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30, 2013

[當今 - 按圖索驥] 爲何逃避自由?















为何逃避自由?




【艺文】按图索骥

上个月到新纪元学院看了戏剧影像系学生的舞台剧演出,剧目为《逃亡》。剧本以新加坡传统的祖孙三代小康之家为主体,写实地反映看似老调重谈、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结构问题:家庭伦理矛盾;空间规划、资源分配、组屋安排对族群关系的直接影响;职业贵贱与尊卑的阶级观念;宗教与文化冲突;政府侧重单一语言、种族,乃至性别的反讽。

取名《逃亡》,想是借着戏中主角想逃脱这种既定模式的同时,也反问着观众,是否也曾因身处那些熟悉的场景与对话,而想要逃亡,却无处可逃,也无从逃起?

人为什么要逃亡?要逃离?要逃避?你可曾想过要逃?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是社会契约、刻板印象、既定结构、伦理框架、还是思想的禁锢,让稍微有个性想做“自己”的人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因而被外排挤之余,内心深处的自己也无法自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总是高喊自由。相对于上一代乃至上几个世纪,我们看似早已脱离了祖宗的身份地位决定自身命运的必然性。我们拥有比以前更大更无疆界我限制的自由,去探索去追求。只要愿意,你可以离乡背井,去寻找自己。你甚至可以隐姓埋名,或捏造新的身份,在虚拟或真实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我们看似有许多选择的自由,但为何这些自由却还是让那么多的人不满足,想要逃离?


反抗的因子,我们曾经都有

还记得小学临毕业前,因故需要提早离校。当时的心情很糟糕,一方面是舍不得六年的同窗,另一方要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庞大手术,惶恐与害怕非旁人能感受。内心的煎熬与叛逆让自己无法专心,因此开始不做每天一篇重复又重复、只为让学生熟记写作模式应对小六鉴定考试的作业。结果一个星期以后被老师发现,当众搜书包,并当着全班同学说,从没见过那么懒惰的A班学生。

上了中学,有一年校方无故撤换班主任,班上的同学都因为已跟去年的班主任建立了感情而不愿撤换,感觉很受伤。私下写了一封陈情书与抗议书给校长,却被前班主任押下,希望能息事宁人就此作罢。同年,记得当时隔壁班因校服长短问题而被罚在升旗典礼上站在四合院让全校看见,结果班主任因力挺那几位学生,让全班一起在四合院受罚。之后又因为抗议学校为增建校舍,在上课时间动土打桩,严重影响学生上课与空气素质,我们这班学生决定联署抗议,将全班戴口罩上课的情况拍下。如果当时有面子书,事件肯定会很轰动。

近来,母校新纪元学院再一次因师资遴选与种种制度问题掀起风波,学生连番抗议要求院方正视学生自主的权益,却久久不见院方释出诚意解决。看着学弟妹们的热忱与坚定,心里颇有感触。回想起当年毕业前,得知两位资深的教师与代主任“被”离职,学生知道得太迟却也不曾大声质问为什么。最后,我们选择在毕业典礼当天,当着前院长与所有来宾的面,在上台拍合照前,每人将手中的一枝花送给代主任,以最温柔无声的抵抗,控诉我们都不想她走,是你们逼走了她。

回溯这么多年在学校做过的体制内的反抗,感叹着其实反抗的因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谁不曾大声地问过写过抱怨过,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你凭什么可以这样?我们/他们/她们受伤了生气了受委屈了,怎么办?那些被标签为叛逆的举动,其实是孩子在逃避被硬塞入社会的既定模式中最初的呐喊与行动。但是很可惜,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不被鼓励,特别是在东方社会,以下犯上不符权威管制效应。

整个社会长期压抑反抗的声音,大多师长只会叫学生管好自己,不要闹事,只注重学生成绩好向校方交代业绩(院方也以成绩来衡量教育素质);却很少真正关心与陪伴学生成长、正面鼓励与引导学生反思、质问、回应内心的一百万个为什么,更甭说一起思考探索寻找答案。

这些寻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位置与定义的重要过程,从来得不到培育与肯定。解决问题的正面态度不被鼓励,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凋零。我们曾经有过的火焰与心理的叛逆,就这样伴随着挣扎、矛盾与自我否定,被不断弱化、内化、社会化,最后变成完全消极地“接受现实”,实为逃避。

我们是这样长大,在教育逃避让学生自由发展,老师逃避教育,家长逃避陪伴的环境底下。试问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往后的社会里遇到更大的问题与挫折时,要如何面对与正视并解决而不是逃避?


逃避自由

逃避的心理从何而来?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中,认为逃避心理主要源于个人对现今资本主义挂帅的社会结构感到孤独与无力。

NONE在中古世纪的社会秩序中,人人只能活在既定的身份与地位框架,在阶级上尚且难以晋升逾越,更甭说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人们集体而居,过一样的生活穿一样的服饰,所谓“个人”的意识甚至根本不存在。他们从属性强,相信宿命相信神会指引一切,因而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安全感,在看得见的命运安排下,艰苦倒也心安。

然而自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盛行以来,不但让人意识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因阶级、金钱的流动巩固了个人的经济自由。再到后来宗教革命瓦解了神权,人们连宗教与精神的寄托偏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集体社会的瓦解让社会的每一分子进行“个人化”,但是伴随个人与自由而来的,尽是是数不清的未知数。找不到新的精神依赖,又被置于新社会结构的功利竞争大齿轮下被迫前进,内心的惶恐、焦虑、怀疑、无力与孤独,变不断扩大。

内心的空洞对现实的冲击无法招架,就会升起逃避的念头。逃避的方式有三,其一是通过独裁与控制他人来满足内心的虚空;其二是透过破坏来摧毁其不能控制的事物。第三种则是放弃力量,屈从及躲进权威的保护扇,跟着主流的思想与社会价值观走,在安全的屏风后挥霍仅剩的自由,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冷眼旁观,是为消极自由。


主流价值让个人意志太难受

我们因社会结构的重组、个人意识的增长而得到自由,但却又因为太自由伴随而来的不安与孤独,而选择或被迫回到群体,自我设限,逃避自由,任由大者恒大的思想主流与企业霸权主宰个人生活。这样的逻辑看似矛盾,却普遍存在。

我们看着一个重视包装多余实际用途与价值的商品化世界主宰社会。商品化从食物、服装、到医疗、教育、乃至婚姻,都建立在交易、绩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上。为了营利,食物可以不是食物;只要便宜,血汗工厂处处林立、极尽剥削与创造过时;同样是病,给的钱越多得到的医疗服务就越周到;以成绩及校地面积衡量教育素质的制度更是将灵魂打造、百年树人的志业,以一纸文凭决高低,教师疲于应对繁缛对育人无用的行政工作、学生也因而成了体制底下最无辜的受害者。

大企业常年并购重组,只为减少竞争,避免一个不小心对手未来窜起会置自己于死地。害怕被取代所以不断要强,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害妄想症,随时启动在预设模式(default mode)的防卫机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瓦解,看着乞丐在街上就会直接联想着是否有人背后指使;喝一杯珍珠奶茶也不知珍珠有没有毒。路上碰到陌生人靠近,第一反应是跳开认定对方颇有居心。朋友在谈笑风生之间,每个人都默默隐藏着内心无声的黑影。

haze kuala lumpur kl 230613人被市场品位拖着走,自我、灵魂的价值被置于一切主流价值之下。即便是最有价的事物,放在市场的游戏规则里,不赚钱的就得不到眷顾,不够受欢迎就没有资格要求资源协助。人们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被置放在这样的逻辑里,哪怕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终究还是要吃饭要生存。市场与理想的拉扯,有多少人能终生抗衡,而不致沦陷?还是干脆选择一条阻力最小的道路,放弃坚持,逃避自由?

我们一直说自己的能够改变世界,但是内心的无力感一直尾随至深。一如大选前我们高呼改朝换代,在人潮汹涌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感动流泪地深深相信我们团结的力量真能撼动天地,打倒霸权从此迎来自由。但是当一切不从人愿,一觉醒来天未旋地未动,震怒之后,也只有继续无奈,继续消极,继续抱着自己的皮包,惊心胆战地走在街上,开车塞车上班下班。然后争买机票逃到别的城市呼吸别人的空气;争破头去买一个玩具只为让瞬间的狂喜扫走平日的忧愁压抑;还有定时躲到戏院膜拜注定永不落寞的娱乐工业,看超人拯救世界、真相完美团圆,用最夸张、震撼、唯美、超现实的影音效果,来观照、弥补与救赎现实的一切空洞残缺。


而我们又将逃亡何方?

天堂太远,理想太重。多少人总是在体制内苦苦挣扎,以至于要离家,离国,精神上弑父弑母,才能让自我得到释放。城市里的人想逃离城市重返自然;小村里的人想逃离命运到别处寻找际遇;生在战地的人无从选择,逃离国家只为安身立命;无论幸与不幸故不故意,我们都在逃离中寻找更理想的人生与宿命。

police parliament blockade traffic jams in city area 140708 02但是我们究竟能逃往何方?无路可走的时候,自焚、自杀,究竟是终极的逃亡,还是最极端的面对与控诉?人为何宁可终生揣摩如何逃亡,却无法与现实共处?倘若现实是那么地令人沮丧,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一种寄托,能让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得到解脱与满足?

一如弗罗姆在《逃避自由》所说,我们除了被动地将自己隐藏在社会秩序的巨轮下咀嚼消极自由,其实还有另一种积极自由,能抵抗与排遣这种无力感。服从并不是避免孤独与焦虑的唯一方法,而是在看透了内心的焦虑以后,个人能自发积极地与世界联系,建立关系,并通过爱来创造更有价值意义的工作,发挥更大的力量。

但是这种积极自由,除了需要庞大坚定的意志力,还需要各造的配合与豢养。其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机关。回到第二小节曾提过的经验,倘若反抗的因子无法得到认肯与鼓励,又有多少人,在不断遭到否定以后,仍然愿意不断跳出或拒绝融入安逸的大暖炉,做反抗的尖兵,只为了安抚内心一直存在的质疑与怒火?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社会会鼓励时代躁动,要人民反抗权威。因此要求主流势力的主动配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要如何让许许多多的个人,一起拒绝逃避自由,拒绝消极被动沉默,拒绝盲目从众;转而主动守住内心的火,集体召唤反抗因子回归,才是对现有社会“看不过眼”的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社会结构与价值设置的底层能否松动,由每一个小螺丝钉开始。下一次,当你看见不公不义,明明知道你能够发声,却也知道压抑与息事宁人是最容易的时候,想想,为何你要逃避自由?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36690

Read more!

[當今 - 按圖索驥] 爲何逃避自由?















为何逃避自由?


  • 邓婉晴
  • 2013年7月25日 上午11点26分


【艺文】按图索骥

上个月到新纪元学院看了戏剧影像系学生的舞台剧演出,剧目为《逃亡》。剧本以新加坡传统的祖孙三代小康之家为主体,写实地反映看似老调重谈、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结构问题:家庭伦理矛盾;空间规划、资源分配、组屋安排对族群关系的直接影响;职业贵贱与尊卑的阶级观念;宗教与文化冲突;政府侧重单一语言、种族,乃至性别的反讽。

取名《逃亡》,想是借着戏中主角想逃脱这种既定模式的同时,也反问着观众,是否也曾因身处那些熟悉的场景与对话,而想要逃亡,却无处可逃,也无从逃起?

人为什么要逃亡?要逃离?要逃避?你可曾想过要逃?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是社会契约、刻板印象、既定结构、伦理框架、还是思想的禁锢,让稍微有个性想做“自己”的人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因而被外排挤之余,内心深处的自己也无法自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总是高喊自由。相对于上一代乃至上几个世纪,我们看似早已脱离了祖宗的身份地位决定自身命运的必然性。我们拥有比以前更大更无疆界我限制的自由,去探索去追求。只要愿意,你可以离乡背井,去寻找自己。你甚至可以隐姓埋名,或捏造新的身份,在虚拟或真实的世界里游刃有余。我们看似有许多选择的自由,但为何这些自由却还是让那么多的人不满足,想要逃离?


反抗的因子,我们曾经都有

还记得小学临毕业前,因故需要提早离校。当时的心情很糟糕,一方面是舍不得六年的同窗,另一方要一个人面对未知的庞大手术,惶恐与害怕非旁人能感受。内心的煎熬与叛逆让自己无法专心,因此开始不做每天一篇重复又重复、只为让学生熟记写作模式应对小六鉴定考试的作业。结果一个星期以后被老师发现,当众搜书包,并当着全班同学说,从没见过那么懒惰的A班学生。

上了中学,有一年校方无故撤换班主任,班上的同学都因为已跟去年的班主任建立了感情而不愿撤换,感觉很受伤。私下写了一封陈情书与抗议书给校长,却被前班主任押下,希望能息事宁人就此作罢。同年,记得当时隔壁班因校服长短问题而被罚在升旗典礼上站在四合院让全校看见,结果班主任因力挺那几位学生,让全班一起在四合院受罚。之后又因为抗议学校为增建校舍,在上课时间动土打桩,严重影响学生上课与空气素质,我们这班学生决定联署抗议,将全班戴口罩上课的情况拍下。如果当时有面子书,事件肯定会很轰动。

近来,母校新纪元学院再一次因师资遴选与种种制度问题掀起风波,学生连番抗议要求院方正视学生自主的权益,却久久不见院方释出诚意解决。看着学弟妹们的热忱与坚定,心里颇有感触。回想起当年毕业前,得知两位资深的教师与代主任“被”离职,学生知道得太迟却也不曾大声质问为什么。最后,我们选择在毕业典礼当天,当着前院长与所有来宾的面,在上台拍合照前,每人将手中的一枝花送给代主任,以最温柔无声的抵抗,控诉我们都不想她走,是你们逼走了她。

回溯这么多年在学校做过的体制内的反抗,感叹着其实反抗的因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谁不曾大声地问过写过抱怨过,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子?你凭什么可以这样?我们/他们/她们受伤了生气了受委屈了,怎么办?那些被标签为叛逆的举动,其实是孩子在逃避被硬塞入社会的既定模式中最初的呐喊与行动。但是很可惜,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不被鼓励,特别是在东方社会,以下犯上不符权威管制效应。

整个社会长期压抑反抗的声音,大多师长只会叫学生管好自己,不要闹事,只注重学生成绩好向校方交代业绩(院方也以成绩来衡量教育素质);却很少真正关心与陪伴学生成长、正面鼓励与引导学生反思、质问、回应内心的一百万个为什么,更甭说一起思考探索寻找答案。

这些寻找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位置与定义的重要过程,从来得不到培育与肯定。解决问题的正面态度不被鼓励,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凋零。我们曾经有过的火焰与心理的叛逆,就这样伴随着挣扎、矛盾与自我否定,被不断弱化、内化、社会化,最后变成完全消极地“接受现实”,实为逃避。

我们是这样长大,在教育逃避让学生自由发展,老师逃避教育,家长逃避陪伴的环境底下。试问这样长大的孩子,在往后的社会里遇到更大的问题与挫折时,要如何面对与正视并解决而不是逃避?


逃避自由

逃避的心理从何而来?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中,认为逃避心理主要源于个人对现今资本主义挂帅的社会结构感到孤独与无力。

NONE在中古世纪的社会秩序中,人人只能活在既定的身份与地位框架,在阶级上尚且难以晋升逾越,更甭说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人们集体而居,过一样的生活穿一样的服饰,所谓“个人”的意识甚至根本不存在。他们从属性强,相信宿命相信神会指引一切,因而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中获得安全感,在看得见的命运安排下,艰苦倒也心安。

然而自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盛行以来,不但让人意识到“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因阶级、金钱的流动巩固了个人的经济自由。再到后来宗教革命瓦解了神权,人们连宗教与精神的寄托偏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集体社会的瓦解让社会的每一分子进行“个人化”,但是伴随个人与自由而来的,尽是是数不清的未知数。找不到新的精神依赖,又被置于新社会结构的功利竞争大齿轮下被迫前进,内心的惶恐、焦虑、怀疑、无力与孤独,变不断扩大。

内心的空洞对现实的冲击无法招架,就会升起逃避的念头。逃避的方式有三,其一是通过独裁与控制他人来满足内心的虚空;其二是透过破坏来摧毁其不能控制的事物。第三种则是放弃力量,屈从及躲进权威的保护扇,跟着主流的思想与社会价值观走,在安全的屏风后挥霍仅剩的自由,对自己以外的世界冷眼旁观,是为消极自由。


主流价值让个人意志太难受

我们因社会结构的重组、个人意识的增长而得到自由,但却又因为太自由伴随而来的不安与孤独,而选择或被迫回到群体,自我设限,逃避自由,任由大者恒大的思想主流与企业霸权主宰个人生活。这样的逻辑看似矛盾,却普遍存在。

我们看着一个重视包装多余实际用途与价值的商品化世界主宰社会。商品化从食物、服装、到医疗、教育、乃至婚姻,都建立在交易、绩效与企业管理的模式上。为了营利,食物可以不是食物;只要便宜,血汗工厂处处林立、极尽剥削与创造过时;同样是病,给的钱越多得到的医疗服务就越周到;以成绩及校地面积衡量教育素质的制度更是将灵魂打造、百年树人的志业,以一纸文凭决高低,教师疲于应对繁缛对育人无用的行政工作、学生也因而成了体制底下最无辜的受害者。

大企业常年并购重组,只为减少竞争,避免一个不小心对手未来窜起会置自己于死地。害怕被取代所以不断要强,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害妄想症,随时启动在预设模式(default mode)的防卫机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瓦解,看着乞丐在街上就会直接联想着是否有人背后指使;喝一杯珍珠奶茶也不知珍珠有没有毒。路上碰到陌生人靠近,第一反应是跳开认定对方颇有居心。朋友在谈笑风生之间,每个人都默默隐藏着内心无声的黑影。

haze kuala lumpur kl 230613人被市场品位拖着走,自我、灵魂的价值被置于一切主流价值之下。即便是最有价的事物,放在市场的游戏规则里,不赚钱的就得不到眷顾,不够受欢迎就没有资格要求资源协助。人们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被置放在这样的逻辑里,哪怕你有多么坚强的意志,终究还是要吃饭要生存。市场与理想的拉扯,有多少人能终生抗衡,而不致沦陷?还是干脆选择一条阻力最小的道路,放弃坚持,逃避自由?

我们一直说自己的能够改变世界,但是内心的无力感一直尾随至深。一如大选前我们高呼改朝换代,在人潮汹涌震耳欲聋的口号声中,感动流泪地深深相信我们团结的力量真能撼动天地,打倒霸权从此迎来自由。但是当一切不从人愿,一觉醒来天未旋地未动,震怒之后,也只有继续无奈,继续消极,继续抱着自己的皮包,惊心胆战地走在街上,开车塞车上班下班。然后争买机票逃到别的城市呼吸别人的空气;争破头去买一个玩具只为让瞬间的狂喜扫走平日的忧愁压抑;还有定时躲到戏院膜拜注定永不落寞的娱乐工业,看超人拯救世界、真相完美团圆,用最夸张、震撼、唯美、超现实的影音效果,来观照、弥补与救赎现实的一切空洞残缺。


而我们又将逃亡何方?

天堂太远,理想太重。多少人总是在体制内苦苦挣扎,以至于要离家,离国,精神上弑父弑母,才能让自我得到释放。城市里的人想逃离城市重返自然;小村里的人想逃离命运到别处寻找际遇;生在战地的人无从选择,逃离国家只为安身立命;无论幸与不幸故不故意,我们都在逃离中寻找更理想的人生与宿命。

police parliament blockade traffic jams in city area 140708 02但是我们究竟能逃往何方?无路可走的时候,自焚、自杀,究竟是终极的逃亡,还是最极端的面对与控诉?人为何宁可终生揣摩如何逃亡,却无法与现实共处?倘若现实是那么地令人沮丧,世界上究竟还有没有一种寄托,能让人在心灵与精神上得到解脱与满足?

一如弗罗姆在《逃避自由》所说,我们除了被动地将自己隐藏在社会秩序的巨轮下咀嚼消极自由,其实还有另一种积极自由,能抵抗与排遣这种无力感。服从并不是避免孤独与焦虑的唯一方法,而是在看透了内心的焦虑以后,个人能自发积极地与世界联系,建立关系,并通过爱来创造更有价值意义的工作,发挥更大的力量。

但是这种积极自由,除了需要庞大坚定的意志力,还需要各造的配合与豢养。其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机关。回到第二小节曾提过的经验,倘若反抗的因子无法得到认肯与鼓励,又有多少人,在不断遭到否定以后,仍然愿意不断跳出或拒绝融入安逸的大暖炉,做反抗的尖兵,只为了安抚内心一直存在的质疑与怒火?

我们都知道没有一个社会会鼓励时代躁动,要人民反抗权威。因此要求主流势力的主动配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要如何让许许多多的个人,一起拒绝逃避自由,拒绝消极被动沉默,拒绝盲目从众;转而主动守住内心的火,集体召唤反抗因子回归,才是对现有社会“看不过眼”的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社会结构与价值设置的底层能否松动,由每一个小螺丝钉开始。下一次,当你看见不公不义,明明知道你能够发声,却也知道压抑与息事宁人是最容易的时候,想想,为何你要逃避自由?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3669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