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3, 2013

[街报 - 街头人物] 听,劳动者之声

 听,劳动者之声

2013年11月23日 下午3点59分 






文 :邓婉晴

纵观全球,工作贫穷、举债率与破产率年轻化的问题,已不再仅限于个别区域或国家,而是整体趋势。台湾劳工阵线秘书长孙友联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崇新自由主义发展经济而造成的结果。

以台湾为例,政府在拟定工资政策上长期打压、放任企业甚至带头主张派遣雇佣形态、以外劳替代本地劳工来降低成本等,都是直接导致工资长期无法上涨、青贫族持续扩张的主要因素。
青年追求合理报酬,有错吗?

NONE究竟贫穷如何定义?孙友联认为,贫穷化不是以国际标准的贫穷线来衡量,而是普及化的问题,包括你有没有消费能力。

台湾青贫化的问题比起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来得严重。大专毕业生的起薪不升反降,基本工资近年虽微有调整,但细算下一天只调涨不到7元台币。

 “台湾企业经常将年轻人吸纳到所谓创业,例如卖茶饮。像是加盟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剥削。若将每天获得的报酬除以工作时数,会比基本工资更低。”

对此,社会对企业低薪化非但没有任何指责,反而把矛头指向青年,特别是那些选择从事个体户工作、文创等相对“自由”的人。

然而实际上,非典型工作形态(包括工时不定、定期合约、中介派遣等)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结构上的疏漏与缺陷,而非个人选择。许多人却是因找不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或无法在典型雇佣形态里得到合理报酬与快乐,才无可奈何当自由身。

“我们对于青年的追求和理想,经常是指责多于鼓励。我们说年轻人是草莓族、水蜜桃等。但是年轻人追求合理的劳动报酬,难道有错吗?”

面对剥削,年轻世代的劳动意识普遍不比身为消费者的意识来的强,鲜少主动争取劳动权益。孙友联认为这与教育有关,“学校不会教我们说我们是劳动者,应该团结起来捍卫权益。”


外劳本劳应同工同酬

教育缺少的除了劳工意识,还有社会对外劳与本劳应同工同酬的集体认同。孙友联直问,企业一般基于补充性原则(意指没有本地人要做)才雇佣外劳,但是为何同一份工作,聘请本地人需要900令吉,请外劳的时候只付700令吉?

“台湾在2002年通过了《性别平等法》,以图消灭就业与性别歧视。我们无法认同因性别的差异而有差别待遇,但却为何可以接受劳工待遇因国籍而异?可见社会文明与普世价值并没有成为台湾人民共同的信仰。”

“国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追求低工资作为国家竞争的立基,因为台湾乃至马来西亚,不可能拼得过世界其他各国的低薪员工。唯有提高工资才能刺激消费,这比马英九发消费券更有意义。此外,政府在福利政策上也应让人们不需要用太多的现金去购买服务,包括抑制房价。”

为此,孙友联已在工运组织耕耘16年,冀望能继续为劳工争取权益,让社会更平等。


受访者简介:
孙友联,马来西亚人,1994年自台大社工系毕业后,便常驻台湾劳工阵线协会(简称劳阵),长期投入社会运动,为劳工议题发声。现任劳阵秘书长、《劳动者》杂志总编辑。
面对劳工剥削,坚信反抗是一种本能,“只要不断喊下去,社会就会改变”!







(本文转载自《街報》第3期 ,2013年11月)

《街报》第3期 // 2013年11月
免费在线阅读:http://issuu.com/gentamedia/docs/streetvoice_issue03_november2013
《街报》第2期 // 2013年10月
免费在线阅读:http://issuu.com/gentamedia/docs/streetvoice_issue02_october2013
《街报》第1期 // 2013年9月
免费在线阅读:http://issuu.com/gentamedia/docs/streetvoice_issue01_september2013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47431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