生水。

水乃天然资源,享有干净的水源,本应为一种天赋人权。只是在什么课题都被政治化的马来西亚,水已经成为国阵的夺权武器。工商业者也被呼吁与雪州政府站在一起,向联邦政府施压,或要求公开对话,让享用水的权利,尽快回到人民手中。



http://www.therocket.com.my/cn/archives/5224/
Read more!

[9月火箭報] 踢爆囯陣奪雪政權計劃之一:水

踢爆国阵夺雪政权计划之一:水

报导/邓婉晴

雪州政府与水供公司(Syabas,以下简称雪水)的争端与纷扰,从2009年开始便各执一词。如今雪水以“滤水站不敷应用,雪隆将在2014年面 对大水荒”为由,欲建造冷岳河第二滤水站(Langat 2)。而今2014还未到,雪州多区却已频频制水,人民苦不堪言,雪水却表示事不关己。大马常年多雨,雪州7个大水坝原水满到泻,扭开水龙头却流不出水, 让人不禁纳闷,我们的水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还是国阵在误导人民,为阴谋夺取雪州政权铺路?



 

无收益水才是关键

上述数据明确显示,雪州人民日耗的水量远比水供公司每日输送的水量少,因此净水并非短缺,而是在分配及输送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无收益的净水白白流失,源于水槽受损,水泵未上锁或水管破裂,甚至水泵被盗走,输水引擎无故失窃,在那三成无法抵达用户水龙头的无收益水中,有 20%至25%实为偷水问题。姑且不论失窃是否有心人所为,雪水公司全权负责雪州水务输送多年,却未能按照合约规定,将无收益水降低至20%,管理失当造 成水源浪费,难辞其咎。


诚信不足管理不当

雪水与联邦政府言之凿凿地渲染水危机,却因其诚信不足,管理不当及越权的举动,让人难以信服:

1.雪水及联邦政府的数据,早在2009年就已遭到非政府组织质疑其可信度。在水供特许经营合约下,雪州政府自2000年便无权干涉相关合约涉及的水供内容,因此也无法取得最新数据。

2.反水供私营化联盟(CAWP)曾要求雪水提供更多最新数据,包括各水坝泵入滤水站的原水、滤水及净水量;滤水站每日校准表与记录;滤水公司与雪水之间的交易账单等。雪水却以合约保密协定为由,拒绝公开这些攸关大众利益的数据。

3.雪水未能按照合约,将无收益水降低至20%,且拖欠滤水公司约28亿令吉,又没能力提升输水系统的效率,失责又失策。州政府曾在2008和2011年两度致函联邦要求终止水供服务合约,但都不得要领。

4.公司年年亏损,却一再获得联邦政府出手相救。雪水总裁丹斯里罗沙里依斯迈坐拥月薪42万5千令吉,不但是商峰的总裁,也是巫统区部财政。雪水是否成为国阵用来对付雪政府的棋子,令人质疑。


第二滤水站不该建?

雪水欲建造冷岳河第二滤水站(Langat 2)处理从彭亨引进的生水,遭到三大股东之一的雪州政府拒绝批准,担心滤水站一旦获建,人民将会被迫为这项耗资39亿4千万令吉的工程买单,水费预计将调整高达70%。

水供公司调高水价其来有自。两年前,柔佛的水费就曾在私营水供公司的管理下调涨高达60%,冠居西马。倘若当初没有发生308政治海啸,雪水也已调涨了水费37%,今年再曾25%,让雪州居冠。

雪州政府执政以来承担基本水价,让全民享有首20立方米的免费水。州政府竭尽所能要收购水务公司,是为了要继续以最低的价格提供高素质的水给人民,并避免新滤水站建成后,人民须承担高涨的水费。

再者,若这项工程一如平常没有公开招标,谁能保证这不是又一宗以提高建筑费用以从中牟取暴利的工程?因此雪州政府坚持必须先重组水供公司,确保无黑箱作业,才来谈建新站。


水务重组有待商榷

雪州政府自2008年以来便计划重组水务公司,迫使水供公司放弃特许经营权,每三年更新准证一次,倘若表现不符合关键绩效指标(KPI),就不得更新。

此计划当然不被与巫统关系亲密的水供公司所欢迎,少了特许经营权,朋党不但会流失许多合约,届时年薪510万令吉的罗沙里,位子还坐得稳吗?

经过多个月的纠缠与谈判,联邦政府终于在上周同意进行重组,雪州政府也将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最迟在9月完成重组。

然而,水供公司此前拒绝雪州政府所开出93亿令吉的收购价,并开出120亿令吉的天价。因此尽管联邦政府口头同意重组,相信双方仍会在价格上演一场拉锯战。


没诚意解燃眉之急

雪水未有向国家水务委员会(SPAN)申请,即越权实施配水,迄今已造成多区人民不胜困扰。一些地区甚至一连12天无水,单单在加影市,受影响的住户就约有3万户,工厂约2千户。即便市政府每天都去派水,人民依然必须费时费力地排队提水,苦不堪言。

制水不但使一些大型工厂蒙受巨额损失,雪水也不断以水供短缺为由刁难业者,不愿批准新发展计划的水供申请。雪州政府证实,至今已有234项发展计划因此理由不被批准。

目前,州政府已采取介入措施,以股东身份援引水供重组合约第32条文,宣布介入管理层。雪州政府每天都与水供公司的人开会,务求能尽快解决人民与工厂缺水的困扰。

雪州政府非常明白当务之急,是要减轻人民制水的痛苦。为此,雪州政府准备启动后备计划,将水车的水泵进每个区的蓄水池(或俗称水塔),让住户能正常用水。只是政府必须向雪水公司征求同意借用蓄水池来泵水,但雪水却迟迟不肯回应,也没有诚意解决燃眉之急。

雪州政府也已计划将以往停止服务的两个滤水站,重新投入服务。同时探讨地下水及雨水的收集方式,以获得更多生水。

水乃天然资源,享有干净的水源,本应为一种天赋人权。只是在什么课题都被政治化的马来西亚,水已经成为国阵的夺权武器。工商业者也被呼吁与雪州政府站在一起,向联邦政府施压,或要求公开对话,让享用水的权利,尽快回到人民手中。



http://www.therocket.com.my/cn/archives/5224/
Read more!

Sunday, October 7, 2012

[當今- 按圖索驥] 一樣的月光

一样的月光



邓婉晴
2012年10月5日  中午12点12分
【艺文】按图索骥 
 今年中秋,想听故事。其实从小到大也听过很多遍了,但中秋于我及家人的意义,除了团聚,就是论古道今。

自小,每年中秋都会与亲戚一起聚在老家欢庆,吃月饼赏月,剥柚子聊天,提灯笼游街。这样的传统源于爸妈小时候的中秋记忆。那是一个没有街灯也不怕攫夺匪的年 代。那是一个爸爸出外劳作,妈妈煮饭顾家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社会期许,少小耕作学习,长大当家,只要努力实干,总会得到报酬的时代。

第二代的中秋


妈妈小时候住在旧巴生路,是一个离吉隆坡市中心很近的地方。那时候的城市,充满人情味与隔壁饭香。妈妈说外公婆从来没有提及自己在中国潮州的中秋节怎么过,但在妈妈的童年岁月中,吉隆坡孩子的中秋,充满了月光会与游街活动。

“每次快到中秋节,我就会把外婆给的两块买菜钱,每天存两角,以便到中秋将近时,买灯笼给自己及弟妹。一个灯笼大概八角钱,你的大舅也会用灯笼纸自己做和画灯笼。在他还没做好前,每次看到那些材料,我们都会很兴奋地想象灯笼做好的样子。”

(啊那你要买给一家十二口吃的菜不是少很多?”我问。妈妈笑笑说,不会的,那些卖菜的阿伯们看到我们这些小家伙连档口也够不着,踮着脚高喊“块八钱的菜”,都会于心不忍地给我们多一些。)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与电话,娱乐很少。难得过节,除了大吃大喝,就是玩乐的好时光。

NONE中 秋当晚,外婆会像新年摆神坛一样拜月亮,会跟孩子们说吴刚与嫦娥的故事。之后妈妈与兄弟姐妹们就会去跟别家的孩子一起举行月光会,提灯笼游街。夜晚的街道 没有街灯,点亮了的灯笼,缓缓地照耀着街行的路。邻近的小朋友见有街行,都会加入参与,边走边唱童谣。顽皮的舅舅还会骑着脚车,偷偷射击别人的灯笼,然后看着着火的灯笼幸灾乐祸地大喊“火烧灯笼!”自以为趣。

爸爸的中秋记忆则是来自怡保的小镇。灯笼都是自己做的,把用过的铁罐剪开,里面放蜡烛,用两个线筒凿成齿轮状放在下面,灯笼就做好了,不仅有灯,还能拉着走发出声音,耀武扬威呢。爸爸双眼发光地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

那时几乎每一户都会在没有大门的前庭开月光会,摆一张桌子,几包花生,猪笼饼,柚子,菱角(这个吃完了还能拿来玩,爸爸说),彼此招待。孩子们就提着灯笼,一家一家地去窜门子。

“中秋最喜欢吃的是猪笼饼,月饼是中秋过后大抛售才吃的,也只买得起那些一筒筒用纸包的月饼。一切下去就会散开,因爲‘油水’不够。”

“那时候的中秋节,真的是叫过节。几乎是从农历八月一日就开始期待。十五还没到,已经有人开始在点灯笼游街了。那是我们最期待的娱乐之一,简简单单,不用花很多钱,但也很开心。”

第一代的中秋

外公在国共内战时期,离开潮州故乡下南洋,先后在泰国与新加坡工作,驻留吉隆坡时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乱世中娶了外婆,从此扎根于马来西亚。身为长子的外 公,将一生都奉献给劳作,奉养在远乡的父母及整个大家族。总是加班,回家后仍不忘教孩子念唐诗宋词,讲历史故事。但是外公最常做的事,是拿着孔明扇,躺在 懒人椅,喝着酒,反复唱着《我有一段情》及《断红》。那是从小到大,妈妈每次忆起外公,一定会提到的事。

“外公唱歌的时候,眼睛总是闭着。我们总是只能在歌词中揣测他在想的事。他一定很想家,想念那个南行之后就从此无法再回去的家,想那为他持家生子,生病无钱就医最后过劳而逝,他却无法回去看最后一眼的正室,我们的大妈。”

NONE爷爷从缅甸南移,与奶奶一样目不识丁。爸爸少小离家,兄弟姐妹在互相拉拔下长大。爷爷奶奶同样不曾说过他们童年的光景,爸爸对他们对记忆,只有辛劳与贫瘠。

如果说飘洋过海而来的第一代华族,体现的是牺牲与汗水;身为第二代的爸妈,就是参与感受中华文化扎根于马来西亚的见证者。幸与不幸,他们穷,捉襟见肘,总是 看着父亲借粮过节,母亲往当铺里走。但是,他们乐天知足,爬树摘果,河里游泳,天生天养,倒也无虑无忧。几个铁罐,就能变出灯笼。一天省几毛钱,就能一步 步实现自己的梦。

少了外公与爷爷一辈离乡背井的的沉重,爸妈们的时代适逢独立前后,充满未知与可能,进步同时又传统。即便家庭生计再困难,逢年过节,还是会一家团圆,举杯邀明月,其乐融融。外公与爷爷的童年里也许不曾庆中秋,但望着故乡的月,仍会唤起他们对遥远故乡的记忆,望月对歌,一 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第三代的中秋

海峡另一囯的朋友捎来祝福,问了一句,你们都怎么庆祝?我问,你过过中秋吗?答,很小的时候好象有,现在只是吃个月饼而已。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我们都会到潮州会馆参加月光会。扶老携幼而来的群众,把小小的会馆挤得水泄不通。已记不起经常猜中的灯谜奖品是什麽,只是一直记得,大伙沿着马路提灯笼游街,与表姐妹们一同嬉戏,举头望明月,家人亲友围绕四周的温馨。

如果说过节是一种传统文化,赏月是一种心情,那麽来到第三第四代的我们,节庆的意义是什麽?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有祖辈的包袱,家训挂在墻上,钱包里藏着仅存的一张全家福。世界充满了变量,科技与发展走在人文之前,市场价值高于一切传统。

桌上摆花生寒酸得好像只有奔丧才这样。节庆因此成了应酬的场景,很多家庭聚在一起不是叙天伦,而是比富裕,争艳丽。这样破财又累人的过节方式自然不受欢迎。

这时就要感谢月饼。利字当头的消费文化让月饼以中秋的文化象征大使之势站稳阵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包装与口味,惊人的价格叫人望饼兴叹。月饼吃的是新鲜,而非传统。佳节送礼成了精神与口号,“买月饼的人,都不是吃月饼的人”爸爸摇着头说。

“前几年还比较好,今年几乎是父亲节一过,就见到月饼的出现。生意伙伴甚至主动要求我们送月饼给他们,当成商品交易。到中秋节那天,已经腻得不想吃了。”

用钱、月饼和浪费砌成的中秋,流于形式多于真心。在中国,月饼在2009年的包装估计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达25亿元人民币。佳节一过,大量生产却无法售出的月饼,竟是回收喂猪。中秋贵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流传至今,早已沦为商标。佳节最重要是送礼,嫦娥到底奔不奔月,没人在问。

囘不去了吗?


成也科技,败也科技。老爸呷了一口茶说。科技让人无法再好好享受每一个传统,无法活出自己。因为外面的世界会催促你不断追逐、消费、更新、包装。你身在江 湖,就无法不跟着规矩走。你是商人,即便多讨厌佳节送礼,碍于华人的“礼数”也是要送。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你只能无力地跟着走。

pengerang himpunan hijau 300912 pkr但是我们还可以有选择不是吗?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些市侩的城市,腐朽的拜金之都,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开,回到那纯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不跟着主流的规则 走,我们也可以反抗说不,就像边加兰就有很多人选择在中秋这一天,“起义”向霸权说不。不管主流多么庞大与险恶,我们都还是有选择,不是吗?

可是爸妈都说,回不去了。科技走得那么快,连一个电话,同样的东西,一年365天都在打广告推出新玩艺。你说,不商品化怎麽能存活呢。最传统的文化,是不用任何噱头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种心情,一种归依。但是传统也需要教育啊,你要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灯笼没点过几次,下班后也只对着电脑或打电动的老师,怎么去教课室里的孩子,中秋节的意义在于一家团圆,品酒赏月?你叫这些总在分数里才找到自我,早已习惯以物质交换心情、气氛、感觉的新世代,如何去体会古时候一封家书,一轮明月的珍贵?

还有什么故事可说?


今年中秋,最满足的是听了家中两老的中秋回忆。喜欢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远古的画面与温情,然后尝试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感受那些热闹的曾经。庆幸家里依然保有“团圆”的传统,就一个晚上,大家坐在椅子上聊天说地,树上挂满灯笼。

就如爸爸至今仍会去买无馅料猪笼饼,家里也总会找到那仅此一家的椒盐月饼。中秋的意义,无关月饼的新口味,而是一种儿时的味道与记忆。

饭后,新囯的朋友轻轻说了一句,我在想们以后有什么故事讲给孩子听?

是啊。我们这个年代,日新月异,应有尽有。人人念一样的书,走一样的路,玩一样的电玩,上一样的脸书。我们的生活那么便利,便利得来那么虚无,我们还有那么故事可说?还有什么值得珍藏一辈子的字画、味道、传统?

还会有谁,会有这等雅兴,邀请你在月光下漫步跳舞?或借着良辰美景,作一首诗相送?

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会曲终人散,与姐姐蹲在地上刮着还留在墙上的烛蜡。抬头一看,仍是一样的月光。

厅里传来一阵歌声,“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



邓婉晴毕业于澳洲默多克大学,现为文字工作者。喜欢散步,擅长迷路,因而习惯在游走的过程中,勾画城市图像。坚信马来西亚人民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城市与国家,为此愿意共同努力,寻方找向。


此为《当今大马》专栏《按图索骥》第一篇,原稿,对照刊登文章作了一些错字更正。
仅此记录一家三代的中秋记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10835
(122 likes, 2 tweets, 6 comments; FB Page 31 likes, 2 shares, comments updated 20121205)
 

Read more!

[當今- 按圖索驥] 一樣的月光

一样的月光



邓婉晴
2012年10月5日  中午12点12分
【艺文】按图索骥 
 今年中秋,想听故事。其实从小到大也听过很多遍了,但中秋于我及家人的意义,除了团聚,就是论古道今。

自小,每年中秋都会与亲戚一起聚在老家欢庆,吃月饼赏月,剥柚子聊天,提灯笼游街。这样的传统源于爸妈小时候的中秋记忆。那是一个没有街灯也不怕攫夺匪的年 代。那是一个爸爸出外劳作,妈妈煮饭顾家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社会期许,少小耕作学习,长大当家,只要努力实干,总会得到报酬的时代。

第二代的中秋


妈妈小时候住在旧巴生路,是一个离吉隆坡市中心很近的地方。那时候的城市,充满人情味与隔壁饭香。妈妈说外公婆从来没有提及自己在中国潮州的中秋节怎么过,但在妈妈的童年岁月中,吉隆坡孩子的中秋,充满了月光会与游街活动。

“每次快到中秋节,我就会把外婆给的两块买菜钱,每天存两角,以便到中秋将近时,买灯笼给自己及弟妹。一个灯笼大概八角钱,你的大舅也会用灯笼纸自己做和画灯笼。在他还没做好前,每次看到那些材料,我们都会很兴奋地想象灯笼做好的样子。”

(啊那你要买给一家十二口吃的菜不是少很多?”我问。妈妈笑笑说,不会的,那些卖菜的阿伯们看到我们这些小家伙连档口也够不着,踮着脚高喊“块八钱的菜”,都会于心不忍地给我们多一些。)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与电话,娱乐很少。难得过节,除了大吃大喝,就是玩乐的好时光。

NONE中 秋当晚,外婆会像新年摆神坛一样拜月亮,会跟孩子们说吴刚与嫦娥的故事。之后妈妈与兄弟姐妹们就会去跟别家的孩子一起举行月光会,提灯笼游街。夜晚的街道 没有街灯,点亮了的灯笼,缓缓地照耀着街行的路。邻近的小朋友见有街行,都会加入参与,边走边唱童谣。顽皮的舅舅还会骑着脚车,偷偷射击别人的灯笼,然后看着着火的灯笼幸灾乐祸地大喊“火烧灯笼!”自以为趣。

爸爸的中秋记忆则是来自怡保的小镇。灯笼都是自己做的,把用过的铁罐剪开,里面放蜡烛,用两个线筒凿成齿轮状放在下面,灯笼就做好了,不仅有灯,还能拉着走发出声音,耀武扬威呢。爸爸双眼发光地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

那时几乎每一户都会在没有大门的前庭开月光会,摆一张桌子,几包花生,猪笼饼,柚子,菱角(这个吃完了还能拿来玩,爸爸说),彼此招待。孩子们就提着灯笼,一家一家地去窜门子。

“中秋最喜欢吃的是猪笼饼,月饼是中秋过后大抛售才吃的,也只买得起那些一筒筒用纸包的月饼。一切下去就会散开,因爲‘油水’不够。”

“那时候的中秋节,真的是叫过节。几乎是从农历八月一日就开始期待。十五还没到,已经有人开始在点灯笼游街了。那是我们最期待的娱乐之一,简简单单,不用花很多钱,但也很开心。”

第一代的中秋

外公在国共内战时期,离开潮州故乡下南洋,先后在泰国与新加坡工作,驻留吉隆坡时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乱世中娶了外婆,从此扎根于马来西亚。身为长子的外 公,将一生都奉献给劳作,奉养在远乡的父母及整个大家族。总是加班,回家后仍不忘教孩子念唐诗宋词,讲历史故事。但是外公最常做的事,是拿着孔明扇,躺在 懒人椅,喝着酒,反复唱着《我有一段情》及《断红》。那是从小到大,妈妈每次忆起外公,一定会提到的事。

“外公唱歌的时候,眼睛总是闭着。我们总是只能在歌词中揣测他在想的事。他一定很想家,想念那个南行之后就从此无法再回去的家,想那为他持家生子,生病无钱就医最后过劳而逝,他却无法回去看最后一眼的正室,我们的大妈。”

NONE爷爷从缅甸南移,与奶奶一样目不识丁。爸爸少小离家,兄弟姐妹在互相拉拔下长大。爷爷奶奶同样不曾说过他们童年的光景,爸爸对他们对记忆,只有辛劳与贫瘠。

如果说飘洋过海而来的第一代华族,体现的是牺牲与汗水;身为第二代的爸妈,就是参与感受中华文化扎根于马来西亚的见证者。幸与不幸,他们穷,捉襟见肘,总是 看着父亲借粮过节,母亲往当铺里走。但是,他们乐天知足,爬树摘果,河里游泳,天生天养,倒也无虑无忧。几个铁罐,就能变出灯笼。一天省几毛钱,就能一步 步实现自己的梦。

少了外公与爷爷一辈离乡背井的的沉重,爸妈们的时代适逢独立前后,充满未知与可能,进步同时又传统。即便家庭生计再困难,逢年过节,还是会一家团圆,举杯邀明月,其乐融融。外公与爷爷的童年里也许不曾庆中秋,但望着故乡的月,仍会唤起他们对遥远故乡的记忆,望月对歌,一 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第三代的中秋

海峡另一囯的朋友捎来祝福,问了一句,你们都怎么庆祝?我问,你过过中秋吗?答,很小的时候好象有,现在只是吃个月饼而已。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我们都会到潮州会馆参加月光会。扶老携幼而来的群众,把小小的会馆挤得水泄不通。已记不起经常猜中的灯谜奖品是什麽,只是一直记得,大伙沿着马路提灯笼游街,与表姐妹们一同嬉戏,举头望明月,家人亲友围绕四周的温馨。

如果说过节是一种传统文化,赏月是一种心情,那麽来到第三第四代的我们,节庆的意义是什麽?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有祖辈的包袱,家训挂在墻上,钱包里藏着仅存的一张全家福。世界充满了变量,科技与发展走在人文之前,市场价值高于一切传统。

桌上摆花生寒酸得好像只有奔丧才这样。节庆因此成了应酬的场景,很多家庭聚在一起不是叙天伦,而是比富裕,争艳丽。这样破财又累人的过节方式自然不受欢迎。

这时就要感谢月饼。利字当头的消费文化让月饼以中秋的文化象征大使之势站稳阵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包装与口味,惊人的价格叫人望饼兴叹。月饼吃的是新鲜,而非传统。佳节送礼成了精神与口号,“买月饼的人,都不是吃月饼的人”爸爸摇着头说。

“前几年还比较好,今年几乎是父亲节一过,就见到月饼的出现。生意伙伴甚至主动要求我们送月饼给他们,当成商品交易。到中秋节那天,已经腻得不想吃了。”

用钱、月饼和浪费砌成的中秋,流于形式多于真心。在中国,月饼在2009年的包装估计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达25亿元人民币。佳节一过,大量生产却无法售出的月饼,竟是回收喂猪。中秋贵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流传至今,早已沦为商标。佳节最重要是送礼,嫦娥到底奔不奔月,没人在问。

囘不去了吗?


成也科技,败也科技。老爸呷了一口茶说。科技让人无法再好好享受每一个传统,无法活出自己。因为外面的世界会催促你不断追逐、消费、更新、包装。你身在江 湖,就无法不跟着规矩走。你是商人,即便多讨厌佳节送礼,碍于华人的“礼数”也是要送。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你只能无力地跟着走。

pengerang himpunan hijau 300912 pkr但是我们还可以有选择不是吗?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些市侩的城市,腐朽的拜金之都,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开,回到那纯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不跟着主流的规则 走,我们也可以反抗说不,就像边加兰就有很多人选择在中秋这一天,“起义”向霸权说不。不管主流多么庞大与险恶,我们都还是有选择,不是吗?

可是爸妈都说,回不去了。科技走得那么快,连一个电话,同样的东西,一年365天都在打广告推出新玩艺。你说,不商品化怎麽能存活呢。最传统的文化,是不用任何噱头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种心情,一种归依。但是传统也需要教育啊,你要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灯笼没点过几次,下班后也只对着电脑或打电动的老师,怎么去教课室里的孩子,中秋节的意义在于一家团圆,品酒赏月?你叫这些总在分数里才找到自我,早已习惯以物质交换心情、气氛、感觉的新世代,如何去体会古时候一封家书,一轮明月的珍贵?

还有什么故事可说?


今年中秋,最满足的是听了家中两老的中秋回忆。喜欢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远古的画面与温情,然后尝试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感受那些热闹的曾经。庆幸家里依然保有“团圆”的传统,就一个晚上,大家坐在椅子上聊天说地,树上挂满灯笼。

就如爸爸至今仍会去买无馅料猪笼饼,家里也总会找到那仅此一家的椒盐月饼。中秋的意义,无关月饼的新口味,而是一种儿时的味道与记忆。

饭后,新囯的朋友轻轻说了一句,我在想们以后有什么故事讲给孩子听?

是啊。我们这个年代,日新月异,应有尽有。人人念一样的书,走一样的路,玩一样的电玩,上一样的脸书。我们的生活那么便利,便利得来那么虚无,我们还有那么故事可说?还有什么值得珍藏一辈子的字画、味道、传统?

还会有谁,会有这等雅兴,邀请你在月光下漫步跳舞?或借着良辰美景,作一首诗相送?

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会曲终人散,与姐姐蹲在地上刮着还留在墙上的烛蜡。抬头一看,仍是一样的月光。

厅里传来一阵歌声,“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



邓婉晴毕业于澳洲默多克大学,现为文字工作者。喜欢散步,擅长迷路,因而习惯在游走的过程中,勾画城市图像。坚信马来西亚人民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城市与国家,为此愿意共同努力,寻方找向。


此为《当今大马》专栏《按图索骥》第一篇,原稿,对照刊登文章作了一些错字更正。
仅此记录一家三代的中秋记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10835
(122 likes, 2 tweets, 6 comments; FB Page 31 likes, 2 shares, comments updated 2012120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