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读者特约 邓婉晴 2008年10月3日 下午 2点18分 |
那天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电影,名字叫《浓情巧克力 Chocolat》。故事开始在1959年一个漫天飞雪的冰冷大地,一个来自远方的妇女,披着斗篷,拉着约6岁的女儿,逆着风来到一个法国宁静的小镇。这个风景秀丽,民风保守的小镇,世世代代以来被世袭的贵族镇长,以天主教的校条紧紧地约束着。冷清的街道上只看见冰冷的面孔,素色的传统。没有笑声,只有祈祷。
跟随着北风流浪,带着另一传统习俗到来的Vianne Rocher,在教堂对面开了一间巧克力店。其艳丽的穿着,大胆的装扮谈吐,加上浪漫诱惑的巧克力,都在无声地吸引着也牵动着小镇居民的生活变化。但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大家都只敢远望而迟迟不敢踏进店里一步。
与此同时, 因为Vianne的小店在星期天也营业,让感觉权威受到威胁的贵族镇长,禁止居民接近这两个不速之客。但是深埋在僵化体制底下的自由思想,随着一位总是热情有礼,看透人心又仗义直言的神秘妇人的到来,竟在慢慢地融化和解锁。
也是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有人说这部屡屡获奖的电影,算是一部女性电影,或是一部悠悠浪漫的爱情片。但对我而言,它还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什么是制度?根据North(1990)的定义: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
“Institutions are the rules of game in a society or, more formally, are the humanly devised constraints that shape human interaction.”
制度带来稳定但不保障有效
这 些约束条件可分为两种,即正式规则(政府宪法、法律、产权制度、合同等)与非正式规则(社会规范、常规惯例、道德习俗等)。制度通过组织的架设,减少人们 在日常中面对的不确定性(institutions reduce uncertainty by providing a structure to everyday life)。换句话说,那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有井然有序和规律,让人们与社会更和谐一致、稳定地相处在一起。但North也强调,稳定,并不一定就保障 有效。
如果制度的设定是社会中所有成员默认且须遵循的一种制约,那么谁又有权力制定制度?一些学者认为,规则规 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一些则认为那是人们“自发的秩序”。这就能呼应North所分类的,前者为人为设计的正 式规定;而后者是由一群群居人类,因某些共有信念而建立起来的自我维系系统,进而形成的非正式规定。
制度僵化成驾驭人心的工具
制度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范画了圈,人们也因而或自我监督,或被外部权威监督。僵化的思想因此在严格设限的社会体制中渐渐成型。这时,制度如果被利欲熏心的一方(也就是处在上层阶级的领导层)紧握在手,就变成了一种驾驭人心的工具。
父权制度、宗教迷信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被强化巩固至今。即便是在电影中的那个50年代,人们也并非没想过要改变,只是那万斤重的制度铁帽,不由得卑微的渺小的人们去质疑,更别说逆行。
守旧派以权威压抑改变焦虑
其 实,守旧派也并非不想改变。只是他们或因利益关系,或害怕新制度不能保全自己,而妄顾大众利益,将制度个人化地把自己捆绑在高架子上。他们习惯被人膜拜, 不懂如何直视每人所需。他们更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思想禁锢王国,一旦被挑战就会瓦解崩溃。但是,僵化的制度往往在新思想当前,显得那么迂腐愚昧, 黯然失色。但守旧派尽管暗地里叫苦焦虑,白天仍是面不改色地保持一派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所以,当电影中 Josephine从被丈夫凌辱虐待的处境下离家出走,到巧克力店自力更生,活得比以前更开心灿烂,甚至拒绝丈夫被“改造”后的道歉时;当Armande 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妇人,勇敢地从女儿手中夺回自己的饮食掌握权——即便那把她推向死亡时;当小镇里肯尝试巧克力的人都高兴地跟被唾弃的吉普赛游牧民族一起 在营火会高声跳唱时,连镇长自己也知道,那个曾经把人们思想框在分不清是圣经、还只是个孩子的傀儡牧师,还是镇长自己定下的种种教条,都即将成为过去。但 另一种诬蔑和反扑行为,往往就此产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为了显示我失了民心还有权力,更一心想用更严厉的方法“教训”不听话者。
僵化制度亟待新思维的冲击
只 是僵化制度往往需要新的思想冲击,才能让处在高墙内的蒙蔽者,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比较和选择。选择自己要身在怎样的社会。从被驯化成不能质疑审问,看到 问题却还要假装不知道的迂腐思想,演变成能够高歌欢笑的欢乐嘉年华,在电影缩短的演进时光里,不难想象现实社会进程中,人民思想的开发,需要耗尽多少岁月和多少人的同步开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耐力。
制度是一种不断在演进、变化、交替的社会契约。在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拿捏的也许只是一种创新的勇气。但是其背后所存在的意义,远比这两个字来的深远。
有的国家,为了转型,忽略了民众利益。在成文规定的制度底下,走不成文的规定。中国的毒奶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个泱泱大国对盈利和生命的价值观,也是其那么多年来的官僚腐败制度体系浮出水面,为世人诟病的另一宗案件。
有的国家,总是能在许许多多的成文规定中,挑自己喜欢的来用,其他的就如同虚设。我国的领导人,就总常使用此招来铲除异己,消灭异议的声音。多不胜数的例子,也不用明说。
私心让制度沦争权夺利工具
如果设计制度的人,或能够使用制度的个体/机关,带有私心地打着旗压另一方,制度只会愈发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近 来的华社风波,其实牵涉到的又岂止是新纪元院长的续聘问题?在这里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只是认为,不断以学院作为挡箭牌,凸现个人功劳的柯院长,似乎已经忘 记了整个行政机制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一个人整间学院就难以运作,那么虽然之前柯院长所作的贡献不能抹煞,但不免让人嗅到过度浓厚的“人治”色彩。至于那些 力挺的华教元老,是否是希望守着旧有的制度,还是不希望有新的思潮来挑战固有制度,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地方。
另 一方面,不断将矛头指向院长个人的董教总,在局外人眼中,就像是个对不乖的孩子采取行动:你不听我的话就罚你不能继续玩。当双方成文规则如同虚设,这局棋 如何继续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只是人为的玩意儿,而真正关系到根本的制度体系,双方都不愿去触碰详谈,因为那无法保全自身利益。
公共政策是掌权者必修的课目
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是一门范围很大的学问。但是对于全世界那些坐在官椅上的官爷们,似乎都不懂有这么一门他们应该上的课。事实上,那也是全民应该尝试摸索的。时代的巨轮改变了很多很多不平等的制度,但如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往往仍是基于制度被私欲操弄而造成的。
事件本身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愤怒的不平的赞同的兴奋的,任何感觉都会消失;善忘的人类不管愿不愿意,也都会慢慢遗忘。但是如果僵化的制度永远存在,就像老树盘根一样缠绕着人们的思想,尽管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也将永无法摆脱在不平等的制度底下存活。
注: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9届毕业生,目前在澳洲深造。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90662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9066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