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5, 2010

[当今专栏] 六四以后,集权以前




六四以后,集权以前

特约 邓婉晴
2010年6月4日 上午10点44分


小时候,不管在家里还是上学途中的车上,收音机里的卡带总是一再绕响着中国抗战歌曲。在还搞不懂何谓共产党之前,就已常常跟着妈妈哼唱“抬头望见指路灯,心 中想念毛泽东”。百听不厌的《东方红》录音和录影,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氛围中不断被提起的“社会主义万岁”,就这样被深深地打进脑海里。


渐渐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唱者舞者朗诵者的脸上和声音中之所以绽放着让人仰望的崇拜和信任,背后是因为“意识形态”的软权力思想政策。而再进一步接触文革和 中国现代史后,才了解到一党独大的领导人其实只是被神化的象征,可以为了铲除异己一饱私欲,而颠倒是非,在人民之中制造“造反有理”的矛盾与仇恨。但是当 人们把枪口转向当权者,真正提出自己的诉求时,得到的却是强行镇压的对待。只有他才能制造造反,其他的都是不知好歹的暴徒!


全世界政体转型的启蒙时代


tiananmen china anniversary amid tight security 040609 05上个世纪80年代是全世界政体转型的启蒙时代。苏联的倒台和柏林围墙的瓦解都宣誓着世界迈向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趋势。有学者分析说,六四事件相较于中国 其他的政治运动,例如文革,大饥荒等,实际上是伤亡人数最少的一次。中共如果平反六四,所需付出的显性代价,例如赔偿数额等,其实并不大。然而,中共政府 之所以一再回避和对这段史实噤声,是因为平反之后最直接的隐性代价,是必然引起一系列对政治改革的诉求,而这就直接威胁到了中共一党专政的地位。


六四事件是从学生要求民主运动演变而成的,内杂很多组织、政治和人为因素。有说中国在经历了六四军方血洗天安门后,踏入90年代,配合政府高度推行的经济开 放政策,全民都将精力专注于市场经济的拼搏,知识界也在经历一片死伤之后陷入低潮期,变得沉默及温和,只将焦点放在学术问题,避免公开谈论“主义”,导致 精英文化被通俗文化取代。中产阶级的诞生,让功利与拜金主义取代了一切思维和政体上的改革要求声浪。


六四诉求一年比一年更响亮


tiananmen china anniversary amid tight security 040609 03这当然是政府乐观其成一举数得的开放成果。然而,蛋糕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分得到,在贫富悬殊、地广人多的中国尤其如是。民智的开化及知识的广泛传递,加上人文 道义的回流,于是六四的精神和诉求之声,一年比一年更坚定响亮。要强制性将一个集体记忆从13亿人的脑海中抹去,固执地将血淋淋的历史塑成舆论禁忌,恐怕 只会越发困难。中国至今对六四即不平反、不讨论又不道歉和追究的态度,只会在国际上及人民心中,蒙上一层永恒心虚的阴影。


回观我国。政府对民间传来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什么温和的嘴脸和态度来应对。多不胜数枪口对内的压制例子,已经让政府在民间甚至国际上的道德信誉濒临破产。但 是如果说中国今天GDP的增长,是由20年来资源环境的牺牲,劳动者的投入,及在国家确保“社会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取得;试问马来西亚能用什么来交换,今 天一再典当民主的卑微戏吗?滥权贪污、言论禁锢、群党交恶等种种当年学生在广场上要求改变的丑恶,今日的我国,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吗?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030605 massive numbers在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挂帅的大时代中,社会的群众对政权和政治人物玩的把戏的认知,都比20年前来的更深刻。以制造仇恨、掩盖事实、麻痹人心的强权意 识形态,如今已起不了很大的政治作用。民主也许不一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但是尊重民生却绝对是一个国家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民生基础的政治更是苍白空洞 的,那只会加深朝野的隔膜、不解和仇恨。


在集团领政、政党操控媒体的情况下,要控制舆论,将黑说成白地扭曲正 史,着实易如反掌。中国学生不会在课本知道胡耀邦、赵紫阳和六四,正如我国学生也不会在课本懂得叶亚来的功绩,霹雳变天,乃至不断重演的种族主义言论一 样。要如何将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借鉴,反思以后的路,则需要民间群策的道德勇气和智慧。智慧产生勇气,持着真理的一方,终将能走过道理被颠覆的专政 铁腕。


beijing story 010805 tiananmen square我不知道中国现在的家庭,还有多少孩子会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之类的爱国歌曲琅琅上口。也不知道我国现在 小学的练习本书皮背面,还有没有印着五大国家原则。更不知道如今天天看收费电视台的小孩,有没有听过《Setia》,看见里头有三大种族的MV时在国家电 视台播出时,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触。我只知道,在中国,反贪腐不等于反革命;在马来西亚,反滥权也不等于妨碍国家安全,煽动种族情绪。如果人民的抗议都是无 的放矢,那么其身不正,难以服众的政府,是否在自己指挥一批又一批的警员严防动乱(同时滥抓无辜)去践踏民主之前,想想谁才是真正心虚的暴力实践者?


http://malaysiakini.com/columns/133589



Read more!

[当今专栏] 六四以后,集权以前




六四以后,集权以前

特约 邓婉晴
2010年6月4日 上午10点44分


小时候,不管在家里还是上学途中的车上,收音机里的卡带总是一再绕响着中国抗战歌曲。在还搞不懂何谓共产党之前,就已常常跟着妈妈哼唱“抬头望见指路灯,心 中想念毛泽东”。百听不厌的《东方红》录音和录影,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氛围中不断被提起的“社会主义万岁”,就这样被深深地打进脑海里。


渐渐长大以后,我才知道,唱者舞者朗诵者的脸上和声音中之所以绽放着让人仰望的崇拜和信任,背后是因为“意识形态”的软权力思想政策。而再进一步接触文革和 中国现代史后,才了解到一党独大的领导人其实只是被神化的象征,可以为了铲除异己一饱私欲,而颠倒是非,在人民之中制造“造反有理”的矛盾与仇恨。但是当 人们把枪口转向当权者,真正提出自己的诉求时,得到的却是强行镇压的对待。只有他才能制造造反,其他的都是不知好歹的暴徒!


全世界政体转型的启蒙时代


tiananmen china anniversary amid tight security 040609 05上个世纪80年代是全世界政体转型的启蒙时代。苏联的倒台和柏林围墙的瓦解都宣誓着世界迈向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趋势。有学者分析说,六四事件相较于中国 其他的政治运动,例如文革,大饥荒等,实际上是伤亡人数最少的一次。中共如果平反六四,所需付出的显性代价,例如赔偿数额等,其实并不大。然而,中共政府 之所以一再回避和对这段史实噤声,是因为平反之后最直接的隐性代价,是必然引起一系列对政治改革的诉求,而这就直接威胁到了中共一党专政的地位。


六四事件是从学生要求民主运动演变而成的,内杂很多组织、政治和人为因素。有说中国在经历了六四军方血洗天安门后,踏入90年代,配合政府高度推行的经济开 放政策,全民都将精力专注于市场经济的拼搏,知识界也在经历一片死伤之后陷入低潮期,变得沉默及温和,只将焦点放在学术问题,避免公开谈论“主义”,导致 精英文化被通俗文化取代。中产阶级的诞生,让功利与拜金主义取代了一切思维和政体上的改革要求声浪。


六四诉求一年比一年更响亮


tiananmen china anniversary amid tight security 040609 03这当然是政府乐观其成一举数得的开放成果。然而,蛋糕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分得到,在贫富悬殊、地广人多的中国尤其如是。民智的开化及知识的广泛传递,加上人文 道义的回流,于是六四的精神和诉求之声,一年比一年更坚定响亮。要强制性将一个集体记忆从13亿人的脑海中抹去,固执地将血淋淋的历史塑成舆论禁忌,恐怕 只会越发困难。中国至今对六四即不平反、不讨论又不道歉和追究的态度,只会在国际上及人民心中,蒙上一层永恒心虚的阴影。


回观我国。政府对民间传来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什么温和的嘴脸和态度来应对。多不胜数枪口对内的压制例子,已经让政府在民间甚至国际上的道德信誉濒临破产。但 是如果说中国今天GDP的增长,是由20年来资源环境的牺牲,劳动者的投入,及在国家确保“社会和谐安定”的环境中取得;试问马来西亚能用什么来交换,今 天一再典当民主的卑微戏吗?滥权贪污、言论禁锢、群党交恶等种种当年学生在广场上要求改变的丑恶,今日的我国,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吗?


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 030605 massive numbers在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挂帅的大时代中,社会的群众对政权和政治人物玩的把戏的认知,都比20年前来的更深刻。以制造仇恨、掩盖事实、麻痹人心的强权意 识形态,如今已起不了很大的政治作用。民主也许不一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但是尊重民生却绝对是一个国家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没有民生基础的政治更是苍白空洞 的,那只会加深朝野的隔膜、不解和仇恨。


在集团领政、政党操控媒体的情况下,要控制舆论,将黑说成白地扭曲正 史,着实易如反掌。中国学生不会在课本知道胡耀邦、赵紫阳和六四,正如我国学生也不会在课本懂得叶亚来的功绩,霹雳变天,乃至不断重演的种族主义言论一 样。要如何将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借鉴,反思以后的路,则需要民间群策的道德勇气和智慧。智慧产生勇气,持着真理的一方,终将能走过道理被颠覆的专政 铁腕。


beijing story 010805 tiananmen square我不知道中国现在的家庭,还有多少孩子会对“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之类的爱国歌曲琅琅上口。也不知道我国现在 小学的练习本书皮背面,还有没有印着五大国家原则。更不知道如今天天看收费电视台的小孩,有没有听过《Setia》,看见里头有三大种族的MV时在国家电 视台播出时,会有热泪盈眶的感触。我只知道,在中国,反贪腐不等于反革命;在马来西亚,反滥权也不等于妨碍国家安全,煽动种族情绪。如果人民的抗议都是无 的放矢,那么其身不正,难以服众的政府,是否在自己指挥一批又一批的警员严防动乱(同时滥抓无辜)去践踏民主之前,想想谁才是真正心虚的暴力实践者?


http://malaysiakini.com/columns/133589



Read more!

Friday, May 7, 2010

[当今读者来函]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邓婉晴
2009年5月11日 傍晚 6点33分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的开场白写了一句警世名言:“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故事背景设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 后,是一个两种阶级和领域因存在的对立和分歧,最终导致人民抗争胜利王权瓦解的革命时代。


时空移转至21世纪的今天。从新首相上台,组织新内阁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人民都在摇头说国阵没有希望了,马来西亚真乱。哦不不,在巴达威在位,甚至是后马哈迪时代,都不时耳闻马来西亚的“乱象”。说穿了,马来西亚有哪一个时期是不乱的?


马 来西亚以民主之名独立了半个世纪,国阵还在光明正大行使金钱、权力,威迫利诱议员跳槽的勾当;及揭人隐私的肮脏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当日韩两国的交换生能成 为姐妹,互学语文一起玩乐,国外留学的马来学生嘴上叼着一只烟,双手分别拿着啤酒扑克牌高呼“去他的马来西亚”时;希沙慕丁还在热血沸腾地举剑高呼,马来 报章还在意图唤醒马来社会对主权的神话想象与认同。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举败绩后,国阵还在一厢情愿地鹊巢鸠占狂喊这是我的领土。国家已变 成没被行窃打枪过才算新鲜事,到警局报案警察会劝受害者省时省力,大家高兴,反正不会有人理;骨痛热症会死人但是“中招”了也很普遍,在送院前先喝田鸡苦 瓜会比医院治疗好得快。在这个人人自危遇难自误患病自救的社会,诸位高官还在每天闭门商测一个个出其不意未审先判的“国家政策”,部署警员把守嘛嘛档,耗 时耗力去解密每一个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文章人物颜色机关。


这是一个警察可以无需理由,用尽一切暴力来对付碍眼物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消息新闻再也掩盖不住的电子传媒时代。警方可以使用袭击与“绑架”式逮捕;人民却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让消息和舆论绕过媒体把关者,传到各个角落,号召组成抗议队伍。


这是一个连发言集会穿衣都没有自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间组织能快速互相动员支援,连海外国民也能及时发声表态的时代。


国家之所以让人感觉混乱,是因为消息传得比从前都广泛,深入及全面。政府之所以惊弓之鸟般地小题大做,也正正反映出其对民间的抗议之声已经逐渐压过权威指令而感到焦虑和恐惧。


因为有明显偏颇失衡的主流报道,才会有更多的批判文献逐渐带动提高全民的媒体识读能力。因为有蛮横过分的滥权,全民才能在反驳声浪中认识更正确地宪法章程。


也因为资讯的无边界流通,我们该庆幸我们还有这一片网路媒体的公共领域,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无论是反对抗争或是声援遇难者,都是一种主动性参与的理性沟通。


要如何对付一个行径如同狗急跳墙的国阵政府,在权力可以凌驾一切法纲的乱象中保持冷静,以最坚定和团结的信念,来争取回一个健康平等民主的马来西亚,是每一个身为子民的我们能够做的。就像黄进发所说:勇气不是说我们没有恐惧,勇气是我们在恐惧中坚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浮力与压力成正比,作用与反作用力成正比,拉力与弹力成正比,那么受够高压的人民是否能拿出相同的力量,与恣意妄为的政府相制衡角力?


远在他乡遥望故乡的一页页黑暗,总会禁不住气愤扼腕。但是在看见黑暗腐败的行政操作低下闪烁的曙光(烛光),我激动也坚信,正是国家愈发缺乏耐性的蛮横举动,将激起一波高于一波的反对声浪。而民怨带来的团结,如果善加利用,一定能借此加速我国民主进化的过程。


还 记得念政治学的第一章第一页对政治定义的阐述,就是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的“人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动物(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虽然那一科在似懂非懂中就过去了,但人民是构成整个国家机关体制系统的最基本元素,这一点不会搞错。国家的转变跟个人息息相关,政治是 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我们能够失望,但不能冷漠。


这五十年来,人们几乎都是在国家精心炮制的白色恐怖主义下吓大。然而政府一次比 一次凶悍的不民主行动,只会助长情绪意向逐渐清晰的民声。只要人民意识到个人所能发挥的力量,和对国家还有一丝怜悯之心,希望民主和自由重生公义尚存,与 民意脱节的政府欲架设的思想禁锢王国,就永远无法完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要如何掌握最 好的优势对抗灰暗的地带;要如何运用集体智慧打击愚昧腐败,是长期抗争需要考量的地方。转逆境为康庄,让黑暗发曙光。无论是新政府自以为是的下马威,还是 一直以来以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的国家隐爪,终究会被逐渐成熟的民智推翻,淘汰。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04063
同时转载于《公正报》

Read more!

[当今读者来函]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邓婉晴
2009年5月11日 傍晚 6点33分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的开场白写了一句警世名言:“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故事背景设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 后,是一个两种阶级和领域因存在的对立和分歧,最终导致人民抗争胜利王权瓦解的革命时代。


时空移转至21世纪的今天。从新首相上台,组织新内阁之后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人民都在摇头说国阵没有希望了,马来西亚真乱。哦不不,在巴达威在位,甚至是后马哈迪时代,都不时耳闻马来西亚的“乱象”。说穿了,马来西亚有哪一个时期是不乱的?


马 来西亚以民主之名独立了半个世纪,国阵还在光明正大行使金钱、权力,威迫利诱议员跳槽的勾当;及揭人隐私的肮脏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当日韩两国的交换生能成 为姐妹,互学语文一起玩乐,国外留学的马来学生嘴上叼着一只烟,双手分别拿着啤酒扑克牌高呼“去他的马来西亚”时;希沙慕丁还在热血沸腾地举剑高呼,马来 报章还在意图唤醒马来社会对主权的神话想象与认同。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选举败绩后,国阵还在一厢情愿地鹊巢鸠占狂喊这是我的领土。国家已变 成没被行窃打枪过才算新鲜事,到警局报案警察会劝受害者省时省力,大家高兴,反正不会有人理;骨痛热症会死人但是“中招”了也很普遍,在送院前先喝田鸡苦 瓜会比医院治疗好得快。在这个人人自危遇难自误患病自救的社会,诸位高官还在每天闭门商测一个个出其不意未审先判的“国家政策”,部署警员把守嘛嘛档,耗 时耗力去解密每一个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文章人物颜色机关。


这是一个警察可以无需理由,用尽一切暴力来对付碍眼物的文明时代;但也是一个消息新闻再也掩盖不住的电子传媒时代。警方可以使用袭击与“绑架”式逮捕;人民却能在短短几小时内让消息和舆论绕过媒体把关者,传到各个角落,号召组成抗议队伍。


这是一个连发言集会穿衣都没有自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民间组织能快速互相动员支援,连海外国民也能及时发声表态的时代。


国家之所以让人感觉混乱,是因为消息传得比从前都广泛,深入及全面。政府之所以惊弓之鸟般地小题大做,也正正反映出其对民间的抗议之声已经逐渐压过权威指令而感到焦虑和恐惧。


因为有明显偏颇失衡的主流报道,才会有更多的批判文献逐渐带动提高全民的媒体识读能力。因为有蛮横过分的滥权,全民才能在反驳声浪中认识更正确地宪法章程。


也因为资讯的无边界流通,我们该庆幸我们还有这一片网路媒体的公共领域,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无论是反对抗争或是声援遇难者,都是一种主动性参与的理性沟通。


要如何对付一个行径如同狗急跳墙的国阵政府,在权力可以凌驾一切法纲的乱象中保持冷静,以最坚定和团结的信念,来争取回一个健康平等民主的马来西亚,是每一个身为子民的我们能够做的。就像黄进发所说:勇气不是说我们没有恐惧,勇气是我们在恐惧中坚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浮力与压力成正比,作用与反作用力成正比,拉力与弹力成正比,那么受够高压的人民是否能拿出相同的力量,与恣意妄为的政府相制衡角力?


远在他乡遥望故乡的一页页黑暗,总会禁不住气愤扼腕。但是在看见黑暗腐败的行政操作低下闪烁的曙光(烛光),我激动也坚信,正是国家愈发缺乏耐性的蛮横举动,将激起一波高于一波的反对声浪。而民怨带来的团结,如果善加利用,一定能借此加速我国民主进化的过程。


还 记得念政治学的第一章第一页对政治定义的阐述,就是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的“人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动物(Man is by nature a political animal)”。虽然那一科在似懂非懂中就过去了,但人民是构成整个国家机关体制系统的最基本元素,这一点不会搞错。国家的转变跟个人息息相关,政治是 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我们能够失望,但不能冷漠。


这五十年来,人们几乎都是在国家精心炮制的白色恐怖主义下吓大。然而政府一次比 一次凶悍的不民主行动,只会助长情绪意向逐渐清晰的民声。只要人民意识到个人所能发挥的力量,和对国家还有一丝怜悯之心,希望民主和自由重生公义尚存,与 民意脱节的政府欲架设的思想禁锢王国,就永远无法完型。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要如何掌握最 好的优势对抗灰暗的地带;要如何运用集体智慧打击愚昧腐败,是长期抗争需要考量的地方。转逆境为康庄,让黑暗发曙光。无论是新政府自以为是的下马威,还是 一直以来以民主之名行霸权之实的国家隐爪,终究会被逐渐成熟的民智推翻,淘汰。


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104063
同时转载于《公正报》

Read more!

[独立] 白小运动硕果丰 典范留后人参考

白小运动硕果丰
典范留后人参考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an 13, 2009 12:33:2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从白沙罗华小走到白沙罗中华小学,白沙罗新村的村民走了八年,这八年里,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开,但是长达2926天的抗争,留给村民与后人的不只是一所社区华文小学,还有丰富的公民政治经验。


东方日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昨晚在吉隆坡联办“白小重开启示录”讲座,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将白小保校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分为四点:醒觉、行动、对新闻的关注,及知识的吸收。


邱俊华(右图)说,村民从不懂何谓人权,华教纠纷,法律,政府部门,到最后能对问题理直气壮地对症下药,都是在保校运动中学习到的。除了保校,他们还要保家园,地契即将到期的问题,都得一一解决。


“在行动方面,所有村民也一起参与华教活动,踪迹遍布全国,发起抗议签名运动,甚至到一些政党总部静坐。”他说,即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都遭到不合理的对待,被警方扣留,盘问等,但他们依然团结一心地解决问题。


“村民也从以前拿到报纸就只看万字,看完就丢,到之后不断地关注社区课题和华教课题。这场运动让大家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如何面对群众,公开讨论问题等。”


邱俊华认为,保校运动留下的典范有“坚持”和“团结”。唯有在村民们以及所有参与者彼此信任、虚心接纳大众意见、不被负面因素动摇,同时秉持着“以建设对付破坏”的信念,这场抗争最终才能成功。


这场讲座意在探讨白小八年保校运动对社区运动带来的冲击及为华教运动留下什么典范;主讲人有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前白小原校校长黄真莉、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及《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主持人是赖康辉。【点击: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八年保校经验多
前车之鉴留后人


白小原校卸任校长黄真莉以自身的经验与在场者分享,白小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教育路。她表示,除了孩子,他们也带动村民参与“学校”主办的团体辅导活动,让村民更了解教育的意义,教育孩子的方式,促进亲子关系等。


黄真莉(左图)说:“这里的村民,除了送孩子上学,还要去关注学校重开的问题与发展,还要帮忙筹款,真的很不简单。”


但是,在村民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之后,阮梁圣公庙不知从何时开始,已俨然成为一个民众会堂,每晚都会有村民在那里喝茶聊天。


黄真莉在稍后的分享中也提到,在八年的保校运动中,常常会听到有人质疑──“走下去,真的会有希望吗?”。她哽咽地说:“如果你不在这个圈内,一再地听到这样的话,你一定会很容易动摇”。


回想起一次风灾,当他们到现场时,校舍都倒塌了,一片狼藉。“难过的心情是很难形容的。”当时经熊玉生的指挥和帮忙,校舍才得以在短时间内重建;想起已逝的“大声公”,她忍不住潸然泪下。


黄贞莉强调:“如果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那种情谊和意义,是很片面的。”而且,她也说:“在白小八年,我感动了八年。”


白小院校如今重新启用,象征着八年保校运动的一个里程碑。李书祯认为,应该把白小保校运动所有的痛苦与有成功的点滴记录下来,作为华社前车之鉴,警惕后人也造福后代。



陈国光:董事校友代表是“指出来的”


杨凯斌则认为,白小运动的八年谈判是在条件最苛刻的情况下,争取到最大的成果。因此,如何在谈判中争取更大的空间,留给自己转圜的余地,而非光想着要拿到最大的果实,是可以从运动中学习的事。


白小前校长翁诗佣及保校工委会陈国光,在讲座上被现场出席者要求发言。陈国光(左图)在席上,再次坚持白小新成立的董事会没经过正常程序,认为校友是被“指出来的”,而非“选出来”。


“我不理解的是,似乎‘校友’只代表在公庙上课的同学,而在原校毕业的同学却不被认为是校友。”


针对此发言,李书祯表示,在我国的《1996年教育法令》中,在董事部的权限与委任方面本来就有很大的问题,而且民主本来就不代表完全是公平的;因此如果要抨击,应该从教育法令上开始,从制度上进行改变。


白小原校前校长翁诗佣也认为,是团队的精神才使白小有八年的坚持。通过白小事迹,华人也应该更认识自己的民族和所处的国境,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中华小学的未来发展。


-------------------

读者来函:


只是重复制造另一所白小

作者/jovis 2009年01月13日 3:14 pm

老实说,本人认为用“减一加一”的方案重开白小,只是在重复制造另外一所白小。

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是:

一、霹雳中华小学应当迁往霹雳州内有需要的地方。

二、白小应当以总校之名(或熊玉生老先生之名)重开。

如此这般“减一加一”,竟然有人会说“硕果丰、留典范”;本人只怕,今天的典范会是造成明天华文教育萎缩的祸首。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要求增建华小,就要用“减一加一”的方案?

马华公会诸公,你们可有话要说?

------------------

不仅一所华小

作者/ktteokt 2009年01月13日 3:09 pm

经过两千多天的争斗,白小终于可以重见天日。其实白小风波不仅让马来西亚华社看清楚了国阵政府的真面目,也让人民了解到什么是人民力量!

还 记得当年用来关闭白小的理由吗?什么白小位置不适合建学校,什么环境嘈杂,什么交通危险等等的理由都被国阵政府用来关闭白小。现在经过超过八年后又重新开 放白小原校,国阵政府又是用什么借口呢?是不是之前威逼白小的元素都不存在了呢?是否所有障碍都清除了吗?白小不再嘈杂了吗?政府是否已经建造隔声墙将白 小包围了?是不是白小旁边的大道已经移走了呢?

其实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是因为有人看中了白小原校,圣公庙及那数间木屋所占的土地。有 到过白小的人就会发觉,这个地区已经被四周的许许多多高尚公寓包围着,就只有这些“无谓”的建筑物在阻碍人家发财。就是有一些贪得无厌的发展商,凭着他们 与政党的裙带关系,设法弄走白小,然后想占为己有。

他们发梦也没想到,华社对此事的反应是那么激烈,害他们计划不能得逞。

所以这次的胜利,不仅是挽回一所白小那么简单,这胜利应该归功马来西亚华社以及所有为白小出过力的人士,尤其不忘已故大声公,熊老!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8545.html


Read more!

[独立] 白小运动硕果丰 典范留后人参考

白小运动硕果丰
典范留后人参考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an 13, 2009 12:33:2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从白沙罗华小走到白沙罗中华小学,白沙罗新村的村民走了八年,这八年里,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开,但是长达2926天的抗争,留给村民与后人的不只是一所社区华文小学,还有丰富的公民政治经验。


东方日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昨晚在吉隆坡联办“白小重开启示录”讲座,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将白小保校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分为四点:醒觉、行动、对新闻的关注,及知识的吸收。


邱俊华(右图)说,村民从不懂何谓人权,华教纠纷,法律,政府部门,到最后能对问题理直气壮地对症下药,都是在保校运动中学习到的。除了保校,他们还要保家园,地契即将到期的问题,都得一一解决。


“在行动方面,所有村民也一起参与华教活动,踪迹遍布全国,发起抗议签名运动,甚至到一些政党总部静坐。”他说,即便他们在运动过程中都遭到不合理的对待,被警方扣留,盘问等,但他们依然团结一心地解决问题。


“村民也从以前拿到报纸就只看万字,看完就丢,到之后不断地关注社区课题和华教课题。这场运动让大家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如何面对群众,公开讨论问题等。”


邱俊华认为,保校运动留下的典范有“坚持”和“团结”。唯有在村民们以及所有参与者彼此信任、虚心接纳大众意见、不被负面因素动摇,同时秉持着“以建设对付破坏”的信念,这场抗争最终才能成功。


这场讲座意在探讨白小八年保校运动对社区运动带来的冲击及为华教运动留下什么典范;主讲人有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前白小原校校长黄真莉、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及《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主持人是赖康辉。【点击: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八年保校经验多
前车之鉴留后人


白小原校卸任校长黄真莉以自身的经验与在场者分享,白小与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教育路。她表示,除了孩子,他们也带动村民参与“学校”主办的团体辅导活动,让村民更了解教育的意义,教育孩子的方式,促进亲子关系等。


黄真莉(左图)说:“这里的村民,除了送孩子上学,还要去关注学校重开的问题与发展,还要帮忙筹款,真的很不简单。”


但是,在村民已经对此“习以为常”之后,阮梁圣公庙不知从何时开始,已俨然成为一个民众会堂,每晚都会有村民在那里喝茶聊天。


黄真莉在稍后的分享中也提到,在八年的保校运动中,常常会听到有人质疑──“走下去,真的会有希望吗?”。她哽咽地说:“如果你不在这个圈内,一再地听到这样的话,你一定会很容易动摇”。


回想起一次风灾,当他们到现场时,校舍都倒塌了,一片狼藉。“难过的心情是很难形容的。”当时经熊玉生的指挥和帮忙,校舍才得以在短时间内重建;想起已逝的“大声公”,她忍不住潸然泪下。


黄贞莉强调:“如果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那种情谊和意义,是很片面的。”而且,她也说:“在白小八年,我感动了八年。”


白小院校如今重新启用,象征着八年保校运动的一个里程碑。李书祯认为,应该把白小保校运动所有的痛苦与有成功的点滴记录下来,作为华社前车之鉴,警惕后人也造福后代。



陈国光:董事校友代表是“指出来的”


杨凯斌则认为,白小运动的八年谈判是在条件最苛刻的情况下,争取到最大的成果。因此,如何在谈判中争取更大的空间,留给自己转圜的余地,而非光想着要拿到最大的果实,是可以从运动中学习的事。


白小前校长翁诗佣及保校工委会陈国光,在讲座上被现场出席者要求发言。陈国光(左图)在席上,再次坚持白小新成立的董事会没经过正常程序,认为校友是被“指出来的”,而非“选出来”。


“我不理解的是,似乎‘校友’只代表在公庙上课的同学,而在原校毕业的同学却不被认为是校友。”


针对此发言,李书祯表示,在我国的《1996年教育法令》中,在董事部的权限与委任方面本来就有很大的问题,而且民主本来就不代表完全是公平的;因此如果要抨击,应该从教育法令上开始,从制度上进行改变。


白小原校前校长翁诗佣也认为,是团队的精神才使白小有八年的坚持。通过白小事迹,华人也应该更认识自己的民族和所处的国境,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中华小学的未来发展。


-------------------

读者来函:


只是重复制造另一所白小

作者/jovis 2009年01月13日 3:14 pm

老实说,本人认为用“减一加一”的方案重开白小,只是在重复制造另外一所白小。

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是:

一、霹雳中华小学应当迁往霹雳州内有需要的地方。

二、白小应当以总校之名(或熊玉生老先生之名)重开。

如此这般“减一加一”,竟然有人会说“硕果丰、留典范”;本人只怕,今天的典范会是造成明天华文教育萎缩的祸首。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要求增建华小,就要用“减一加一”的方案?

马华公会诸公,你们可有话要说?

------------------

不仅一所华小

作者/ktteokt 2009年01月13日 3:09 pm

经过两千多天的争斗,白小终于可以重见天日。其实白小风波不仅让马来西亚华社看清楚了国阵政府的真面目,也让人民了解到什么是人民力量!

还 记得当年用来关闭白小的理由吗?什么白小位置不适合建学校,什么环境嘈杂,什么交通危险等等的理由都被国阵政府用来关闭白小。现在经过超过八年后又重新开 放白小原校,国阵政府又是用什么借口呢?是不是之前威逼白小的元素都不存在了呢?是否所有障碍都清除了吗?白小不再嘈杂了吗?政府是否已经建造隔声墙将白 小包围了?是不是白小旁边的大道已经移走了呢?

其实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是因为有人看中了白小原校,圣公庙及那数间木屋所占的土地。有 到过白小的人就会发觉,这个地区已经被四周的许许多多高尚公寓包围着,就只有这些“无谓”的建筑物在阻碍人家发财。就是有一些贪得无厌的发展商,凭着他们 与政党的裙带关系,设法弄走白小,然后想占为己有。

他们发梦也没想到,华社对此事的反应是那么激烈,害他们计划不能得逞。

所以这次的胜利,不仅是挽回一所白小那么简单,这胜利应该归功马来西亚华社以及所有为白小出过力的人士,尤其不忘已故大声公,熊老!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8545.html


Read more!

[独立] 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an 13, 2009 12:01:58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雪兰莪州白沙罗华小(原校)保校运动经历了八年的抗争,终于“换来”霹雳州巴力士拉坡中华小学搬迁到白小原校重开,曾经参与其中的人认为,这个新发展不意味着保校运动的结束,而是应该转型再经营。


东方日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昨晚在吉隆坡联办“白小重开启示录”讲座,《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认为,犹如八年抗战的白小保校运动,如今在获得易名重开之后,应着重讨论其精神价值及典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而非继续在硬体,个人感受,及谁是功臣的点上打转。


“白小的精髓在于,八年来种种无形的资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参与其中的人,在运动中不断学习成长,也经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运动中珍贵的资产。”


他也认为,如今白小重开,并不意味这就是运动的结束,而是转型后再继续经营。


这场讲座意在探讨白小八年保校运动对社区运动带来的冲击及为华教运动留下什么典范;主讲人有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前白小原校校长黄真莉、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及《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主持人是赖康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相信是当晚下起细雨,以致出席者只有大约35人,但白小原校前校长翁诗佣,以及近来抨击新成立白沙罗中华小学董事会不合法的前白小保校工委陈国光和黄耀庆,都出席了。


对于至今还有人因白小不是以原名重开,而质疑白小到底有没有重开,杨凯斌认为,从硬体角度(名字)强调个人感受,围绕在枝节上的讨论毫无意义。


他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事迹为例说,丘吉尔在二战时期叱咤风云,过后也是被国人轰下台,说明成名利就的东西根本只是虚糜的。他也以丘吉尔的名言“酒店打烊我就走!”与白小的保校功臣共勉,希望大家往更具体实际的层面上讨论。


“八年走来,一开始有人要舞台,但所谓一将功臣万古枯,须知背后的经营也是长期性的;经营包括从行政上的会务管理、财政管理、纪律,到校园内的学生教育、对成绩水平的要求,再到面对外界分化的言行。”


杨凯斌(左图)认为,若谈论运动成功与否,就是一个分化性问题,因为白小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制度也还未完全。


他分析到,白小在资源上有双重边缘的现象:首先是国家教育政策对母语教育的限制,其次是白沙罗新村的性质,属于中下阶层的社群,坐落在崇尚英文教育及中上阶级的八打灵再也地区,就犹如一座孤岛。


“就像真正的运动,也需要两只脚走路。我们现在就像两只前后脚,一只踩在校内,处理复杂的校务和行政问题;另一只脚还要负责在外,结合校外其他资源和力量,继续支援和帮助。”


他认为,运动需有层次,有阶段,有转型,还包括经营的能力;如今白小易名重开,不代表就是运动的结束,而是转型后再继续经营。


李书祯:避免分化性言语行动


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也认为,白小保校运动结束后,就应回归到制度的实际面上;任何分化性的言语行动,只会进一步地自我伤害,对白小毫无建树。


她表示,从运动的角度来看,白小的保校运动开启了另一个运动视窗,让所谓的华教运动更具体实践。


“以前的华教运动,总是建立在一个精神层面上,例如筹建董总,到每一年的1219华教盛会,百万基金千人宴等;但是,白小保校运动却与前者完全不同,有长期性的全民参与和创造。”


李书祯(左图)说,大部分村民都从一开始的怯场,到不断被鼓励和训练,最终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声音;还有那些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的青年、大专生、社会自愿人士、各领域专才,甚至具号召力的明星等,都使白小保校运动变成犹如民间社区运动的培植地。


李书祯也认为,如何克服和抵抗分化的言行压力,是白小保校运动最严苛的考验之一。“白小关后两、三年间,还是几乎每天都有不懂方言的人,坐在公庙收料,企图掌握更多讯息,然后报备上头。”


她谈到八年前,在白小被强行关闭的一个半月内,董总一直未有表态,只任由新纪元学院的一些毕业生及年轻人苦苦肩负执鞭重任。经青年团体施压后,董总才终于派出正式的教师支援白小。当时白小只有70多位学生,因而被当作教改的第一批实践学生。


对此,她认为必须感谢也肯定那些在事发开始,首先稳住局势的党团人士及志愿者。


国外很多社区运动团体都知道白小保校故事,因为当时每当有国外社区运动团体或考察团访马,都会被带到白小,与村民交流,彼此互相加油打气;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国福建省考察团都曾到访过白小。


杨凯斌也表示,白小的例子是在资源少但人多的情况下创造的成果,甚至被列入国外的教科书内,因为没有一个运动能坚持八年!


李书祯也说,白小保校八年,如今告一段落,其实也得到了额外“花红”,其一就是马华公会因群众的压力,促使教育部耗资马币一千两百万元,在不到一年之内建立了白小新分校丽阳镇新校舍。她揶揄道,这大概是我国史上最快的建校纪录。第二个“花红”则是白沙罗义山得到保留。

http://wwww.merdekareview.com/pnews/8544.html


Read more!

[独立] 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回归制度避免分化性行动
白小保校运动应转型经营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an 13, 2009 12:01:58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雪兰莪州白沙罗华小(原校)保校运动经历了八年的抗争,终于“换来”霹雳州巴力士拉坡中华小学搬迁到白小原校重开,曾经参与其中的人认为,这个新发展不意味着保校运动的结束,而是应该转型再经营。


东方日报及隆雪华堂民权委员会昨晚在吉隆坡联办“白小重开启示录”讲座,《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认为,犹如八年抗战的白小保校运动,如今在获得易名重开之后,应着重讨论其精神价值及典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而非继续在硬体,个人感受,及谁是功臣的点上打转。


“白小的精髓在于,八年来种种无形的资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参与其中的人,在运动中不断学习成长,也经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运动中珍贵的资产。”


他也认为,如今白小重开,并不意味这就是运动的结束,而是转型后再继续经营。


这场讲座意在探讨白小八年保校运动对社区运动带来的冲击及为华教运动留下什么典范;主讲人有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前白小原校校长黄真莉、白小保校工委会代主席邱俊华,及《当今大马》中文版编辑杨凯斌,主持人是赖康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相信是当晚下起细雨,以致出席者只有大约35人,但白小原校前校长翁诗佣,以及近来抨击新成立白沙罗中华小学董事会不合法的前白小保校工委陈国光和黄耀庆,都出席了。


对于至今还有人因白小不是以原名重开,而质疑白小到底有没有重开,杨凯斌认为,从硬体角度(名字)强调个人感受,围绕在枝节上的讨论毫无意义。


他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事迹为例说,丘吉尔在二战时期叱咤风云,过后也是被国人轰下台,说明成名利就的东西根本只是虚糜的。他也以丘吉尔的名言“酒店打烊我就走!”与白小的保校功臣共勉,希望大家往更具体实际的层面上讨论。


“八年走来,一开始有人要舞台,但所谓一将功臣万古枯,须知背后的经营也是长期性的;经营包括从行政上的会务管理、财政管理、纪律,到校园内的学生教育、对成绩水平的要求,再到面对外界分化的言行。”


杨凯斌(左图)认为,若谈论运动成功与否,就是一个分化性问题,因为白小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制度也还未完全。


他分析到,白小在资源上有双重边缘的现象:首先是国家教育政策对母语教育的限制,其次是白沙罗新村的性质,属于中下阶层的社群,坐落在崇尚英文教育及中上阶级的八打灵再也地区,就犹如一座孤岛。


“就像真正的运动,也需要两只脚走路。我们现在就像两只前后脚,一只踩在校内,处理复杂的校务和行政问题;另一只脚还要负责在外,结合校外其他资源和力量,继续支援和帮助。”


他认为,运动需有层次,有阶段,有转型,还包括经营的能力;如今白小易名重开,不代表就是运动的结束,而是转型后再继续经营。


李书祯:避免分化性言语行动


隆雪华堂文教委员会主席李书祯也认为,白小保校运动结束后,就应回归到制度的实际面上;任何分化性的言语行动,只会进一步地自我伤害,对白小毫无建树。


她表示,从运动的角度来看,白小的保校运动开启了另一个运动视窗,让所谓的华教运动更具体实践。


“以前的华教运动,总是建立在一个精神层面上,例如筹建董总,到每一年的1219华教盛会,百万基金千人宴等;但是,白小保校运动却与前者完全不同,有长期性的全民参与和创造。”


李书祯(左图)说,大部分村民都从一开始的怯场,到不断被鼓励和训练,最终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声音;还有那些走了又来,来了又走的青年、大专生、社会自愿人士、各领域专才,甚至具号召力的明星等,都使白小保校运动变成犹如民间社区运动的培植地。


李书祯也认为,如何克服和抵抗分化的言行压力,是白小保校运动最严苛的考验之一。“白小关后两、三年间,还是几乎每天都有不懂方言的人,坐在公庙收料,企图掌握更多讯息,然后报备上头。”


她谈到八年前,在白小被强行关闭的一个半月内,董总一直未有表态,只任由新纪元学院的一些毕业生及年轻人苦苦肩负执鞭重任。经青年团体施压后,董总才终于派出正式的教师支援白小。当时白小只有70多位学生,因而被当作教改的第一批实践学生。


对此,她认为必须感谢也肯定那些在事发开始,首先稳住局势的党团人士及志愿者。


国外很多社区运动团体都知道白小保校故事,因为当时每当有国外社区运动团体或考察团访马,都会被带到白小,与村民交流,彼此互相加油打气;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国福建省考察团都曾到访过白小。


杨凯斌也表示,白小的例子是在资源少但人多的情况下创造的成果,甚至被列入国外的教科书内,因为没有一个运动能坚持八年!


李书祯也说,白小保校八年,如今告一段落,其实也得到了额外“花红”,其一就是马华公会因群众的压力,促使教育部耗资马币一千两百万元,在不到一年之内建立了白小新分校丽阳镇新校舍。她揶揄道,这大概是我国史上最快的建校纪录。第二个“花红”则是白沙罗义山得到保留。

http://wwww.merdekareview.com/pnews/8544.html


Read more!

[当今专栏] 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读者特约 邓婉晴
2008年10月3日 下午 2点18分


那天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电影,名字叫《浓情巧克力 Chocolat》。故事开始在1959年一个漫天飞雪的冰冷大地,一个来自远方的妇女,披着斗篷,拉着约6岁的女儿,逆着风来到一个法国宁静的小镇。这个风景秀丽,民风保守的小镇,世世代代以来被世袭的贵族镇长,以天主教的校条紧紧地约束着。冷清的街道上只看见冰冷的面孔,素色的传统。没有笑声,只有祈祷。


跟随着北风流浪,带着另一传统习俗到来的Vianne Rocher,在教堂对面开了一间巧克力店。其艳丽的穿着,大胆的装扮谈吐,加上浪漫诱惑的巧克力,都在无声地吸引着也牵动着小镇居民的生活变化。但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大家都只敢远望而迟迟不敢踏进店里一步。


与此同时, 因为Vianne的小店在星期天也营业,让感觉权威受到威胁的贵族镇长,禁止居民接近这两个不速之客。但是深埋在僵化体制底下的自由思想,随着一位总是热情有礼,看透人心又仗义直言的神秘妇人的到来,竟在慢慢地融化和解锁。


也是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有人说这部屡屡获奖的电影,算是一部女性电影,或是一部悠悠浪漫的爱情片。但对我而言,它还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什么是制度?根据North(1990)的定义: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


“Institutions are the rules of game in a society or, more formally, are the humanly devised constraints that shape human interaction.”


制度带来稳定但不保障有效


这 些约束条件可分为两种,即正式规则(政府宪法、法律、产权制度、合同等)与非正式规则(社会规范、常规惯例、道德习俗等)。制度通过组织的架设,减少人们 在日常中面对的不确定性(institutions reduce uncertainty by providing a structure to everyday life)。换句话说,那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有井然有序和规律,让人们与社会更和谐一致、稳定地相处在一起。但North也强调,稳定,并不一定就保障 有效。


如果制度的设定是社会中所有成员默认且须遵循的一种制约,那么谁又有权力制定制度?一些学者认为,规则规 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一些则认为那是人们“自发的秩序”。这就能呼应North所分类的,前者为人为设计的正 式规定;而后者是由一群群居人类,因某些共有信念而建立起来的自我维系系统,进而形成的非正式规定。


制度僵化成驾驭人心的工具


制度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范画了圈,人们也因而或自我监督,或被外部权威监督。僵化的思想因此在严格设限的社会体制中渐渐成型。这时,制度如果被利欲熏心的一方(也就是处在上层阶级的领导层)紧握在手,就变成了一种驾驭人心的工具。


父权制度、宗教迷信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被强化巩固至今。即便是在电影中的那个50年代,人们也并非没想过要改变,只是那万斤重的制度铁帽,不由得卑微的渺小的人们去质疑,更别说逆行。


守旧派以权威压抑改变焦虑


其 实,守旧派也并非不想改变。只是他们或因利益关系,或害怕新制度不能保全自己,而妄顾大众利益,将制度个人化地把自己捆绑在高架子上。他们习惯被人膜拜, 不懂如何直视每人所需。他们更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思想禁锢王国,一旦被挑战就会瓦解崩溃。但是,僵化的制度往往在新思想当前,显得那么迂腐愚昧, 黯然失色。但守旧派尽管暗地里叫苦焦虑,白天仍是面不改色地保持一派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所以,当电影中 Josephine从被丈夫凌辱虐待的处境下离家出走,到巧克力店自力更生,活得比以前更开心灿烂,甚至拒绝丈夫被“改造”后的道歉时;当Armande 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妇人,勇敢地从女儿手中夺回自己的饮食掌握权——即便那把她推向死亡时;当小镇里肯尝试巧克力的人都高兴地跟被唾弃的吉普赛游牧民族一起 在营火会高声跳唱时,连镇长自己也知道,那个曾经把人们思想框在分不清是圣经、还只是个孩子的傀儡牧师,还是镇长自己定下的种种教条,都即将成为过去。但 另一种诬蔑和反扑行为,往往就此产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为了显示我失了民心还有权力,更一心想用更严厉的方法“教训”不听话者。


僵化制度亟待新思维的冲击


只 是僵化制度往往需要新的思想冲击,才能让处在高墙内的蒙蔽者,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比较和选择。选择自己要身在怎样的社会。从被驯化成不能质疑审问,看到 问题却还要假装不知道的迂腐思想,演变成能够高歌欢笑的欢乐嘉年华,在电影缩短的演进时光里,不难想象现实社会进程中,人民思想的开发,需要耗尽多少岁月和多少人的同步开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耐力。


制度是一种不断在演进、变化、交替的社会契约。在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拿捏的也许只是一种创新的勇气。但是其背后所存在的意义,远比这两个字来的深远。


有的国家,为了转型,忽略了民众利益。在成文规定的制度底下,走不成文的规定。中国的毒奶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个泱泱大国对盈利和生命的价值观,也是其那么多年来的官僚腐败制度体系浮出水面,为世人诟病的另一宗案件。


有的国家,总是能在许许多多的成文规定中,挑自己喜欢的来用,其他的就如同虚设。我国的领导人,就总常使用此招来铲除异己,消灭异议的声音。多不胜数的例子,也不用明说。


私心让制度沦争权夺利工具


如果设计制度的人,或能够使用制度的个体/机关,带有私心地打着旗压另一方,制度只会愈发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近 来的华社风波,其实牵涉到的又岂止是新纪元院长的续聘问题?在这里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只是认为,不断以学院作为挡箭牌,凸现个人功劳的柯院长,似乎已经忘 记了整个行政机制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一个人整间学院就难以运作,那么虽然之前柯院长所作的贡献不能抹煞,但不免让人嗅到过度浓厚的“人治”色彩。至于那些 力挺的华教元老,是否是希望守着旧有的制度,还是不希望有新的思潮来挑战固有制度,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地方。


另 一方面,不断将矛头指向院长个人的董教总,在局外人眼中,就像是个对不乖的孩子采取行动:你不听我的话就罚你不能继续玩。当双方成文规则如同虚设,这局棋 如何继续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只是人为的玩意儿,而真正关系到根本的制度体系,双方都不愿去触碰详谈,因为那无法保全自身利益。


公共政策是掌权者必修的课目


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是一门范围很大的学问。但是对于全世界那些坐在官椅上的官爷们,似乎都不懂有这么一门他们应该上的课。事实上,那也是全民应该尝试摸索的。时代的巨轮改变了很多很多不平等的制度,但如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往往仍是基于制度被私欲操弄而造成的。


事件本身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愤怒的不平的赞同的兴奋的,任何感觉都会消失;善忘的人类不管愿不愿意,也都会慢慢遗忘。但是如果僵化的制度永远存在,就像老树盘根一样缠绕着人们的思想,尽管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也将永无法摆脱在不平等的制度底下存活。

注: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9届毕业生,目前在澳洲深造。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90662

Read more!

[当今专栏] 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吃浓情巧克力看新院风波

读者特约 邓婉晴
2008年10月3日 下午 2点18分


那天看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浪漫电影,名字叫《浓情巧克力 Chocolat》。故事开始在1959年一个漫天飞雪的冰冷大地,一个来自远方的妇女,披着斗篷,拉着约6岁的女儿,逆着风来到一个法国宁静的小镇。这个风景秀丽,民风保守的小镇,世世代代以来被世袭的贵族镇长,以天主教的校条紧紧地约束着。冷清的街道上只看见冰冷的面孔,素色的传统。没有笑声,只有祈祷。


跟随着北风流浪,带着另一传统习俗到来的Vianne Rocher,在教堂对面开了一间巧克力店。其艳丽的穿着,大胆的装扮谈吐,加上浪漫诱惑的巧克力,都在无声地吸引着也牵动着小镇居民的生活变化。但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大家都只敢远望而迟迟不敢踏进店里一步。


与此同时, 因为Vianne的小店在星期天也营业,让感觉权威受到威胁的贵族镇长,禁止居民接近这两个不速之客。但是深埋在僵化体制底下的自由思想,随着一位总是热情有礼,看透人心又仗义直言的神秘妇人的到来,竟在慢慢地融化和解锁。


也是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有人说这部屡屡获奖的电影,算是一部女性电影,或是一部悠悠浪漫的爱情片。但对我而言,它还是一部关于制度的历史纪录片。


什么是制度?根据North(1990)的定义: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地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


“Institutions are the rules of game in a society or, more formally, are the humanly devised constraints that shape human interaction.”


制度带来稳定但不保障有效


这 些约束条件可分为两种,即正式规则(政府宪法、法律、产权制度、合同等)与非正式规则(社会规范、常规惯例、道德习俗等)。制度通过组织的架设,减少人们 在日常中面对的不确定性(institutions reduce uncertainty by providing a structure to everyday life)。换句话说,那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有井然有序和规律,让人们与社会更和谐一致、稳定地相处在一起。但North也强调,稳定,并不一定就保障 有效。


如果制度的设定是社会中所有成员默认且须遵循的一种制约,那么谁又有权力制定制度?一些学者认为,规则规 定是立法者、政治企业家或从事机制设计的经济学家明确设计的结果,一些则认为那是人们“自发的秩序”。这就能呼应North所分类的,前者为人为设计的正 式规定;而后者是由一群群居人类,因某些共有信念而建立起来的自我维系系统,进而形成的非正式规定。


制度僵化成驾驭人心的工具


制度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规范画了圈,人们也因而或自我监督,或被外部权威监督。僵化的思想因此在严格设限的社会体制中渐渐成型。这时,制度如果被利欲熏心的一方(也就是处在上层阶级的领导层)紧握在手,就变成了一种驾驭人心的工具。


父权制度、宗教迷信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被强化巩固至今。即便是在电影中的那个50年代,人们也并非没想过要改变,只是那万斤重的制度铁帽,不由得卑微的渺小的人们去质疑,更别说逆行。


守旧派以权威压抑改变焦虑


其 实,守旧派也并非不想改变。只是他们或因利益关系,或害怕新制度不能保全自己,而妄顾大众利益,将制度个人化地把自己捆绑在高架子上。他们习惯被人膜拜, 不懂如何直视每人所需。他们更害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思想禁锢王国,一旦被挑战就会瓦解崩溃。但是,僵化的制度往往在新思想当前,显得那么迂腐愚昧, 黯然失色。但守旧派尽管暗地里叫苦焦虑,白天仍是面不改色地保持一派高高在上的权威感。


所以,当电影中 Josephine从被丈夫凌辱虐待的处境下离家出走,到巧克力店自力更生,活得比以前更开心灿烂,甚至拒绝丈夫被“改造”后的道歉时;当Armande 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妇人,勇敢地从女儿手中夺回自己的饮食掌握权——即便那把她推向死亡时;当小镇里肯尝试巧克力的人都高兴地跟被唾弃的吉普赛游牧民族一起 在营火会高声跳唱时,连镇长自己也知道,那个曾经把人们思想框在分不清是圣经、还只是个孩子的傀儡牧师,还是镇长自己定下的种种教条,都即将成为过去。但 另一种诬蔑和反扑行为,往往就此产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为了显示我失了民心还有权力,更一心想用更严厉的方法“教训”不听话者。


僵化制度亟待新思维的冲击


只 是僵化制度往往需要新的思想冲击,才能让处在高墙内的蒙蔽者,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比较和选择。选择自己要身在怎样的社会。从被驯化成不能质疑审问,看到 问题却还要假装不知道的迂腐思想,演变成能够高歌欢笑的欢乐嘉年华,在电影缩短的演进时光里,不难想象现实社会进程中,人民思想的开发,需要耗尽多少岁月和多少人的同步开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耐力。


制度是一种不断在演进、变化、交替的社会契约。在变与不变之间,需要拿捏的也许只是一种创新的勇气。但是其背后所存在的意义,远比这两个字来的深远。


有的国家,为了转型,忽略了民众利益。在成文规定的制度底下,走不成文的规定。中国的毒奶事件,反映的不只是一个泱泱大国对盈利和生命的价值观,也是其那么多年来的官僚腐败制度体系浮出水面,为世人诟病的另一宗案件。


有的国家,总是能在许许多多的成文规定中,挑自己喜欢的来用,其他的就如同虚设。我国的领导人,就总常使用此招来铲除异己,消灭异议的声音。多不胜数的例子,也不用明说。


私心让制度沦争权夺利工具


如果设计制度的人,或能够使用制度的个体/机关,带有私心地打着旗压另一方,制度只会愈发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


近 来的华社风波,其实牵涉到的又岂止是新纪元院长的续聘问题?在这里无意评论孰是孰非,只是认为,不断以学院作为挡箭牌,凸现个人功劳的柯院长,似乎已经忘 记了整个行政机制的存在。如果没有了一个人整间学院就难以运作,那么虽然之前柯院长所作的贡献不能抹煞,但不免让人嗅到过度浓厚的“人治”色彩。至于那些 力挺的华教元老,是否是希望守着旧有的制度,还是不希望有新的思潮来挑战固有制度,还是一个有待观察的地方。


另 一方面,不断将矛头指向院长个人的董教总,在局外人眼中,就像是个对不乖的孩子采取行动:你不听我的话就罚你不能继续玩。当双方成文规则如同虚设,这局棋 如何继续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只是人为的玩意儿,而真正关系到根本的制度体系,双方都不愿去触碰详谈,因为那无法保全自身利益。


公共政策是掌权者必修的课目


公共政策与制度的关系,是一门范围很大的学问。但是对于全世界那些坐在官椅上的官爷们,似乎都不懂有这么一门他们应该上的课。事实上,那也是全民应该尝试摸索的。时代的巨轮改变了很多很多不平等的制度,但如今存在的社会问题,往往仍是基于制度被私欲操弄而造成的。


事件本身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愤怒的不平的赞同的兴奋的,任何感觉都会消失;善忘的人类不管愿不愿意,也都会慢慢遗忘。但是如果僵化的制度永远存在,就像老树盘根一样缠绕着人们的思想,尽管社会一直在进步,人们也将永无法摆脱在不平等的制度底下存活。

注:作者是新纪元学院第9届毕业生,目前在澳洲深造。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90662

Read more!

[独立] 警方封路千人改道而行 人群喊首相下台油价降

警方封路千人改道而行
人群喊首相下台油价降

作者/本刊曾薛霏、邓婉晴、蔡皓崴、林秉胜 Jun 13, 2008 02:39:23 pm


【本刊曾薛霏、邓婉晴、蔡皓崴、林秉胜撰述】拟定在今天下午二时举行的“反对燃油涨价游行”,人潮在回教徒祈祷结束后,从吉隆坡甘榜巴鲁回教堂走向双峰塔方向,惟警察直接将甘榜巴鲁回教堂通往双峰塔的路口封锁;人群最终通过东姑阿都拉曼路,来到国企十合(SOGO)购物中心外发表演说,然后折返回教党总部和平解散。


尽管警方在甘榜巴鲁回教堂外时,已尝试要求领导游行人群的领袖停止这项游行活动,不过,领袖并没有理会警方的“劝告”,继续往前走。根据现场目测,共有两千多人出席这场游行,以抗议阿都拉政府大幅度调高油价,并要求将油价调回原价。


当游行队伍走到东姑阿都拉曼路(Jalan Tunku Abdul Rahman)时,许多人也站在五脚基观看和用手机照相,并给于精神上的支持。一些大楼内也传出呼应游行队伍的欢呼声。


这项游行活动由人民联盟青年团主办,不过现场并没有看到民主行动党社会青年团领袖出席支持。


记 者于中午十二时抵达甘榜巴鲁回教堂时,可见大约五十位制服警员驻守在回教堂范围,还有两辆水炮车停驻在小巷中。回教党青年团团长沙拉胡丁 (Salahuddin Ayub)、中委赛阿兹曼(Syed Azman)、朱基菲里阿末(Dzulkifley Ahmad)、诺诺(Lo'Lo Ghazali)等都先后抵达甘榜巴鲁回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大约一时,回教堂的宗教司通过播音器,要求回教徒们不要在回教堂内和四周范围进行集会;一位在回教堂旁售卖花生的妇女也透露,今天来祈祷的回教徒比平日少,她猜测这或许与集会有关。


下午156分,原本站在五脚基的警员,纷纷来到回教堂大门外驻守。当时回教徒们还在祈祷。


下午二时,回教徒祈祷完毕后,甘榜巴鲁回教堂范围内就马上有人分发写着“调低油价,他们欺骗人民”、“拒绝国阵”的传单,并高喊“Turun! Turun! Turun Minyak”(降油价)、“Turun! Turun! Turun Pak Lah”(伯拉下台)、“Turun! Turun! Turun PM”(首相下台)、“Turun! Turun! Turun BN”(国阵下台)以及“真主伟大”(Allah-Hu-Akbar)等口号。


在路中心发表演说


当游行队伍走到国企十合(SOGO)购物中心附近的十字路口时,沙拉胡丁、赛阿兹曼、回教党副主席莫哈末沙布(Mohamad Sabu)、人民公正党青年团团长三苏依斯干达(Shamsul Iskandar Md Akin)、副团长凯鲁安努亚(Khairul Anuar Ahmad Zainuddin)等即席发表街头演说。


以国企十合购物中心为背景,所有集会者坐在路中间,高举海报,聆听领袖在前面演讲,并在适当时候以口号热烈地回应领袖的谈话。


演说内容大多抨击国阵政府浪费,但却罔顾民困,调高油价,并要求阿都拉政府调低油价,否则人民会让国阵和巫统倒台。此外,各领袖也不忘要求人民出席于75日举行的“百万人抗议燃油涨价集会”。


在下午三时演讲结束后,游行队伍决定改换路线,不到双峰塔去,将终点改为拉惹拉勿路的回教党总部。警察虽然调动不少人员到现场驻扎,不过并没有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事件。


据悉,大约150名至200名回教党志工队(Unit Amal)今天协助维持游行秩序,在游行开始时,志工队手臂勾着手臂筑成人墙,围着游行者。当游行队伍抵达路口时,也协助维持交通秩序。


国油双峰塔相安无事


另一厢,一直作为今天游行终点的国油双峰塔,最终因游行队伍改变路线而平安无事。


今午举行的“反对燃油涨价游行”,原本的计划路线是在下午祈祷后,从吉隆坡甘榜巴鲁回教堂走向国油双峰塔。


警方在中午十二时开始,已在国油双峰塔正门口部署了数十名制服警员及交通警察在现场驻守。警方甚至预备了午餐饭盒和饮料,准备在当地长时间驻守。


到了下午二时,游行已从甘榜巴鲁回教堂开始;大部分记者及摄影记者都聚集在阳光广场购物中心门口的树下,当中不乏外国围观者在录影。


下午235分,一辆水炮车和七辆载着联邦后备队(镇暴队)的红色警车呼啸而过,引起了一阵骚动。此时,约百名警察出现在阳光广场购物中心正门口,几人一组地站在门口。


在国油双峰塔周围,也有几辆警车驻守,不过,警方并没有封锁双峰塔前的安邦路。沿路都有电单车司机站在路边,看似准备支持游行队伍。


当游行队伍最终决定转移路线,步行到拉惹拉勿路(Jalan Raja Laut)的回教党总部并在该地解散,记者于下午330分离开现场,当时仍见警察在该地逗留。


自首相兼财政部长阿都拉巴达威上周三(64日)宣布燃油津贴配套后,全国先后举行了至少五场反油价高涨示威,但都没有发生警方暴力镇压集会者事件。【点击:抗议油价高涨游行料有万人 首都警方将部署二千人阻止】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6965.html


Read more!

[独立] 警方封路千人改道而行 人群喊首相下台油价降

警方封路千人改道而行
人群喊首相下台油价降

作者/本刊曾薛霏、邓婉晴、蔡皓崴、林秉胜 Jun 13, 2008 02:39:23 pm


【本刊曾薛霏、邓婉晴、蔡皓崴、林秉胜撰述】拟定在今天下午二时举行的“反对燃油涨价游行”,人潮在回教徒祈祷结束后,从吉隆坡甘榜巴鲁回教堂走向双峰塔方向,惟警察直接将甘榜巴鲁回教堂通往双峰塔的路口封锁;人群最终通过东姑阿都拉曼路,来到国企十合(SOGO)购物中心外发表演说,然后折返回教党总部和平解散。


尽管警方在甘榜巴鲁回教堂外时,已尝试要求领导游行人群的领袖停止这项游行活动,不过,领袖并没有理会警方的“劝告”,继续往前走。根据现场目测,共有两千多人出席这场游行,以抗议阿都拉政府大幅度调高油价,并要求将油价调回原价。


当游行队伍走到东姑阿都拉曼路(Jalan Tunku Abdul Rahman)时,许多人也站在五脚基观看和用手机照相,并给于精神上的支持。一些大楼内也传出呼应游行队伍的欢呼声。


这项游行活动由人民联盟青年团主办,不过现场并没有看到民主行动党社会青年团领袖出席支持。


记 者于中午十二时抵达甘榜巴鲁回教堂时,可见大约五十位制服警员驻守在回教堂范围,还有两辆水炮车停驻在小巷中。回教党青年团团长沙拉胡丁 (Salahuddin Ayub)、中委赛阿兹曼(Syed Azman)、朱基菲里阿末(Dzulkifley Ahmad)、诺诺(Lo'Lo Ghazali)等都先后抵达甘榜巴鲁回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大约一时,回教堂的宗教司通过播音器,要求回教徒们不要在回教堂内和四周范围进行集会;一位在回教堂旁售卖花生的妇女也透露,今天来祈祷的回教徒比平日少,她猜测这或许与集会有关。


下午156分,原本站在五脚基的警员,纷纷来到回教堂大门外驻守。当时回教徒们还在祈祷。


下午二时,回教徒祈祷完毕后,甘榜巴鲁回教堂范围内就马上有人分发写着“调低油价,他们欺骗人民”、“拒绝国阵”的传单,并高喊“Turun! Turun! Turun Minyak”(降油价)、“Turun! Turun! Turun Pak Lah”(伯拉下台)、“Turun! Turun! Turun PM”(首相下台)、“Turun! Turun! Turun BN”(国阵下台)以及“真主伟大”(Allah-Hu-Akbar)等口号。


在路中心发表演说


当游行队伍走到国企十合(SOGO)购物中心附近的十字路口时,沙拉胡丁、赛阿兹曼、回教党副主席莫哈末沙布(Mohamad Sabu)、人民公正党青年团团长三苏依斯干达(Shamsul Iskandar Md Akin)、副团长凯鲁安努亚(Khairul Anuar Ahmad Zainuddin)等即席发表街头演说。


以国企十合购物中心为背景,所有集会者坐在路中间,高举海报,聆听领袖在前面演讲,并在适当时候以口号热烈地回应领袖的谈话。


演说内容大多抨击国阵政府浪费,但却罔顾民困,调高油价,并要求阿都拉政府调低油价,否则人民会让国阵和巫统倒台。此外,各领袖也不忘要求人民出席于75日举行的“百万人抗议燃油涨价集会”。


在下午三时演讲结束后,游行队伍决定改换路线,不到双峰塔去,将终点改为拉惹拉勿路的回教党总部。警察虽然调动不少人员到现场驻扎,不过并没有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事件。


据悉,大约150名至200名回教党志工队(Unit Amal)今天协助维持游行秩序,在游行开始时,志工队手臂勾着手臂筑成人墙,围着游行者。当游行队伍抵达路口时,也协助维持交通秩序。


国油双峰塔相安无事


另一厢,一直作为今天游行终点的国油双峰塔,最终因游行队伍改变路线而平安无事。


今午举行的“反对燃油涨价游行”,原本的计划路线是在下午祈祷后,从吉隆坡甘榜巴鲁回教堂走向国油双峰塔。


警方在中午十二时开始,已在国油双峰塔正门口部署了数十名制服警员及交通警察在现场驻守。警方甚至预备了午餐饭盒和饮料,准备在当地长时间驻守。


到了下午二时,游行已从甘榜巴鲁回教堂开始;大部分记者及摄影记者都聚集在阳光广场购物中心门口的树下,当中不乏外国围观者在录影。


下午235分,一辆水炮车和七辆载着联邦后备队(镇暴队)的红色警车呼啸而过,引起了一阵骚动。此时,约百名警察出现在阳光广场购物中心正门口,几人一组地站在门口。


在国油双峰塔周围,也有几辆警车驻守,不过,警方并没有封锁双峰塔前的安邦路。沿路都有电单车司机站在路边,看似准备支持游行队伍。


当游行队伍最终决定转移路线,步行到拉惹拉勿路(Jalan Raja Laut)的回教党总部并在该地解散,记者于下午330分离开现场,当时仍见警察在该地逗留。


自首相兼财政部长阿都拉巴达威上周三(64日)宣布燃油津贴配套后,全国先后举行了至少五场反油价高涨示威,但都没有发生警方暴力镇压集会者事件。【点击:抗议油价高涨游行料有万人 首都警方将部署二千人阻止】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6965.html


Read more!

[独立] 事隔八月传召秘书处职员 净选盟质疑警方杀鸡儆猴

事隔八月传召秘书处职员
净选盟质疑警方杀鸡儆猴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2, 2008 08:33:34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警察总部商业罪案调查组今天传召干净与公平选举联盟(Bersih,净选盟)的两名秘书处成员,令人怀疑警方试图打压“抗议燃油涨价联盟”(Protes)订于7月12日在吉隆坡国油双峰塔(KLCC)举行的大集会。


不过,被传召的净选盟秘书处成员法沙慕斯达法(Faisal Mustaffa)今天商业罪案调查组录完口供后对记者表示,人民集会肯定不会受到这个意图不明的传召影响。


法 沙(右图)说:“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在去年的11月9日,即净选盟万人大集会前夕,也曾威胁和试图打压示威者,但第二天的游行却比预料中来了更多人。” 阿都拉当时在巫统常年代表大会上放话:“我禁忌受挑战”(Saya pantang dicabar),以警告将对付示威者,但第二天的净选盟大集会仍有四万人参加。


法沙表示,根据“抗议燃油涨价联盟”的估计,7月12日的游行肯定会比去年的万人游行更盛大,估计会有一百万人参与;“上次我们游行示为了选举公平,这次的目的却是关乎全民利益和消费的油价问题,因此肯定会得到更多人响应。”


全 国警察商业罪案调查组的助理警监安然(ASP Amran Md Husin)通过电话传召法沙和净选盟秘书处另一名职员郑诗云今天到商业罪案调查组,就净选盟在去年11月10日主办的大集会录口供;不过,记者今早在商 业罪案调查组办事处询问时,警方却一再否认此事,且不断请求记者离开,似乎不想让事情张扬。


事隔八个月才传召


法沙随后对记者表示,警方一共问了20至30道问题,主要围绕在净选盟的成立背景、人数、他们在集会的角色和参与程度等,没有提及明天的集会。


法沙说:“但是我们被告知,可以拒绝回答一切对我们有危险和伤害和提问,这是刑事程序法典第122(2)条款的规定;因此除了净选盟的背景,我们拒绝回答大部分的问题。”


法沙说,警方告诉他们,他们被传召是因为两人的名字出现在净选盟网站,而去年净选盟大集会的案件还在调查中。


净选盟对警方此次传召的动机深表怀疑:“为何事情过了八个月,为何现在才传召两位秘书处成员?”


2007 年11月15日,警方已传召了五名净选盟委员,即莫哈末沙布(Hj Mohamad Sabu)、现任雪兰莪州首邦市国会议员西华拉沙(Sivarasa Rasiah)、现任雪兰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净选盟成员安努亚(Anuar Tahir)、回教党中委赛阿兹曼(Syed Azman Syed Ahmad)。


监督恢复地方政府选举


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武吉免登区国会议员方贵伦、槟州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雪州格拉那再也国会议员罗国本、人民公正党峇东色海区(Padang Serai)国会议员哥巴拉(N.Gobalakrishnan)及回教党中委赛阿兹曼今早也到场给法沙及郑诗云打气。


法沙透露,他告诉警方,净选盟是一个联盟(gabungan)而非协会(persatuan),就如国阵那样,是由一班有共同宗旨和理念的人结合在一起。


他强调,主办集会是民主国家的人民应有的权利,《联邦宪法》第10(1)(b)条款也如此阐明;他也引用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SUHAKAM)对和平集会的看法:“人民和平集会的自由,只要安全受到控制及不威胁公众人物,就应该被尊重。”


此外,净选盟今天也发表声明说,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在2001年年报里,提出“当一个公众成立的组织对危害他们的生活感到不满,公开集会是一个健康的抒发途径”。


法沙也说:“我们目前比较关心的是要选委会(SPR)主席阿都拉昔(Abdul Rashid Abdul Rahman)引咎辞职,他应该要为这次全国大选前后所造成的种种错误和问题负起责任。”


净选盟也将组成小组,继续监督恢复地方政府选举。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62


Read more!

[独立] 事隔八月传召秘书处职员 净选盟质疑警方杀鸡儆猴

事隔八月传召秘书处职员
净选盟质疑警方杀鸡儆猴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2, 2008 08:33:34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警察总部商业罪案调查组今天传召干净与公平选举联盟(Bersih,净选盟)的两名秘书处成员,令人怀疑警方试图打压“抗议燃油涨价联盟”(Protes)订于7月12日在吉隆坡国油双峰塔(KLCC)举行的大集会。


不过,被传召的净选盟秘书处成员法沙慕斯达法(Faisal Mustaffa)今天商业罪案调查组录完口供后对记者表示,人民集会肯定不会受到这个意图不明的传召影响。


法 沙(右图)说:“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在去年的11月9日,即净选盟万人大集会前夕,也曾威胁和试图打压示威者,但第二天的游行却比预料中来了更多人。” 阿都拉当时在巫统常年代表大会上放话:“我禁忌受挑战”(Saya pantang dicabar),以警告将对付示威者,但第二天的净选盟大集会仍有四万人参加。


法沙表示,根据“抗议燃油涨价联盟”的估计,7月12日的游行肯定会比去年的万人游行更盛大,估计会有一百万人参与;“上次我们游行示为了选举公平,这次的目的却是关乎全民利益和消费的油价问题,因此肯定会得到更多人响应。”


全 国警察商业罪案调查组的助理警监安然(ASP Amran Md Husin)通过电话传召法沙和净选盟秘书处另一名职员郑诗云今天到商业罪案调查组,就净选盟在去年11月10日主办的大集会录口供;不过,记者今早在商 业罪案调查组办事处询问时,警方却一再否认此事,且不断请求记者离开,似乎不想让事情张扬。


事隔八个月才传召


法沙随后对记者表示,警方一共问了20至30道问题,主要围绕在净选盟的成立背景、人数、他们在集会的角色和参与程度等,没有提及明天的集会。


法沙说:“但是我们被告知,可以拒绝回答一切对我们有危险和伤害和提问,这是刑事程序法典第122(2)条款的规定;因此除了净选盟的背景,我们拒绝回答大部分的问题。”


法沙说,警方告诉他们,他们被传召是因为两人的名字出现在净选盟网站,而去年净选盟大集会的案件还在调查中。


净选盟对警方此次传召的动机深表怀疑:“为何事情过了八个月,为何现在才传召两位秘书处成员?”


2007 年11月15日,警方已传召了五名净选盟委员,即莫哈末沙布(Hj Mohamad Sabu)、现任雪兰莪州首邦市国会议员西华拉沙(Sivarasa Rasiah)、现任雪兰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净选盟成员安努亚(Anuar Tahir)、回教党中委赛阿兹曼(Syed Azman Syed Ahmad)。


监督恢复地方政府选举


雪州行政议员刘天球、武吉免登区国会议员方贵伦、槟州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雪州格拉那再也国会议员罗国本、人民公正党峇东色海区(Padang Serai)国会议员哥巴拉(N.Gobalakrishnan)及回教党中委赛阿兹曼今早也到场给法沙及郑诗云打气。


法沙透露,他告诉警方,净选盟是一个联盟(gabungan)而非协会(persatuan),就如国阵那样,是由一班有共同宗旨和理念的人结合在一起。


他强调,主办集会是民主国家的人民应有的权利,《联邦宪法》第10(1)(b)条款也如此阐明;他也引用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SUHAKAM)对和平集会的看法:“人民和平集会的自由,只要安全受到控制及不威胁公众人物,就应该被尊重。”


此外,净选盟今天也发表声明说,马来西亚人权委员会在2001年年报里,提出“当一个公众成立的组织对危害他们的生活感到不满,公开集会是一个健康的抒发途径”。


法沙也说:“我们目前比较关心的是要选委会(SPR)主席阿都拉昔(Abdul Rashid Abdul Rahman)引咎辞职,他应该要为这次全国大选前后所造成的种种错误和问题负起责任。”


净选盟也将组成小组,继续监督恢复地方政府选举。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62


Read more!

[独立] 大选前夕无法回乡投票 陈成兴再被禁入境砂州

大选前夕无法回乡投票
陈成兴再被禁入境砂州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1, 2008 08:01:0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遭砂拉越州政府列入黑名单而无法回到家乡的美里海南会馆前秘书陈成兴今天再次被禁止入境,被迫转机飞回新山,无法出席明天上午九时在美里高等法院开审的一宗诽谤官司。


陈成兴这次飞回砂拉越美里,是为了出席他起诉《星洲日报》、《国际时报》及《诗华日报》诽谤的审讯;他对《独立新闻在线》说:“这已是第三次续审,第一次在诗巫,第二次在美里,每次审讯都是两天。我不明白为何又突然被禁止入境。”


陈成兴(左图)透露,他的航班在今天下午1时35分从柔佛州新山飞到美里,下午3时35分抵达美里机场,但遭移民厅禁止入境。


他向移民厅官员表明,此次入境是有官司在身,若被禁止入境将影响审讯。他也要移民厅解释为何禁止他入境,移民厅官员表示没有接到古晋总部及砂州政府批准他入境的指示。


陈成兴透露,到了下午五时过后,移民厅发出一张《拒绝入境通知》(NOTIS PENOLAKAN MASUK,强制他乘搭晚上8时45分的亚洲航空AK5257班机离境。他在晚上11时左右抵达吉隆坡。


陈成兴向记者《独立新闻在线》说,他依足程序向移民厅申请入境,最终却仍无法入境,令他疑惑不解,更何况今年三月大选过后,他曾两次出入美里聆讯,都没有问题。


陈成兴最近一次入境砂拉越被阻,是在第12届全国大选前夕;他在3月7日飞回砂拉越以便次日投票,但在机场遭拦阻,最后在愤恨又百般无奈被强制乘搭飞机回吉隆坡。当时,美里移民厅官员并没有告知任何理由,只说他的名字在黑名单内。【点击:再次被禁入境砂拉越 陈成兴被剥夺投票权】


陈成兴今天无法顺利入境后,被被迫乘搭下一班班机飞回新山。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51


Read more!

[独立] 大选前夕无法回乡投票 陈成兴再被禁入境砂州

大选前夕无法回乡投票
陈成兴再被禁入境砂州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1, 2008 08:01:0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遭砂拉越州政府列入黑名单而无法回到家乡的美里海南会馆前秘书陈成兴今天再次被禁止入境,被迫转机飞回新山,无法出席明天上午九时在美里高等法院开审的一宗诽谤官司。


陈成兴这次飞回砂拉越美里,是为了出席他起诉《星洲日报》、《国际时报》及《诗华日报》诽谤的审讯;他对《独立新闻在线》说:“这已是第三次续审,第一次在诗巫,第二次在美里,每次审讯都是两天。我不明白为何又突然被禁止入境。”


陈成兴(左图)透露,他的航班在今天下午1时35分从柔佛州新山飞到美里,下午3时35分抵达美里机场,但遭移民厅禁止入境。


他向移民厅官员表明,此次入境是有官司在身,若被禁止入境将影响审讯。他也要移民厅解释为何禁止他入境,移民厅官员表示没有接到古晋总部及砂州政府批准他入境的指示。


陈成兴透露,到了下午五时过后,移民厅发出一张《拒绝入境通知》(NOTIS PENOLAKAN MASUK,强制他乘搭晚上8时45分的亚洲航空AK5257班机离境。他在晚上11时左右抵达吉隆坡。


陈成兴向记者《独立新闻在线》说,他依足程序向移民厅申请入境,最终却仍无法入境,令他疑惑不解,更何况今年三月大选过后,他曾两次出入美里聆讯,都没有问题。


陈成兴最近一次入境砂拉越被阻,是在第12届全国大选前夕;他在3月7日飞回砂拉越以便次日投票,但在机场遭拦阻,最后在愤恨又百般无奈被强制乘搭飞机回吉隆坡。当时,美里移民厅官员并没有告知任何理由,只说他的名字在黑名单内。【点击:再次被禁入境砂拉越 陈成兴被剥夺投票权】


陈成兴今天无法顺利入境后,被被迫乘搭下一班班机飞回新山。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51


Read more!

[独立] 油价高扬通膨将创20年新高 政府津贴燃油仅花马币105亿

油价高扬通膨将创20年新高
政府津贴燃油仅花马币105亿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1, 2008 04:07:5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经济学家白文春表示,汽油大幅度上涨将使我国通货膨胀率创下20多年来新高,估计上半年是3%,下半年会达6.5%,甚至更高;至于经济成长率,预计上半年仍可维持在5%,但下半年可能会低于5%。


白文春说,私人消费向来是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政府在2006年将油价调高马币30分时,人们仍能很快适应,所以经济成长在六个月内就慢慢回稳。


“但是这次的调幅更高,人们可能现在还未真正感受到,但压力将会在接下来慢慢出现,通货膨胀肯定会打击私人消费。”


白 文春(右图)昨晚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社经委员会、隆雪华青、雪兰莪州福建会馆社经团及雪隆潮州会馆社经组联办的《汽油飙涨,马来西亚何去何从?》 的座谈会上,剖析马来西亚即将面临的经济状况,其他三位主讲人是雪兰莪州八打灵再也北区国会议员潘俭伟、《东方日报》主笔刘敬文及“槟城观察”负责人黄文 强,主持人是杨安泰。座谈会吸引了近300人出席。


白文春也是马来西亚商联会社经研究组副主任,他分析道,我国经济稳定的成长率主要是依靠内需,而内需的稳定则源于三点:原产品价格相当高、人民偏高的储蓄率,以及政府去年提高公务员的薪金;不过,国内百货涨价的情况将使人民的购买力转弱,因此对私人消费影响最大。


他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率,但估计在下半年会回升,主要是因为钢铁业将有良好的出口业绩。


他说:“我国经济受到美国5%跌至1%的经济成长影响,但估计下半年会好转复苏,因为美国将把利益大幅度降低以提高经济成长;但与此同时,欧盟和日本的经济会开始走下坡。”



他透露,在我国,每一元税收中有40分是从石油中得到,因此整体来说,由于有汽油价和商品价的扶持,我国的经济成长才不至于太恶劣;不过,稳健的经济成长同时也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他也指出,中国在上半年将有超过10%的成长,若没有发展中国的扶持,我国的出口将遭到更严重打击。


潘俭伟:政府只津贴105亿


潘俭伟则表示,政府扬言他们已经负担不起石油补贴,但政府其实有能力负担,只是“要不要”和“应不应该”的问题。


他 说:“政府今年的收入是马币1500亿元,要补贴马币500亿的津贴,似乎真的很多;但是我看过财政预算案,政府真正出钱补贴的只有马币105亿,另外马 币186亿是由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将天然气用低价卖给国家能源有限公司(Tenaga Nasional Berhad)及独立发电厂(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 IPP)。因此利润其实很低,政府也少付74亿的税。将105亿、186亿和74亿加起来,才有500亿,政府真正出的只有105亿。”


潘 俭伟(左图)也是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的经济顾问,他纠正政府宣称津贴汽油将令国家变穷的错误言论。他指出,花旗银行(Citibank)曾推算,油价 每提高一美元,国油实际上的收入及税收将增加马币一亿五千万至两亿五千万元;易言之,美国油价起价,政府其实会更有钱。


不过,潘俭伟却也认为,汽油涨价是必要的,因为政府在这五、六年来将油价放得太低了,是个假象。


潘俭伟认为,需要监视的是政府补贴方式是否公平;“车越大辆,补贴越多,津贴的最大受益者,反而是驾大车的人,但汽油起价对这些人的冲击恰恰是最小的。”


他认为,补贴系统很重要,政府这次实施的交通补贴显然不足够,也欠缺条理;“政府应该是向驾车人士索取缴税,给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津贴。”


除了津贴制度不完善,潘俭伟也质疑政府没有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蓝图。“很多人不是喜欢驾车,而是没有办法;例如住在八打灵再也17区的人,要去甲洞,根本没有公共交通可用。”


“除了公共交通系统,还有其他因素使到人民无法放心使用,例如安全问题、转车的麻烦、误时等等。”


吉隆坡公共交通使用率仅16%


他指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已从1985年的34%下降至2006年的16%;但在正常先进的城市如伦敦和纽约,一般会有约70%的使用率,邻国新加坡更是超过70%。


他认为,油价上涨不只影响车主,没有车的穷人也被逼一起承担所有起价的货物,而政府不但无法改变人民使用交通的习惯,也没有帮助这群人。


他说,民主行动党的竞选宣言建议将补贴金省下的钱,通过公积金分配给大众,以尽量做到工钱越少,补贴越多的平衡管理;“当所有人的收入增加,就能一起面对通货膨胀,也让他们自己决定要利用这笔钱使用公共交通,还是用来添油。”


刘敬文及黄文强则提出人民应改变习惯,以及政府应多更致力于发展多样化资源的建议。



刘敬文(右图)认为,燃油价格大幅度提升,的确影响全民,但影响的程度却因个人消费习惯而有所不同。


他认为,在消费之前,人们应根据产品的消费价格量力而为;“在低油价的环境里,我们的企业总缺乏节省能源的压力;如果价格不涨,人们就不会被逼到改变目前这种浪费能源的习惯。”


刘 敬文说,由于天然气太便宜,独立发电厂使用天然气时都不会节省发电。他引述2006年的一项研究说,在2004年,马来西亚在使用能源多寡方面 (energy intensity),几乎是日本的九;易言之,我国需要两万三千个单位的能源才生产出某一单位的产品,但在日本,每单位产品只需4580单位的能源。


“在中国则需要3万2910单位能源,因为中国的电流严重不足,所以私人商厂为了确保供应充足,就自己在工厂内发电,而自己发电的方式会耗费更多能源,也更不经济。”


不可能不理会国际趋势


刘敬文表示明白反对油价上涨者的不满,因为我国是石油净出口国,而世界上很多石油净出口国的国内油价往往低得让人难以相信;例如法国每公升马币1元79分、埃及每公升马币1元63分、尼日利亚每公升马币32分、委内瑞拉每公升才马币16分。


“这些国家很多不是中东最有钱的国家,就是中美的穷国;它们都是非常依赖石油的国家,在我国至少石油还只是其中一项收入。”


他认为,石油净出口国不一定就得将石油价格调到很低,日本和加拿大也是石油净出口国,但油价却比我国高两三倍;他说:“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能在经济上完全不理会国际趋势。”


与此同时,他也对政府的措施不全面感到很失望,认为“政府应将燃煤津贴问题好好规划后才推出,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人反对才推出津贴,没人反对就继续实施。”


他也认为,政府应该至少应在事前一年公布石油起价方案,因为如今的局面将造成我国一些技术较落后、资金较不足的企业面临倒闭危机。“如果政府提早宣布,他们就有时间改变调整,也能使用其他替代资源。”


开发替代能源当务之急


“槟城观察”负责人黄文强则表示,汽油涨价并非毫无理由,但政府更应在其他方面补贴及提出替代方案,供人民自行选择。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黄文强(左图)认为开发替代资源更为急迫,因为多样化能源能避免人们直线型地不断使用特定能源,直到这些资源殆尽;“在资源愈发匮乏的时代,人民应改变罘绞剑私谑∧茉矗材芗醯鸵览凳汀!?/P>


“在马来西亚有规定,要发电需要执照;除了国能,还有独立发电厂,这与国家提倡要多用其他资源有相抵触。如果在自家用太阳能,可能没有问题;但是要在一个住宅区使用太阳能,或共用发电机,政府就会来检查。由于发电需要执照,人民无法自力救济地使用替代能源发电。”


他认为,在偏远地区可用水力发电,而且在全年阳光普照的马来西亚,要使用太阳能完全没有问题;“天然气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全国只有73家油站提供天然气。”


黄 文强也是社区运动组织者,他建议政府,把改变生活方式的法律列出来,例如在建筑方面;“国家应明文规定,建筑物要多采用自然光和自然空气流通,而非像现今 情况,让人民被逼使用昂贵的能源,如开冷气、开灯等。规定屋子向南或向北也不是难事,这样就可以确保阳光充分照射,减少人为和资源的辅助。”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46


Read more!

[独立] 油价高扬通膨将创20年新高 政府津贴燃油仅花马币105亿

油价高扬通膨将创20年新高
政府津贴燃油仅花马币105亿

作者/特约记者邓婉晴 Jun 11, 2008 04:07:55 pm


【本刊特约记者邓婉晴撰述】经济学家白文春表示,汽油大幅度上涨将使我国通货膨胀率创下20多年来新高,估计上半年是3%,下半年会达6.5%,甚至更高;至于经济成长率,预计上半年仍可维持在5%,但下半年可能会低于5%。


白文春说,私人消费向来是我国经济成长的主要推动力,政府在2006年将油价调高马币30分时,人们仍能很快适应,所以经济成长在六个月内就慢慢回稳。


“但是这次的调幅更高,人们可能现在还未真正感受到,但压力将会在接下来慢慢出现,通货膨胀肯定会打击私人消费。”


白 文春(右图)昨晚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社经委员会、隆雪华青、雪兰莪州福建会馆社经团及雪隆潮州会馆社经组联办的《汽油飙涨,马来西亚何去何从?》 的座谈会上,剖析马来西亚即将面临的经济状况,其他三位主讲人是雪兰莪州八打灵再也北区国会议员潘俭伟、《东方日报》主笔刘敬文及“槟城观察”负责人黄文 强,主持人是杨安泰。座谈会吸引了近300人出席。


白文春也是马来西亚商联会社经研究组副主任,他分析道,我国经济稳定的成长率主要是依靠内需,而内需的稳定则源于三点:原产品价格相当高、人民偏高的储蓄率,以及政府去年提高公务员的薪金;不过,国内百货涨价的情况将使人民的购买力转弱,因此对私人消费影响最大。


他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率,但估计在下半年会回升,主要是因为钢铁业将有良好的出口业绩。


他说:“我国经济受到美国5%跌至1%的经济成长影响,但估计下半年会好转复苏,因为美国将把利益大幅度降低以提高经济成长;但与此同时,欧盟和日本的经济会开始走下坡。”



他透露,在我国,每一元税收中有40分是从石油中得到,因此整体来说,由于有汽油价和商品价的扶持,我国的经济成长才不至于太恶劣;不过,稳健的经济成长同时也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他也指出,中国在上半年将有超过10%的成长,若没有发展中国的扶持,我国的出口将遭到更严重打击。


潘俭伟:政府只津贴105亿


潘俭伟则表示,政府扬言他们已经负担不起石油补贴,但政府其实有能力负担,只是“要不要”和“应不应该”的问题。


他 说:“政府今年的收入是马币1500亿元,要补贴马币500亿的津贴,似乎真的很多;但是我看过财政预算案,政府真正出钱补贴的只有马币105亿,另外马 币186亿是由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将天然气用低价卖给国家能源有限公司(Tenaga Nasional Berhad)及独立发电厂(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 IPP)。因此利润其实很低,政府也少付74亿的税。将105亿、186亿和74亿加起来,才有500亿,政府真正出的只有105亿。”


潘 俭伟(左图)也是民主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的经济顾问,他纠正政府宣称津贴汽油将令国家变穷的错误言论。他指出,花旗银行(Citibank)曾推算,油价 每提高一美元,国油实际上的收入及税收将增加马币一亿五千万至两亿五千万元;易言之,美国油价起价,政府其实会更有钱。


不过,潘俭伟却也认为,汽油涨价是必要的,因为政府在这五、六年来将油价放得太低了,是个假象。


潘俭伟认为,需要监视的是政府补贴方式是否公平;“车越大辆,补贴越多,津贴的最大受益者,反而是驾大车的人,但汽油起价对这些人的冲击恰恰是最小的。”


他认为,补贴系统很重要,政府这次实施的交通补贴显然不足够,也欠缺条理;“政府应该是向驾车人士索取缴税,给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津贴。”


除了津贴制度不完善,潘俭伟也质疑政府没有提升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蓝图。“很多人不是喜欢驾车,而是没有办法;例如住在八打灵再也17区的人,要去甲洞,根本没有公共交通可用。”


“除了公共交通系统,还有其他因素使到人民无法放心使用,例如安全问题、转车的麻烦、误时等等。”


吉隆坡公共交通使用率仅16%


他指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已从1985年的34%下降至2006年的16%;但在正常先进的城市如伦敦和纽约,一般会有约70%的使用率,邻国新加坡更是超过70%。


他认为,油价上涨不只影响车主,没有车的穷人也被逼一起承担所有起价的货物,而政府不但无法改变人民使用交通的习惯,也没有帮助这群人。


他说,民主行动党的竞选宣言建议将补贴金省下的钱,通过公积金分配给大众,以尽量做到工钱越少,补贴越多的平衡管理;“当所有人的收入增加,就能一起面对通货膨胀,也让他们自己决定要利用这笔钱使用公共交通,还是用来添油。”


刘敬文及黄文强则提出人民应改变习惯,以及政府应多更致力于发展多样化资源的建议。



刘敬文(右图)认为,燃油价格大幅度提升,的确影响全民,但影响的程度却因个人消费习惯而有所不同。


他认为,在消费之前,人们应根据产品的消费价格量力而为;“在低油价的环境里,我们的企业总缺乏节省能源的压力;如果价格不涨,人们就不会被逼到改变目前这种浪费能源的习惯。”


刘 敬文说,由于天然气太便宜,独立发电厂使用天然气时都不会节省发电。他引述2006年的一项研究说,在2004年,马来西亚在使用能源多寡方面 (energy intensity),几乎是日本的九;易言之,我国需要两万三千个单位的能源才生产出某一单位的产品,但在日本,每单位产品只需4580单位的能源。


“在中国则需要3万2910单位能源,因为中国的电流严重不足,所以私人商厂为了确保供应充足,就自己在工厂内发电,而自己发电的方式会耗费更多能源,也更不经济。”


不可能不理会国际趋势


刘敬文表示明白反对油价上涨者的不满,因为我国是石油净出口国,而世界上很多石油净出口国的国内油价往往低得让人难以相信;例如法国每公升马币1元79分、埃及每公升马币1元63分、尼日利亚每公升马币32分、委内瑞拉每公升才马币16分。


“这些国家很多不是中东最有钱的国家,就是中美的穷国;它们都是非常依赖石油的国家,在我国至少石油还只是其中一项收入。”


他认为,石油净出口国不一定就得将石油价格调到很低,日本和加拿大也是石油净出口国,但油价却比我国高两三倍;他说:“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国家能在经济上完全不理会国际趋势。”


与此同时,他也对政府的措施不全面感到很失望,认为“政府应将燃煤津贴问题好好规划后才推出,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人反对才推出津贴,没人反对就继续实施。”


他也认为,政府应该至少应在事前一年公布石油起价方案,因为如今的局面将造成我国一些技术较落后、资金较不足的企业面临倒闭危机。“如果政府提早宣布,他们就有时间改变调整,也能使用其他替代资源。”


开发替代能源当务之急


“槟城观察”负责人黄文强则表示,汽油涨价并非毫无理由,但政府更应在其他方面补贴及提出替代方案,供人民自行选择。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黄文强(左图)认为开发替代资源更为急迫,因为多样化能源能避免人们直线型地不断使用特定能源,直到这些资源殆尽;“在资源愈发匮乏的时代,人民应改变罘绞剑私谑∧茉矗材芗醯鸵览凳汀!?/P>


“在马来西亚有规定,要发电需要执照;除了国能,还有独立发电厂,这与国家提倡要多用其他资源有相抵触。如果在自家用太阳能,可能没有问题;但是要在一个住宅区使用太阳能,或共用发电机,政府就会来检查。由于发电需要执照,人民无法自力救济地使用替代能源发电。”


他认为,在偏远地区可用水力发电,而且在全年阳光普照的马来西亚,要使用太阳能完全没有问题;“天然气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全国只有73家油站提供天然气。”


黄 文强也是社区运动组织者,他建议政府,把改变生活方式的法律列出来,例如在建筑方面;“国家应明文规定,建筑物要多采用自然光和自然空气流通,而非像现今 情况,让人民被逼使用昂贵的能源,如开冷气、开灯等。规定屋子向南或向北也不是难事,这样就可以确保阳光充分照射,减少人为和资源的辅助。”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6946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