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 2014

【街报-街头通识】歧視滾蛋(5):膚色的美麗與哀愁

刊登于2014年12月1日《街报》

【街头通识】歧視滾蛋(5):膚色的美麗與哀愁

整理 / 邓婉晴
>> 连连看 <<
歧视滚蛋5肤色的美丽和哀愁
答案:
A-3   B-5    C-1    D-4    E-2
>> 填填看 <<
他者                      建构                      阶级                      文化霸权                            刻板印象
2014年8月9日,一名黑人青少年麦克布朗(Michael Brown)在美国密苏里州佛格森鎮(Missouri Ferguson),遭白人警官Darren Wilson當街拦下盘查。目击者声称布朗当时高举双手,没有反抗,但警官却对着布朗的头部和胸部连开六枪,造成布朗当场死亡。
事发后警方一再包庇警官,面对示威抗议的居民又出动武力重器镇压,终引爆一连串的大规模示威冲突,至今未息。这事不但挑起了美国在种族、城乡发展与阶级议题上的深刻矛盾,也显示出西方世界中“黑与白”的对立和对彼此充斥的偏见与刻板印象,仍未消失。

文化霸权
种族优越的形塑
肤色歧视源于西方白人在占领、统治与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中,由于处于优势并掌握多数资源,也觉得自己的文化最优秀,因而视其他族群为劣等或低等,进而任意压迫、歧视、排斥甚至屠杀。有色人种经常被诉诸于特定的面貌,而且多是白人社会A._______出来,并强加在他们身上。例如在奴隶时代,黑人就经常与劳动者、肮脏、生产等划上等号,而且是野蛮、凶悍、危险、不文明的生物。黑人的形象被严重弱者化、野蛮化、污名化、充满罪恶,仿佛他们的存在仅仅为了证明白人的优越。
如“连连看”中的图所示,自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起,欧洲白人世界就透过不同的消费产品(例如电视与平面广告、物品包装等),向社会宣导并刻画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的单一形象,这些B._______又以负面为主,不断强化深肤色等于脏、黑人属于奴隶社群,没有主体性,永远无法跨越与翻转社会的从属地位。
在白人支配的殖民帝国主义下,有色人种从语言、衣着打扮、行为模式、到家庭计划(孩子数量一般比白人多),都是白人嘲讽的话题和对象。不仅如此,白人也企图通过打压、禁止的方式,消灭他们的部落语言、传统价值与文化根本。透过长时期的C._______,有者因为认同白人的优越地位而选择被同化,例如认同英语作为第一世界语言而奋力学习,或因为感到自卑而拒绝承认与认同自己的肤色和群体;有者则因为受制于强权而被迫放弃自己的根本。澳洲政府在1896年至1969年间将原住民小孩与原生家庭强行区隔,交由白人家庭抚养的“同化政策”,就是一例。

阶级区隔
肤色弱势的压迫
社会资源集中在某一肤色人种,必然直接导致其他肤色群体一直相对处于弱势,是一个恶性循环。例如在白人社会依然至上的美国,黑人的贫穷率、识字率一直相对低弱,因此也比较容易成为社会问题的制造者。同理,在马来西亚,原住民的识字率、生活条件和收入也是在所有群体当中最弱势的,这与他们在社会的地位直接相关。
事实上,我们除了通过媒体看见其他群体以外,可曾真正接触与认识他们?不论是黑人、白人、印裔、原住民还是飘洋过海到他乡定居或工作的移工,他们都有不同且异质性高的故事和面容,只是在主流的样板上总是面容模糊,也不被认为是重要且值得记录。因为肤色,他们被划分为非我族类的D._______,加以区隔。优越群体因此像是被赋予了历史正当性地公然褫夺属于他们应有的权益,或连带将他们的文化根本连根拔起。
肤色像是无法脱下的衣服和胎记,让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贴上标签,注定了他的宿命与结局,也将原本可以共处的人隔离成几个世界。虽然自从1960年代反种族歧视运动达到巅峰以后,如今大部分国家都已明文法定反种族歧视法令;街头大概再也不会出现“黑人与狗不得进入”的告示牌;但对族群与肤色拥有特定的优越感/自卑感,或对“他者”的不解与仇恨,依然存在各个社会阶层。为何警方可以仅仅因为嫌犯是黑人就当街开枪,却不被认为是犯法?为何我们看见一群南亚来的移工入住社区,还是会抗拒?他们的人格究竟是真的如此不堪,还是仅仅因为他们的肤色在我们的想象中属于次等?
肤色斗争,是E._______斗争,也是反对社会任由一部分的人本着自身的优越而压迫其他群体的不公义行为。这是一个人们不断迁徙移动的世界,各处的肤色是混杂的,要尊重与包容多元群体异质又共同的存在,我们必须先拿下有色眼睛,去正视、了解与接触和自己不一样的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
答案:A. 建构          B. 刻板印象        C. 文化霸权        D.他者        E. 阶级

街头练习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 黑皮肤白面具
《黑皮肤,白面具》(Black Skins, White Masks)| Frantz Fanon | 1952 | 心灵工坊出版
这是迄今为止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黑人生活世界提出最深刻分析和批评的著作。作者法农在二战期间亲身体验与目睹,被殖民者在法国、北非和欧洲因肤色而承受各种暴力、刑求、暗杀和非人待遇。他在36年里写下4本著作,对殖民时期长期以来建构的“白-黑”、“优-劣”刻板观点提出控诉,对美国后来黑人民权运动及第三世界独立运动影响重大,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受创伤者”的最沉重告白。他主张白人要以歉疚之心,自己先“脱殖民化”,才能帮助黑人展开心灵和国家重建,同时也唤起被殖民者的历史意识,开启去殖民的反思及认同。
影音播放
lupita
Lupita Nyong’o:相信自己,黑皮肤是很漂亮的
2014年凭着“自由之心(Twelve Years a Slave)”拿下第86届最佳奥斯卡女配角的墨西哥女星Lupita Nyong’o,在戏里演绎的正是黑人女奴Patsey的血泪人生。她在一场活动上坦言,成长过程中也曾因黑皮肤而感到自卑自弃,祈求上天将她漂白。但她看见了黑人模特儿Alek Wek、以及脱口秀主持人Oprah Winfrey的美丽与自信,让她从此对自己的肤色有不一样的肯定。如今她疾呼外表无法定义与决定一个人的价值。“真正永垂不朽的美丽,来自你对身边的人的关爱。黑女孩们,你们要相信自己,喜欢自己,黑皮肤是很漂亮的。”
肤色与能力和智慧无关。革命之路,还在继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