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对web 2.0这个名词还挺陌生,但如果以下的网站名词是你从来没有听过或操作过的,那么你也许……还真的是停留在古代的web 1.0时代……
哈哈,例如Gmail, Blog, Flickr, Amazon, tags, wiki, Wikipedia, RSS等等。会将名词与动词混为一谈,并不是为了混淆大众,而是Web 2.0本来就不是一个技术标准,而是包含技术架构、应用软体在内的一个新兴术语。
“Web 2.0”的概念开始于一个会议中,展开于O'Reilly公司的Dale Dougherty和MediaLive国际公司的Craig Cline,在共同合作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上提出来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处于复兴时期,有者不断改变的规则和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因此,这两家公司在2004年10月启动了第一个Web 2.0大会,将此概念推向全世界。
以“你”为主的web 2.0运作模式
Web 2.0的推出被视为一种网络大革命,其原因主要只有一个,既电脑储存成本与网路宽频成本不断下降;反映在社会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成本不断下降”;但应在商业上,则是“靠资讯垄断与资本垄断的企业逐渐解体”。
在那一场web 2.0大会的开场白上,O'Reilly和Battelle总结了他们认为表现了web 2.0应用特色的一些关键原则:
(1)将web作为平台
(2)驾驭群体智慧
(3)资料将变成未来的“Intel Inside”
(4)软体不断发行与升级的循环将会终结(“永久的Beta版”)
(5)轻量型程序设计模型
(6)通过内容和服务的联合使轻量的业务模型可行。
(7)软体执行将跨越单一设备(例如iTunes)
(8)丰富的使用者体验
(9)分享和参与的架构,所驱动的网路效应
(10)通过带动分散的、独立的开发者把各个系统和网站组合形成大汇集的改革
(11)拉动长尾的能力
(12)快速的反应与功能新增
(13)双向的互动
图说:Web 2.0的“模拟图”。 这个图基本上仍处于演化阶段,但已经描绘出了 从Web 2.0核心理念中衍生出的许多概念。
是不是有很多名词看不懂或不明白呢?这个web 2.0若非行内人当然没有办法全部都懂。但简单来说,在Web 1.0时代,网络业者或机关团体皆藉由网站提供信息服务,一般使用者仅单纯接受内容。但是Web 2.0时代,使用者不再是内容的单纯接受者,同时也扮演着积极的信息制造者、提供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在这种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优秀的发布平台、便捷的沟通和展示平台、顺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高效率的信息整理系统,与提供高质量的信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此说,Web 2.0时代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竞争,标榜的是:用户越多,服务越好。根据个人喜好成立的部落格,以及人人都能编辑的维基百科,便是web 2.0的重要代表。
部落格?大家都懂。但是,也许在web 1.0的时代时,大家都还是在户外玩皮球或最多窝在客厅看电视的小孩。因此,对于先进网上的一切技术,都视为理所当然。下面就来具体说明web 2.0在技术方面的主要突破,其通用概念,以及在网上相当著名的网站为例。
技术:
(1)CSS,语义化有效的XHTML标记,和Microformats
(2)不突出的丰富应用技术(如Ajax)
(3)数据的联合,RSS/ ATOM
(4)规则且有意义的URL
(5)支持对网志发帖子
(6)REST或者是XML Web服务API
(7)某些社会性网路方面
通用概念:
(1)网站不能是封闭的——它必须可以很方便地被其他系统获取或写入数据。
(2)用户应该在网站上拥有他们自己的数据(不仅仅只是资讯接收者,也是发布和分享者)。
(3)完全地基于Web——大多数成功的Web 2.0网站可以几乎完全通过浏览器来使。
图:具有不同功能、用途和业务的各种实体都贴上了Web 2.0的标记
(资料来源:千禧龙的专栏 http://blog.csdn.net/dragony2k_lg/archive/2007/07/04/1678708.aspx)
社会影响:
Web 2.0中出現的数据联合和消息传送能力,提出了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线上社区之间创建一个更加紧密的社会构造。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术语來集合性地代表这些共同的社团,包括blogshpere:网志的世界;syndisphere:內容联合发布;wikisphere等。
这一个个的世界,也就是丹·吉尔默(Dan Gillmor)的所谓“个人媒体”(We,the media)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是所谓“原本的听众”,而不是密室里的少数几个人,来决定着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大众应该知道的。Web 2.0让整个网络世界充满人情与符合大众的需求的玩意儿。有人说其本质是“利用集体智慧,将网络调式成一种全球的大脑”,此说法颇不为过。Web 2.0盛行的原因也在于它灵活地整合了不同的数据源和网络服务,从而创建了富媒体(rich media)应用的新技术。
Web 2.0的特征在于“关系的创建”,也是社会性的交互。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例如书签(bookmark)收藏的性质等。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便捷化的体验方式,高密度的媒体方式,都让人们越发依赖web 2.0。
科技的世界,这么远,那么近。
经济影响: 并购、垄断之谜
Web 2.0自2004年开始兴盛以来,很快在2005至2006年吹起了一股并购风。2005年3月,全美最大的照片分享网站Flickr以3000万美元卖给Yahoo!。2006年底,台湾流量排名第二的无名小站,以7亿新台币卖给台湾流量最大的Yahoo!奇摩。不到3个月,全球首个影声部落YouTube以16.5亿美元的身价,卖给Google,相当于一栋台北101。近来还有传言指出,美国首大的学生社交网站,每月超过700万人流量的Facebook,将以16亿美元的天价,进入Yahoo!的大门。
Web 2.0的并购风还不仅仅在网路上,传统媒体对其兴趣也越来越高。环球影业以6亿美元买下女性社群网站iVillage,MTV 频道买进视讯网站iFilm,传媒大亨梅铎(Rupert Murdoch)则以5.8亿美元将世界第一的社群网站My Space购入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旗下。
就以上种种令人乍舌的并购风来看,即便web 2.0网站的创办都是一个个网络奇迹,但走向并购之路,向天价与股票俯首称臣,是否都是他们最后的道路呢?还是因为创业者都只有热忱与创意,没有经商理财之道?事实证明,web 2.0网站的创立几乎无需成本,皆因创始者个个都是重度网络使用者,自己因为有某种需要,而决定去实践。之后随着受欢迎指数、浏览率急速成长,最后趋向公司化和商业化的品牌。但也许就因为创建者都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太会做生意,经营历练也不足,最后才摆脱不了并购之路。
以部落格为例,调查显示每一天全世界新增10万个部落格,平均每1.15秒,就多一个“新部落格”。 YouTube在2007年6月已以每月5000万的流量跻身十大网站行列(当然这已经是被Google收购之后的事)。尽管空有流量,没有妥善的经营之道,也无法从中获利。这也就是媒体大銮对这些web2.0虎视眈眈的原因。作为之前最不被看好的web 2.0,部落格自推出登广告的模式后,收益无可限量。
(资料来源: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ceegoogleaeyoutubeecce_122365.php)
在MySpace的广告模式
只是,大公司集团不断收并这些犹如独立尖兵的web 2.0,除了已逐渐为网络蒙上一层垄断风之外,标榜人性沟通与互动的web 2.0,会否也因染上铜钱味而逐渐乖戾本质,垄断风气确为网络世界的一大隐忧.
未来:web 3.0与web 4.0
当然每个概念都有其长处与短处。Web 2.0最大的短处在于网络分享仍受限于上传技术和档案大小限制;使用者虽然能建立部落格来发表于分享各种信息,但毕竟网站平台是“地主”(网站业者)所有,使用者没有自己的田地(网站),也没有多的自主权。
于是,web 3.0的概念便由此提出。Web 3.0 时代强调的是一个互助合作的分散式入口网站,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部落格为入口网站,所有的网友拥有“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屋”的平等基本资讯人权,彼此分享与结成社群,不再受制于现有大型商业入口网站的框架或条约限制。使用者的电脑容量有多大,使用的空间就有多大。整个社群由所有使用者共同参与、分享、拥有、治理,以期达成最理想的网路民主新时代。Web 3.0也建立在反对web 2.0走到最后被大财团、大型网站并购的现象。因此web 3.0是打着不接受并购的运作模式。
分析清楚的网络演进表,未来的web 3.0与web 4.0,是什么样的呢?
结语
网络与社会的连接,是划时代的巨变。2006年《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因为它的封面,是一架电脑,下面只有一个字:YOU。Yes, you. 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 Welcome to your world. 1982年《时代》将PC评为年度人物,而今则是每一个“你”成为开启“2.0时代”的主角。
在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智慧和力量的“2.0时代”,再也没有比“你和我”构成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更能创造奇迹了。Web 2.0改变了每一个人掌握和连结资讯的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从面对面到面对科技,无论是web 2.0 抑或web 3.0,都将继续是科技挂帅的年代。无论这是不是另一个“网络泡沫”,生存在着时代的我们,是否也曾真正当个web 2.0的人,在无限索取资讯的同时,也做一个资讯的搜集者,发布者,和提供者呢?
**其实这种跨时代的科技革新概念,想要在短短几天内单凭文字了解,又谈何容易呢?为了避免本文有混淆大众或描述错误的地方,这里提供许多延伸阅读区,都是一些好网站,相信能让有兴趣者了解更多。
更多延伸阅读:
天极网: 什么是Web 2.0
http://dev.yesky.com/486/2052486.shtml
新闻铁板烧:web 2.0是什么味道?http://tech.163.com/special/x/000915U6/xwtbs050726.html
来吧!Web 2.0
http://tech.163.com/special/x/000915U6/xwtbs050726.html
维基百科:web 2.0
http://zh.wikipedia.org/wiki/Web_2.0
数位之墙:Web 2.0 革命(一)源头在成本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42
数位之墙:Web 2.0 革命(二)新媒体初成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43
部分照片取自:新先/思响~科技开研,思想远播
http://seasun.org.cn/?p=557
O'Reilly总裁提姆-奥莱理:什么是Web 2.0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511/a9f1b26851114b4cabb16d75cd129c17.shtm
Web 2.0学习指南http://dev.yesky.com/43/2052543.shtml
科技中国:http://fxd.techcn.com.c282n/article.php?id=6
网易学院: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 Web 2.0掀起人民战争
http://tech.163.com/05/0707/15/1O2M4R2P000915AS.html
科技网路民主时代来啰! Web 3.0破现有商业框架 使用者分享治理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2/6/47646g.ht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