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11, 2015

【街報-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下)

刊登於2015年10月11日《街報》


【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下)
文 / 邓婉晴     访谈 / 杨洁、邓婉晴
照片 / 网络、林文蔚面子书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林文蔚

自1999年开始在台湾从事狱卒工作,至今已16年。2010年前开始在监狱一天一涂鸦,引起回响,及后出版《狱卒不画会死》一书,并多次举办巡回联展或独展、讲座分享,冀望透过经验与人的生命故事,反思监狱制度与刑罚文化。

用记录来反思监狱文化

图4
“向望HOPING”展览静静地矗立在“亚洲死刑大会”会场,平面的图文,却呈现出立体的监狱想象。让更多人看见围墙内的故事,是林文蔚带着画与故事巡回分享的目的与期望。
文蔚从2010年开始画画,正是他对狱卒这份差事,开始从对立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位置,以及狱镇制度的初衷的时候。他说会画画,也是一个偶然。“一开始曾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但发现日记像在记流水账。我就想好吧,就做一个图文并茂的,所以就开始画”。
画画从此成了他的工作笔记,日常所见所想、对制度的质疑、对改变的渴望,都以再现的形式被记录在案。把图放在面子书后,也渐渐引起朋友注意,才了解到监狱原来长这样。
10几年来与监狱为伴,他喜见自己能以艺术的形式介入,并架起外界对监狱制度这个公共议题的认识桥梁。如今他到处分享和巡回展览,某程度上也打破及挑战了制度里一直维持着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监狱里有长官力挺,也有不满、要图文先送审才能展出的。但他认为,办展览、出书并不是希望伤害任何人,而是希望围墙里发生的事,制度的问题,基层的苦闷,可以让更多人看见、听见。“我在这工作十几年,这个职场给我很大的支持,我也希望用我的方式回馈它。”
他的创作结集成书出版以后,有政治大学的法律系老师向他反映,以前每次讲到刑罚执行,都没办法讲下去,因为一直以来,这个部分都是空白的。甚至即便带队到监狱参观,走的却是人文观光路线,看的是样本,与实际状况仍天差地远。一直到有了这本书,以及文蔚随后在《人本教育》杂志定期写专栏,才慢慢拼凑出那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监狱制度在整个司法的讨论里,是空白的。台湾会讨论所谓的“恐龙法官”、不公审判,但不会去看执行面的问题。”
文蔚想要做的回馈,就是正视、面对、反省和讨论。

死刑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好吗?


他认为,台湾社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重新思考整个监狱和刑罚制度,究竟哪里出问题。比照日台监狱,日本2亿人口,收容人才有8万;但台湾只有2千万人口,却有6万收容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是毒品犯罪。在大部分国家都将药物滥用或毒品除罪化的时候,台湾反而越来越严厉对付。
图5
文蔚的创作主角是监狱的任何场景、人物、对话、角落。他画看书的年轻人、不清楚自己为何而关的智障者、行动不便的轮椅长者、幽静的暗巷,干架的烈状、巡逻的长官、也画他自己。《读》是2014年的作品 (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监狱超收,直接导致狱卒超时工作,现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三倍,而且劳动环境差劲。这一连串的结构问题,来自于社会对做错事的人就该被关被惩罚,不管你是偷窃、滥用毒品还是杀人,从而让政府也轻易地顺从民意,以监禁或严惩来解决问题,漠视真正的社会问题根源。将犯人处死,在某程度上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态度。
针对死刑这个一直颇有争议的判决,他的体会是:当一个人要服从整个制度去赋予他的任务时,有时候必须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从古至今,所有枪决的执行者都会不断说他只是一个棋子、一个工具。相对来说,其他人会怎么看这个执行死刑的人?古代有刽子手,现在的执行者也不会暴露身份,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大家心里都知道一件事,杀戮其实是不对的,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
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真的是好吗?执行任务的角色又该如何自处?再者,台湾目前的司法现况混乱,法律疏漏,冤案重重,众所周知。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行死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有死刑。但是我就常想,如果今天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愿不愿意当那个射子弹的人?或是受冤的人?”
除了司法判决腐烂,无法被信任,整个社会也非常缺乏对被害者的关怀。每次提到废死运动,都很多人出来骂。但是真正在关心这些被害者的人,却是这些人。很多人只是出一张嘴骂,但是他做了什么?”
诚然,要谈废除死刑,随即面对的疑问必定是要如何严惩重犯?文蔚认为,台湾如果废除死刑,所有的刑法标准都要提高。也许现在判5年的,要判到8至10年。台湾是否做好了准备?
或者该问的,还是回到起点: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整个职场其实可以更友善


如果监狱被视为一个受刑人回归社会之前的准备场域,那么从设备、空间,到长官和受刑人之间的互动、待人处事和态度,都应该更平等及人性化。只可惜,目前的监狱制度离这一切都尚远。
文蔚举例,澳门的每间牢房都有冷气,台湾的则热到不行,连工作人员都没有。澳门的女收容人生了孩子,还可以指定孩子要吃什么牌子的奶粉,如果给她不同的牌子,她还可以喊告。但是台湾目前的监禁方式,连基本的善待也做不到。不仅对受刑人如此,对职员也不例外。
超载的工作量,令狱卒即便是生病发烧,也无法请假。更糟的是,职员如果犯错,长官不会去关心背后的原因,只会直接要下属写报告,然后惩处。
“整个职场其实可以更友善……如果今天你让我工作有成就感或目标,或许大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只在说不能这样那样,这些教条式的东西,只会让人压力,失去想象力。”

如果离开,不舍的会是年轻人


文蔚觉得,监狱提供了他一种能比较深层看见人的环境,除了有一班相处融洽的同事,(“虽然在他们眼中我可能是个怪胎”),也看到来来去去的各种人和事。问他会想做到退休吗?他笑着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当年想着只撑两年,结果做了16年。哪怕我说我会做到退休,说不定明年就走人。”
《如果云知道》,文蔚最喜欢的彩色画作之一。(照片取自网络)
《如果云知道》,是文蔚在其他访谈中提到的,最喜欢的彩色画作之一。(照片取自网络)
如果有一天离开,会有不舍得的吗?隔着黑色眼镜框,他顿了一下,说会。
“基本上我不会主动跟他们(收容人)联络。我的想法是人出去了,就好好过他的生活。毕竟我是在监狱跟他们相遇,我尽可能不去打扰他们。”但因为如今面子书提供了另一种联结,他有时候看到已经出狱的孩子在他的帖子下按赞,他就知道他们还在。“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对年轻的收容人的疼惜,可在书中的多幅画作中感受得到。但其实少年收容人是非常令人头疼,难以“管教”的。“有时去跟他们上课,他们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可是在制度里,他们又不得不听你的,要毕恭毕敬。我就会想,孩子的想法本来都是很开放的,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方法去改变他们?教条式的那种:你一定要听我的,他们不一定会改变。”
有一次他在桃园一个三天的夏令营,孩子一开始也对活动漫不经心,但当文蔚拿起笔开始画画,小朋友便慢慢围上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后来他们的老师告诉文蔚,有一半的孩子回去以后,也开始每天在画画。文蔚开玩笑回答,“你跟他们讲,这很好,画画是可以把妹的。我就是画画才跟我老婆在一起。”
玩笑归玩笑,但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如果接触到不一样的陪伴和对待,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也说不定会明显改变。文蔚一直想要抓住,也希望监狱内外的人看到的,正是这些能改变生命的每一个契机和亮度。

Read more!

【街報-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下)

刊登於2015年10月11日《街報》


【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下)
文 / 邓婉晴     访谈 / 杨洁、邓婉晴
照片 / 网络、林文蔚面子书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林文蔚

自1999年开始在台湾从事狱卒工作,至今已16年。2010年前开始在监狱一天一涂鸦,引起回响,及后出版《狱卒不画会死》一书,并多次举办巡回联展或独展、讲座分享,冀望透过经验与人的生命故事,反思监狱制度与刑罚文化。

用记录来反思监狱文化

图4
“向望HOPING”展览静静地矗立在“亚洲死刑大会”会场,平面的图文,却呈现出立体的监狱想象。让更多人看见围墙内的故事,是林文蔚带着画与故事巡回分享的目的与期望。
文蔚从2010年开始画画,正是他对狱卒这份差事,开始从对立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位置,以及狱镇制度的初衷的时候。他说会画画,也是一个偶然。“一开始曾以日记的方式来记录,但发现日记像在记流水账。我就想好吧,就做一个图文并茂的,所以就开始画”。
画画从此成了他的工作笔记,日常所见所想、对制度的质疑、对改变的渴望,都以再现的形式被记录在案。把图放在面子书后,也渐渐引起朋友注意,才了解到监狱原来长这样。
10几年来与监狱为伴,他喜见自己能以艺术的形式介入,并架起外界对监狱制度这个公共议题的认识桥梁。如今他到处分享和巡回展览,某程度上也打破及挑战了制度里一直维持着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监狱里有长官力挺,也有不满、要图文先送审才能展出的。但他认为,办展览、出书并不是希望伤害任何人,而是希望围墙里发生的事,制度的问题,基层的苦闷,可以让更多人看见、听见。“我在这工作十几年,这个职场给我很大的支持,我也希望用我的方式回馈它。”
他的创作结集成书出版以后,有政治大学的法律系老师向他反映,以前每次讲到刑罚执行,都没办法讲下去,因为一直以来,这个部分都是空白的。甚至即便带队到监狱参观,走的却是人文观光路线,看的是样本,与实际状况仍天差地远。一直到有了这本书,以及文蔚随后在《人本教育》杂志定期写专栏,才慢慢拼凑出那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监狱制度在整个司法的讨论里,是空白的。台湾会讨论所谓的“恐龙法官”、不公审判,但不会去看执行面的问题。”
文蔚想要做的回馈,就是正视、面对、反省和讨论。

死刑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真的好吗?


他认为,台湾社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重新思考整个监狱和刑罚制度,究竟哪里出问题。比照日台监狱,日本2亿人口,收容人才有8万;但台湾只有2千万人口,却有6万收容人,其中的三分之二是毒品犯罪。在大部分国家都将药物滥用或毒品除罪化的时候,台湾反而越来越严厉对付。
图5
文蔚的创作主角是监狱的任何场景、人物、对话、角落。他画看书的年轻人、不清楚自己为何而关的智障者、行动不便的轮椅长者、幽静的暗巷,干架的烈状、巡逻的长官、也画他自己。《读》是2014年的作品 (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监狱超收,直接导致狱卒超时工作,现在的工作量是以前的三倍,而且劳动环境差劲。这一连串的结构问题,来自于社会对做错事的人就该被关被惩罚,不管你是偷窃、滥用毒品还是杀人,从而让政府也轻易地顺从民意,以监禁或严惩来解决问题,漠视真正的社会问题根源。将犯人处死,在某程度上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态度。
针对死刑这个一直颇有争议的判决,他的体会是:当一个人要服从整个制度去赋予他的任务时,有时候必须要违背自己的良心。 “从古至今,所有枪决的执行者都会不断说他只是一个棋子、一个工具。相对来说,其他人会怎么看这个执行死刑的人?古代有刽子手,现在的执行者也不会暴露身份,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大家心里都知道一件事,杀戮其实是不对的,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
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真的是好吗?执行任务的角色又该如何自处?再者,台湾目前的司法现况混乱,法律疏漏,冤案重重,众所周知。如果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行死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有死刑。但是我就常想,如果今天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愿不愿意当那个射子弹的人?或是受冤的人?”
除了司法判决腐烂,无法被信任,整个社会也非常缺乏对被害者的关怀。每次提到废死运动,都很多人出来骂。但是真正在关心这些被害者的人,却是这些人。很多人只是出一张嘴骂,但是他做了什么?”
诚然,要谈废除死刑,随即面对的疑问必定是要如何严惩重犯?文蔚认为,台湾如果废除死刑,所有的刑法标准都要提高。也许现在判5年的,要判到8至10年。台湾是否做好了准备?
或者该问的,还是回到起点:刑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整个职场其实可以更友善


如果监狱被视为一个受刑人回归社会之前的准备场域,那么从设备、空间,到长官和受刑人之间的互动、待人处事和态度,都应该更平等及人性化。只可惜,目前的监狱制度离这一切都尚远。
文蔚举例,澳门的每间牢房都有冷气,台湾的则热到不行,连工作人员都没有。澳门的女收容人生了孩子,还可以指定孩子要吃什么牌子的奶粉,如果给她不同的牌子,她还可以喊告。但是台湾目前的监禁方式,连基本的善待也做不到。不仅对受刑人如此,对职员也不例外。
超载的工作量,令狱卒即便是生病发烧,也无法请假。更糟的是,职员如果犯错,长官不会去关心背后的原因,只会直接要下属写报告,然后惩处。
“整个职场其实可以更友善……如果今天你让我工作有成就感或目标,或许大家可以做得很好。但是你只在说不能这样那样,这些教条式的东西,只会让人压力,失去想象力。”

如果离开,不舍的会是年轻人


文蔚觉得,监狱提供了他一种能比较深层看见人的环境,除了有一班相处融洽的同事,(“虽然在他们眼中我可能是个怪胎”),也看到来来去去的各种人和事。问他会想做到退休吗?他笑着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当年想着只撑两年,结果做了16年。哪怕我说我会做到退休,说不定明年就走人。”
《如果云知道》,文蔚最喜欢的彩色画作之一。(照片取自网络)
《如果云知道》,是文蔚在其他访谈中提到的,最喜欢的彩色画作之一。(照片取自网络)
如果有一天离开,会有不舍得的吗?隔着黑色眼镜框,他顿了一下,说会。
“基本上我不会主动跟他们(收容人)联络。我的想法是人出去了,就好好过他的生活。毕竟我是在监狱跟他们相遇,我尽可能不去打扰他们。”但因为如今面子书提供了另一种联结,他有时候看到已经出狱的孩子在他的帖子下按赞,他就知道他们还在。“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对年轻的收容人的疼惜,可在书中的多幅画作中感受得到。但其实少年收容人是非常令人头疼,难以“管教”的。“有时去跟他们上课,他们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可是在制度里,他们又不得不听你的,要毕恭毕敬。我就会想,孩子的想法本来都是很开放的,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方法去改变他们?教条式的那种:你一定要听我的,他们不一定会改变。”
有一次他在桃园一个三天的夏令营,孩子一开始也对活动漫不经心,但当文蔚拿起笔开始画画,小朋友便慢慢围上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后来他们的老师告诉文蔚,有一半的孩子回去以后,也开始每天在画画。文蔚开玩笑回答,“你跟他们讲,这很好,画画是可以把妹的。我就是画画才跟我老婆在一起。”
玩笑归玩笑,但背后反映的,是孩子如果接触到不一样的陪伴和对待,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也说不定会明显改变。文蔚一直想要抓住,也希望监狱内外的人看到的,正是这些能改变生命的每一个契机和亮度。

Read more!

Saturday, October 10, 2015

【街報-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


刊登於2015年10月10日《街報》

【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
文 / 邓婉晴     访谈 / 杨洁、邓婉晴
照片 / 网络及林文蔚面子书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林文蔚

自1999年开始在台湾从事狱卒工作,至今已16年。2010年前开始在监狱一天一涂鸦,引起回响,及后出版《狱卒不画会死》一书,并多次举办巡回联展或独展、讲座分享,冀望透过经验与人的生命故事,反思监狱制度与刑罚文化。

在2015年6月11与12日一连两天的“亚洲死刑大会”上,会场外摆放了形形色色的年度报告书及国际特赦组织架设的仿真监狱,以视觉装置及海报解说来反思牢刑与惩罚制度。一旁的四面广告牌上,挂着多幅大小不一的画作,走近一看,都是监狱里的故事。英文解说中有的是诗,有的像自白,有的则像旁观者在侧述。这个旁观者,是在台湾宜兰监狱当了16年狱卒的林文蔚。访谈当天,他也是静静地站在展示区一旁的高脚圆桌前,细细说着他的体悟,桌上摆着《狱卒不画会死》新书以及画作的明信片。

从事狱卒,也因走投无路


监狱这个地方对一般人来说,里头不是牛鬼蛇神,就是制造麻烦或罪有应得的人。在监狱上班这个想法,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有。问起最初为何会“入行”,林文蔚说他也是因为“走投无路”,“就像监狱里很多人其实也是走投无路才去干那一票一样”。
那时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从事监狱管理员工作的表哥鼓励他去考试,结果很幸运地一次就考上了。因为狱卒也是公务员,收入稳定,退休后有退休金,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些福利才去考试,对监狱的工作性质甚至不了解。也有部分把它当成踏板,有了稳定的工资再等时机换别的工作。
因为对新工作环境不习惯,开始上班后第一次放假回家,林文蔚就跟妈妈说,最多只做两年。“犯人太难管了,而且环境差,长官差,会刁难。”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狱卒这份差事,一做就做了16年。

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一晚,我失眠了


“其实一直到10年 前,每天上班都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压力很大。面对囚犯,都是带着对抗的心态和想法,很耗损。”毕竟当初找上这份差事也只为了三餐温饱。但是后来当他开始跟受刑人有交流,听过很多的故事之后,才真正看到监狱里活生生的“人”。
图 1 农忙
林文蔚为这幅2014年作的画取名为“农忙”,描述在墙里墙外一样劳作晒太阳的农杂役,虽然看见同一片天空,但身体却不自由。(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他分享了几个故事,第一个是杀犯的故事。“杀人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凶残的,可是我接触的那位却是个非常温和的人。他在服狱10多年后获得假释,我有一次遇见他,问他过得怎样,他说还可以。我就问他出去后最难适应的是什么,他说:‘老实说,我觉得我还没有放过我自己。’我当时就很感慨,一个人都已经出去 了,可是他的心还是被关着,这样是很痛苦的。”
第二个例子,是受刑人被关了六年后出狱,如今已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但有一次文蔚再次遇到他,问起他过得怎样,他告诉文蔚,每天晚上太太即使在旁边,即便彼此很相爱,他也没办法抱着太太睡觉。那是因为他每晚都必须要想象自己仍躺在当年的监狱里,那张又短又窄的床上,身体蜷缩起来了才有办法入睡。
这些说着云淡风轻却很厚重的故事,都令文蔚逐渐反思,现有的监狱制度究竟是为了什么。“制度一开始的设计就是为了要改变人,可是这个制度到底改变了什么?如果当制度渐渐稳定,到最后反而因为大家都只服从制度,让制度最后成了一个残害人民的工具或主体,那么它对人真的是好的吗?”
“六年前当我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那一晚,我失眠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是重新检视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受刑人与社会之间扮演积极的角色。

既然进来了,我就陪他们走一段


有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青年,入狱之后每周都要打架一两次。他有一次跟文蔚说起自己有睡眠困扰,并提到非常后悔和责怪哥哥,因为当年是哥哥怂恿他犯罪偷窃,还奸杀女主人,放火烧房子。但他口中不能原谅的哥哥已经被枪决了。
后来文蔚去看他的报告,发现哥哥在他们被逮捕后就立刻认罪,而且承认自己是主谋,弟弟则打死不认。当文蔚再次听他抱怨起哥哥时,就告诉他:其实你的哥哥非常爱你,第一时间认罪是在保护你,你的失眠也许是因为感到亏欠,以及欠他一句谢谢。青年听了之后沉默良久,但过了约半个月就不再打架了。后来他见到文蔚,甚至主动告诉他,其实当年是他找哥哥去犯案,房子也是他烧的。
很多监狱里的同事都认为,这些被关进来的人都是无法教化的。但通过真正的交流,文蔚却一再肯定,受刑人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去面对罪责的时候。
“监狱基本上就是一个杀戮战场,每个人都要武装保护自己,收容人也不例外啊!他即使在社团里是龙蛇虎头都好,但在监狱里他跟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疏离的。他如果真的信任你,会是掏心掏肺的。我觉得那个改变的契机就在那里。
 “所以我不会去批判他们到底做过什么事情,或应该被怎样。我觉得我的角色是既然他们都进来了,我就陪他们走一段。无论他们的终点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至于他们能不能改变,真的要看他们自己。”如果在工作上还去批判他们已经被判的罪行和过错,他觉得根本没办法帮助任何人。

制度原本是为了改变人,但它做了什么?


图2 看屁眼
虽然与受刑人不同位置,但文蔚的换位思考及敏锐的观察力,让他看见制度不堪的一面,并以锐利的笔锋和文字呈现。此画名为“看屁眼”。(图文说明请看林文蔚面子书
他甚至把监狱所工作形容为一项服务业。这个服务业当然与一般的服务业不同——虽然台湾的监狱的确是有个按钮让受刑人随时呼叫狱卒。所谓的服务业,是在不强制他们服从于权威的情况下,真正帮助和改变受刑人。
我觉得,我们和受刑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某种程度的合作和共进,而不是对抗。”
只可惜,这种认知在监狱中,林文蔚肯定是少数。即便是与受刑人聊天,长官也会指责——虽然他们也时常要求狱卒多关心收容人,以防任何事故发生。长官对下属基本上只有指示,没有信任。
文蔚认为,台湾目前的监狱管理制度依然沿用着白色恐怖时期,以思想禁锢、半军事化及“恐惧管理”(management of fear)的方式。无论是狱卒对受刑人,还是长官对狱卒,都是以高压的方式来让人臣服。在狱中要唱军歌、受刑人的书信必须审查内容,就像当年对待政治犯一样。
这样的规定在其他地区若非早已灭绝,就是近乎荒谬。“香港受刑人的出境检查就是摸看有没有夹带违禁品而已,不看内容。但是台湾必须看内容,而且是一字一句看,看完还要在书信表写上“READ”的字眼。如果他今天写了监狱里不好的事,或是他看见的事实,就不被允许寄出。”
听说在更久以前,长官会拿着电击棒来“欢迎”受刑人,以下马威的方式让他们因畏惧而任由摆布。“这样的确是很好管,可是这个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会对他的内在造成什么影响?”
长官利用绝对权力在监狱呼风唤雨,与整个社会默许应暴主义不无关系。

我们有准备让他们回归社会吗?


林文蔚画笔下的独囚室。囚犯长期被单独囚禁,会对内心造成什么影响?为回归社会的有何积极意义?(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就应该提供让受刑人往后出来再次面对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准备。但现实是,监狱仿佛成了万恶者的终极地,进去的人为何而进,出来之后如何重生,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多少人关心。讽刺的是,台湾的《监狱行刑法》第一条即阐明:徒刑、拘役之执行,以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适于社会生活为目的。实际上,无论是监狱还是社会,都没有接纳受刑人归附社会的准备。
“罪刑甚重的受刑人,我们都假设他会老死在监狱里。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假释了,也许又会有人死在他们手上。因为十几二十年来,他们都是单独一人被关在小小的囚房里,内在肯定是扭曲的。但是我们的制度做了什么?就只是把他关了,很简单。可是社会责任在哪里?他有一天是要回家的,他回去之后怎么办?”
还有一种案例是,文蔚曾與一个1991年就被送监懲治的著名杀人犯交手,对方誓言要把他的头扭断。面对这样失去理智的判断,文蔚想的反而是:受刑人当初就是有精神问题才会去犯案,他不会觉得自己有病,犯下的罪行有多严重,可是监狱本身却没有主动的医疗机制,去提供改变或医疗的契机。这样的环境要如何去改变这样的人?

(編注:最後一段第一句原為“还有一种案例是,1991年文蔚跟一个监狱里很有名的杀人犯交手,对方誓言要把他的头扭断。”,由於語句上有誤,經讀者提醒後修改。特此註明。)


https://streetvoicemsia.wordpress.com/2015/10/10/【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comment-page-1/#comment-14


Read more!

【街報-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


刊登於2015年10月10日《街報》

【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
文 / 邓婉晴     访谈 / 杨洁、邓婉晴
照片 / 网络及林文蔚面子书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林文蔚

自1999年开始在台湾从事狱卒工作,至今已16年。2010年前开始在监狱一天一涂鸦,引起回响,及后出版《狱卒不画会死》一书,并多次举办巡回联展或独展、讲座分享,冀望透过经验与人的生命故事,反思监狱制度与刑罚文化。

在2015年6月11与12日一连两天的“亚洲死刑大会”上,会场外摆放了形形色色的年度报告书及国际特赦组织架设的仿真监狱,以视觉装置及海报解说来反思牢刑与惩罚制度。一旁的四面广告牌上,挂着多幅大小不一的画作,走近一看,都是监狱里的故事。英文解说中有的是诗,有的像自白,有的则像旁观者在侧述。这个旁观者,是在台湾宜兰监狱当了16年狱卒的林文蔚。访谈当天,他也是静静地站在展示区一旁的高脚圆桌前,细细说着他的体悟,桌上摆着《狱卒不画会死》新书以及画作的明信片。

从事狱卒,也因走投无路


监狱这个地方对一般人来说,里头不是牛鬼蛇神,就是制造麻烦或罪有应得的人。在监狱上班这个想法,恐怕也没有多少人会有。问起最初为何会“入行”,林文蔚说他也是因为“走投无路”,“就像监狱里很多人其实也是走投无路才去干那一票一样”。
那时找不到稳定的工作,从事监狱管理员工作的表哥鼓励他去考试,结果很幸运地一次就考上了。因为狱卒也是公务员,收入稳定,退休后有退休金,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些福利才去考试,对监狱的工作性质甚至不了解。也有部分把它当成踏板,有了稳定的工资再等时机换别的工作。
因为对新工作环境不习惯,开始上班后第一次放假回家,林文蔚就跟妈妈说,最多只做两年。“犯人太难管了,而且环境差,长官差,会刁难。”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狱卒这份差事,一做就做了16年。

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一晚,我失眠了


“其实一直到10年 前,每天上班都还是心不甘情不愿,压力很大。面对囚犯,都是带着对抗的心态和想法,很耗损。”毕竟当初找上这份差事也只为了三餐温饱。但是后来当他开始跟受刑人有交流,听过很多的故事之后,才真正看到监狱里活生生的“人”。
图 1 农忙
林文蔚为这幅2014年作的画取名为“农忙”,描述在墙里墙外一样劳作晒太阳的农杂役,虽然看见同一片天空,但身体却不自由。(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他分享了几个故事,第一个是杀犯的故事。“杀人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是非常凶残的,可是我接触的那位却是个非常温和的人。他在服狱10多年后获得假释,我有一次遇见他,问他过得怎样,他说还可以。我就问他出去后最难适应的是什么,他说:‘老实说,我觉得我还没有放过我自己。’我当时就很感慨,一个人都已经出去 了,可是他的心还是被关着,这样是很痛苦的。”
第二个例子,是受刑人被关了六年后出狱,如今已是位成功的企业家。但有一次文蔚再次遇到他,问起他过得怎样,他告诉文蔚,每天晚上太太即使在旁边,即便彼此很相爱,他也没办法抱着太太睡觉。那是因为他每晚都必须要想象自己仍躺在当年的监狱里,那张又短又窄的床上,身体蜷缩起来了才有办法入睡。
这些说着云淡风轻却很厚重的故事,都令文蔚逐渐反思,现有的监狱制度究竟是为了什么。“制度一开始的设计就是为了要改变人,可是这个制度到底改变了什么?如果当制度渐渐稳定,到最后反而因为大家都只服从制度,让制度最后成了一个残害人民的工具或主体,那么它对人真的是好的吗?”
“六年前当我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的那一晚,我失眠了。”所谓的社会责任,是重新检视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受刑人与社会之间扮演积极的角色。

既然进来了,我就陪他们走一段


有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青年,入狱之后每周都要打架一两次。他有一次跟文蔚说起自己有睡眠困扰,并提到非常后悔和责怪哥哥,因为当年是哥哥怂恿他犯罪偷窃,还奸杀女主人,放火烧房子。但他口中不能原谅的哥哥已经被枪决了。
后来文蔚去看他的报告,发现哥哥在他们被逮捕后就立刻认罪,而且承认自己是主谋,弟弟则打死不认。当文蔚再次听他抱怨起哥哥时,就告诉他:其实你的哥哥非常爱你,第一时间认罪是在保护你,你的失眠也许是因为感到亏欠,以及欠他一句谢谢。青年听了之后沉默良久,但过了约半个月就不再打架了。后来他见到文蔚,甚至主动告诉他,其实当年是他找哥哥去犯案,房子也是他烧的。
很多监狱里的同事都认为,这些被关进来的人都是无法教化的。但通过真正的交流,文蔚却一再肯定,受刑人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去面对罪责的时候。
“监狱基本上就是一个杀戮战场,每个人都要武装保护自己,收容人也不例外啊!他即使在社团里是龙蛇虎头都好,但在监狱里他跟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疏离的。他如果真的信任你,会是掏心掏肺的。我觉得那个改变的契机就在那里。
 “所以我不会去批判他们到底做过什么事情,或应该被怎样。我觉得我的角色是既然他们都进来了,我就陪他们走一段。无论他们的终点在哪里,要往哪里去。至于他们能不能改变,真的要看他们自己。”如果在工作上还去批判他们已经被判的罪行和过错,他觉得根本没办法帮助任何人。

制度原本是为了改变人,但它做了什么?


图2 看屁眼
虽然与受刑人不同位置,但文蔚的换位思考及敏锐的观察力,让他看见制度不堪的一面,并以锐利的笔锋和文字呈现。此画名为“看屁眼”。(图文说明请看林文蔚面子书
他甚至把监狱所工作形容为一项服务业。这个服务业当然与一般的服务业不同——虽然台湾的监狱的确是有个按钮让受刑人随时呼叫狱卒。所谓的服务业,是在不强制他们服从于权威的情况下,真正帮助和改变受刑人。
我觉得,我们和受刑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某种程度的合作和共进,而不是对抗。”
只可惜,这种认知在监狱中,林文蔚肯定是少数。即便是与受刑人聊天,长官也会指责——虽然他们也时常要求狱卒多关心收容人,以防任何事故发生。长官对下属基本上只有指示,没有信任。
文蔚认为,台湾目前的监狱管理制度依然沿用着白色恐怖时期,以思想禁锢、半军事化及“恐惧管理”(management of fear)的方式。无论是狱卒对受刑人,还是长官对狱卒,都是以高压的方式来让人臣服。在狱中要唱军歌、受刑人的书信必须审查内容,就像当年对待政治犯一样。
这样的规定在其他地区若非早已灭绝,就是近乎荒谬。“香港受刑人的出境检查就是摸看有没有夹带违禁品而已,不看内容。但是台湾必须看内容,而且是一字一句看,看完还要在书信表写上“READ”的字眼。如果他今天写了监狱里不好的事,或是他看见的事实,就不被允许寄出。”
听说在更久以前,长官会拿着电击棒来“欢迎”受刑人,以下马威的方式让他们因畏惧而任由摆布。“这样的确是很好管,可是这个人承受的精神压力,会对他的内在造成什么影响?”
长官利用绝对权力在监狱呼风唤雨,与整个社会默许应暴主义不无关系。

我们有准备让他们回归社会吗?


林文蔚画笔下的独囚室。囚犯长期被单独囚禁,会对内心造成什么影响?为回归社会的有何积极意义?(照片取自林文蔚面子书
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就应该提供让受刑人往后出来再次面对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准备。但现实是,监狱仿佛成了万恶者的终极地,进去的人为何而进,出来之后如何重生,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多少人关心。讽刺的是,台湾的《监狱行刑法》第一条即阐明:徒刑、拘役之执行,以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适于社会生活为目的。实际上,无论是监狱还是社会,都没有接纳受刑人归附社会的准备。
“罪刑甚重的受刑人,我们都假设他会老死在监狱里。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假释了,也许又会有人死在他们手上。因为十几二十年来,他们都是单独一人被关在小小的囚房里,内在肯定是扭曲的。但是我们的制度做了什么?就只是把他关了,很简单。可是社会责任在哪里?他有一天是要回家的,他回去之后怎么办?”
还有一种案例是,文蔚曾與一个1991年就被送监懲治的著名杀人犯交手,对方誓言要把他的头扭断。面对这样失去理智的判断,文蔚想的反而是:受刑人当初就是有精神问题才会去犯案,他不会觉得自己有病,犯下的罪行有多严重,可是监狱本身却没有主动的医疗机制,去提供改变或医疗的契机。这样的环境要如何去改变这样的人?

(編注:最後一段第一句原為“还有一种案例是,1991年文蔚跟一个监狱里很有名的杀人犯交手,对方誓言要把他的头扭断。”,由於語句上有誤,經讀者提醒後修改。特此註明。)


https://streetvoicemsia.wordpress.com/2015/10/10/【街头人物】监狱如果是为了改变人(上)/comment-page-1/#comment-1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