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月光
邓婉晴
2012年10月5日 中午12点12分
【艺文】按图索骥
今年中秋,想听故事。其实从小到大也听过很多遍了,但中秋于我及家人的意义,除了团聚,就是论古道今。
自小,每年中秋都会与亲戚一起聚在老家欢庆,吃月饼赏月,剥柚子聊天,提灯笼游街。这样的传统源于爸妈小时候的中秋记忆。那是一个没有街灯也不怕攫夺匪的年 代。那是一个爸爸出外劳作,妈妈煮饭顾家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社会期许,少小耕作学习,长大当家,只要努力实干,总会得到报酬的时代。
第二代的中秋
妈妈小时候住在旧巴生路,是一个离吉隆坡市中心很近的地方。那时候的城市,充满人情味与隔壁饭香。妈妈说外公婆从来没有提及自己在中国潮州的中秋节怎么过,但在妈妈的童年岁月中,吉隆坡孩子的中秋,充满了月光会与游街活动。
“每次快到中秋节,我就会把外婆给的两块买菜钱,每天存两角,以便到中秋将近时,买灯笼给自己及弟妹。一个灯笼大概八角钱,你的大舅也会用灯笼纸自己做和画灯笼。在他还没做好前,每次看到那些材料,我们都会很兴奋地想象灯笼做好的样子。”
(啊那你要买给一家十二口吃的菜不是少很多?”我问。妈妈笑笑说,不会的,那些卖菜的阿伯们看到我们这些小家伙连档口也够不着,踮着脚高喊“块八钱的菜”,都会于心不忍地给我们多一些。)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与电话,娱乐很少。难得过节,除了大吃大喝,就是玩乐的好时光。
中 秋当晚,外婆会像新年摆神坛一样拜月亮,会跟孩子们说吴刚与嫦娥的故事。之后妈妈与兄弟姐妹们就会去跟别家的孩子一起举行月光会,提灯笼游街。夜晚的街道 没有街灯,点亮了的灯笼,缓缓地照耀着街行的路。邻近的小朋友见有街行,都会加入参与,边走边唱童谣。顽皮的舅舅还会骑着脚车,偷偷射击别人的灯笼,然后看着着火的灯笼幸灾乐祸地大喊“火烧灯笼!”自以为趣。
爸爸的中秋记忆则是来自怡保的小镇。灯笼都是自己做的,把用过的铁罐剪开,里面放蜡烛,用两个线筒凿成齿轮状放在下面,灯笼就做好了,不仅有灯,还能拉着走发出声音,耀武扬威呢。爸爸双眼发光地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
那时几乎每一户都会在没有大门的前庭开月光会,摆一张桌子,几包花生,猪笼饼,柚子,菱角(这个吃完了还能拿来玩,爸爸说),彼此招待。孩子们就提着灯笼,一家一家地去窜门子。
“中秋最喜欢吃的是猪笼饼,月饼是中秋过后大抛售才吃的,也只买得起那些一筒筒用纸包的月饼。一切下去就会散开,因爲‘油水’不够。”
“那时候的中秋节,真的是叫过节。几乎是从农历八月一日就开始期待。十五还没到,已经有人开始在点灯笼游街了。那是我们最期待的娱乐之一,简简单单,不用花很多钱,但也很开心。”
第一代的中秋
外公在国共内战时期,离开潮州故乡下南洋,先后在泰国与新加坡工作,驻留吉隆坡时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乱世中娶了外婆,从此扎根于马来西亚。身为长子的外 公,将一生都奉献给劳作,奉养在远乡的父母及整个大家族。总是加班,回家后仍不忘教孩子念唐诗宋词,讲历史故事。但是外公最常做的事,是拿着孔明扇,躺在 懒人椅,喝着酒,反复唱着《我有一段情》及《断肠红》。那是从小到大,妈妈每次忆起外公,一定会提到的事。
“外公唱歌的时候,眼睛总是闭着。我们总是只能在歌词中揣测他在想的事。他一定很想家,想念那个南行之后就从此无法再回去的家,想那为他持家生子,生病无钱就医最后过劳而逝,他却无法回去看最后一眼的正室,我们的大妈。”
爷爷从缅甸南移,与奶奶一样目不识丁。爸爸少小离家,兄弟姐妹在互相拉拔下长大。爷爷奶奶同样不曾说过他们童年的光景,爸爸对他们对记忆,只有辛劳与贫瘠。
如果说飘洋过海而来的第一代华族,体现的是牺牲与汗水;身为第二代的爸妈,就是参与感受中华文化扎根于马来西亚的见证者。幸与不幸,他们穷,捉襟见肘,总是 看着父亲借粮过节,母亲往当铺里走。但是,他们乐天知足,爬树摘果,河里游泳,天生天养,倒也无虑无忧。几个铁罐,就能变出灯笼。一天省几毛钱,就能一步 步实现自己的梦。
少了外公与爷爷一辈离乡背井的的沉重,爸妈们的时代适逢独立前后,充满未知与可能,进步同时又传统。即便家庭生计再困难,逢年过节,还是会一家团圆,举杯邀明月,其乐融融。外公与爷爷的童年里也许不曾庆中秋,但望着故乡的月,仍会唤起他们对遥远故乡的记忆,望月对歌,一 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第三代的中秋
海峡另一囯的朋友捎来祝福,问了一句,你们都怎么庆祝?我问,你过过中秋吗?答,很小的时候好象有,现在只是吃个月饼而已。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我们都会到潮州会馆参加月光会。扶老携幼而来的群众,把小小的会馆挤得水泄不通。已记不起经常猜中的灯谜奖品是什麽,只是一直记得,大伙沿着马路提灯笼游街,与表姐妹们一同嬉戏,举头望明月,家人亲友围绕四周的温馨。
如果说过节是一种传统文化,赏月是一种心情,那麽来到第三第四代的我们,节庆的意义是什麽?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有祖辈的包袱,家训挂在墻上,钱包里藏着仅存的一张全家福。世界充满了变量,科技与发展走在人文之前,市场价值高于一切传统。
桌上摆花生寒酸得好像只有奔丧才这样。节庆因此成了应酬的场景,很多家庭聚在一起不是叙天伦,而是比富裕,争艳丽。这样破财又累人的过节方式自然不受欢迎。
这时就要感谢月饼。利字当头的消费文化让月饼以中秋的文化象征大使之势站稳阵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包装与口味,惊人的价格叫人望饼兴叹。月饼吃的是新鲜,而非传统。佳节送礼成了精神与口号,“买月饼的人,都不是吃月饼的人”爸爸摇着头说。
“前几年还比较好,今年几乎是父亲节一过,就见到月饼的出现。生意伙伴甚至主动要求我们送月饼给他们,当成商品交易。到中秋节那天,已经腻得不想吃了。”
用钱、月饼和浪费砌成的中秋,流于形式多于真心。在中国,月饼在2009年的包装估计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达25亿元人民币。佳节一过,大量生产却无法售出的月饼,竟是回收喂猪。中秋贵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流传至今,早已沦为商标。佳节最重要是送礼,嫦娥到底奔不奔月,没人在问。
囘不去了吗?
成也科技,败也科技。老爸呷了一口茶说。科技让人无法再好好享受每一个传统,无法活出自己。因为外面的世界会催促你不断追逐、消费、更新、包装。你身在江 湖,就无法不跟着规矩走。你是商人,即便多讨厌佳节送礼,碍于华人的“礼数”也是要送。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你只能无力地跟着走。
但是我们还可以有选择不是吗?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些市侩的城市,腐朽的拜金之都,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开,回到那纯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不跟着主流的规则 走,我们也可以反抗说不,就像边加兰就有很多人选择在中秋这一天,“起义”向霸权说不。不管主流多么庞大与险恶,我们都还是有选择,不是吗?
可是爸妈都说,回不去了。科技走得那么快,连一个电话,同样的东西,一年365天都在打广告推出新玩艺。你说,不商品化怎麽能存活呢。最传统的文化,是不用任何噱头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种心情,一种归依。但是传统也需要教育啊,你要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灯笼没点过几次,下班后也只对着电脑或打电动的老师,怎么去教课室里的孩子,中秋节的意义在于一家团圆,品酒赏月?你叫这些总在分数里才找到自我,早已习惯以物质交换心情、气氛、感觉的新世代,如何去体会古时候一封家书,一轮明月的珍贵?
还有什么故事可说?
今年中秋,最满足的是听了家中两老的中秋回忆。喜欢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远古的画面与温情,然后尝试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感受那些热闹的曾经。庆幸家里依然保有“团圆”的传统,就一个晚上,大家坐在椅子上聊天说地,树上挂满灯笼。
就如爸爸至今仍会去买无馅料猪笼饼,家里也总会找到那仅此一家的椒盐月饼。中秋的意义,无关月饼的新口味,而是一种儿时的味道与记忆。
饭后,新囯的朋友轻轻说了一句,我在想们以后有什么故事讲给孩子听?
是啊。我们这个年代,日新月异,应有尽有。人人念一样的书,走一样的路,玩一样的电玩,上一样的脸书。我们的生活那么便利,便利得来那么虚无,我们还有那么故事可说?还有什么值得珍藏一辈子的字画、味道、传统?
还会有谁,会有这等雅兴,邀请你在月光下漫步跳舞?或借着良辰美景,作一首诗相送?
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会曲终人散,与姐姐蹲在地上刮着还留在墙上的烛蜡。抬头一看,仍是一样的月光。
厅里传来一阵歌声,“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庭”。
邓婉晴,毕业于澳洲默多克大学,现为文字工作者。喜欢散步,擅长迷路,因而习惯在游走的过程中,勾画城市图像。坚信马来西亚人民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城市与国家,为此愿意共同努力,寻方找向。
此为《当今大马》专栏《按图索骥》第一篇,原稿,对照刊登文章作了一些错字更正。
仅此记录一家三代的中秋记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10835
(122 likes, 2 tweets, 6 comments; FB Page 31 likes, 2 shares, comments updated 20121205)
自小,每年中秋都会与亲戚一起聚在老家欢庆,吃月饼赏月,剥柚子聊天,提灯笼游街。这样的传统源于爸妈小时候的中秋记忆。那是一个没有街灯也不怕攫夺匪的年 代。那是一个爸爸出外劳作,妈妈煮饭顾家的年代。那是一个没有社会期许,少小耕作学习,长大当家,只要努力实干,总会得到报酬的时代。
第二代的中秋
妈妈小时候住在旧巴生路,是一个离吉隆坡市中心很近的地方。那时候的城市,充满人情味与隔壁饭香。妈妈说外公婆从来没有提及自己在中国潮州的中秋节怎么过,但在妈妈的童年岁月中,吉隆坡孩子的中秋,充满了月光会与游街活动。
“每次快到中秋节,我就会把外婆给的两块买菜钱,每天存两角,以便到中秋将近时,买灯笼给自己及弟妹。一个灯笼大概八角钱,你的大舅也会用灯笼纸自己做和画灯笼。在他还没做好前,每次看到那些材料,我们都会很兴奋地想象灯笼做好的样子。”
(啊那你要买给一家十二口吃的菜不是少很多?”我问。妈妈笑笑说,不会的,那些卖菜的阿伯们看到我们这些小家伙连档口也够不着,踮着脚高喊“块八钱的菜”,都会于心不忍地给我们多一些。)
当时家里没有电视与电话,娱乐很少。难得过节,除了大吃大喝,就是玩乐的好时光。
中 秋当晚,外婆会像新年摆神坛一样拜月亮,会跟孩子们说吴刚与嫦娥的故事。之后妈妈与兄弟姐妹们就会去跟别家的孩子一起举行月光会,提灯笼游街。夜晚的街道 没有街灯,点亮了的灯笼,缓缓地照耀着街行的路。邻近的小朋友见有街行,都会加入参与,边走边唱童谣。顽皮的舅舅还会骑着脚车,偷偷射击别人的灯笼,然后看着着火的灯笼幸灾乐祸地大喊“火烧灯笼!”自以为趣。
爸爸的中秋记忆则是来自怡保的小镇。灯笼都是自己做的,把用过的铁罐剪开,里面放蜡烛,用两个线筒凿成齿轮状放在下面,灯笼就做好了,不仅有灯,还能拉着走发出声音,耀武扬威呢。爸爸双眼发光地比划着,笑得像个孩子。
那时几乎每一户都会在没有大门的前庭开月光会,摆一张桌子,几包花生,猪笼饼,柚子,菱角(这个吃完了还能拿来玩,爸爸说),彼此招待。孩子们就提着灯笼,一家一家地去窜门子。
“中秋最喜欢吃的是猪笼饼,月饼是中秋过后大抛售才吃的,也只买得起那些一筒筒用纸包的月饼。一切下去就会散开,因爲‘油水’不够。”
“那时候的中秋节,真的是叫过节。几乎是从农历八月一日就开始期待。十五还没到,已经有人开始在点灯笼游街了。那是我们最期待的娱乐之一,简简单单,不用花很多钱,但也很开心。”
第一代的中秋
外公在国共内战时期,离开潮州故乡下南洋,先后在泰国与新加坡工作,驻留吉隆坡时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乱世中娶了外婆,从此扎根于马来西亚。身为长子的外 公,将一生都奉献给劳作,奉养在远乡的父母及整个大家族。总是加班,回家后仍不忘教孩子念唐诗宋词,讲历史故事。但是外公最常做的事,是拿着孔明扇,躺在 懒人椅,喝着酒,反复唱着《我有一段情》及《断肠红》。那是从小到大,妈妈每次忆起外公,一定会提到的事。
“外公唱歌的时候,眼睛总是闭着。我们总是只能在歌词中揣测他在想的事。他一定很想家,想念那个南行之后就从此无法再回去的家,想那为他持家生子,生病无钱就医最后过劳而逝,他却无法回去看最后一眼的正室,我们的大妈。”
爷爷从缅甸南移,与奶奶一样目不识丁。爸爸少小离家,兄弟姐妹在互相拉拔下长大。爷爷奶奶同样不曾说过他们童年的光景,爸爸对他们对记忆,只有辛劳与贫瘠。
如果说飘洋过海而来的第一代华族,体现的是牺牲与汗水;身为第二代的爸妈,就是参与感受中华文化扎根于马来西亚的见证者。幸与不幸,他们穷,捉襟见肘,总是 看着父亲借粮过节,母亲往当铺里走。但是,他们乐天知足,爬树摘果,河里游泳,天生天养,倒也无虑无忧。几个铁罐,就能变出灯笼。一天省几毛钱,就能一步 步实现自己的梦。
少了外公与爷爷一辈离乡背井的的沉重,爸妈们的时代适逢独立前后,充满未知与可能,进步同时又传统。即便家庭生计再困难,逢年过节,还是会一家团圆,举杯邀明月,其乐融融。外公与爷爷的童年里也许不曾庆中秋,但望着故乡的月,仍会唤起他们对遥远故乡的记忆,望月对歌,一 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第三代的中秋
海峡另一囯的朋友捎来祝福,问了一句,你们都怎么庆祝?我问,你过过中秋吗?答,很小的时候好象有,现在只是吃个月饼而已。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我们都会到潮州会馆参加月光会。扶老携幼而来的群众,把小小的会馆挤得水泄不通。已记不起经常猜中的灯谜奖品是什麽,只是一直记得,大伙沿着马路提灯笼游街,与表姐妹们一同嬉戏,举头望明月,家人亲友围绕四周的温馨。
如果说过节是一种传统文化,赏月是一种心情,那麽来到第三第四代的我们,节庆的意义是什麽?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不再有祖辈的包袱,家训挂在墻上,钱包里藏着仅存的一张全家福。世界充满了变量,科技与发展走在人文之前,市场价值高于一切传统。
桌上摆花生寒酸得好像只有奔丧才这样。节庆因此成了应酬的场景,很多家庭聚在一起不是叙天伦,而是比富裕,争艳丽。这样破财又累人的过节方式自然不受欢迎。
这时就要感谢月饼。利字当头的消费文化让月饼以中秋的文化象征大使之势站稳阵脚,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包装与口味,惊人的价格叫人望饼兴叹。月饼吃的是新鲜,而非传统。佳节送礼成了精神与口号,“买月饼的人,都不是吃月饼的人”爸爸摇着头说。
“前几年还比较好,今年几乎是父亲节一过,就见到月饼的出现。生意伙伴甚至主动要求我们送月饼给他们,当成商品交易。到中秋节那天,已经腻得不想吃了。”
用钱、月饼和浪费砌成的中秋,流于形式多于真心。在中国,月饼在2009年的包装估计占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达25亿元人民币。佳节一过,大量生产却无法售出的月饼,竟是回收喂猪。中秋贵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流传至今,早已沦为商标。佳节最重要是送礼,嫦娥到底奔不奔月,没人在问。
囘不去了吗?
成也科技,败也科技。老爸呷了一口茶说。科技让人无法再好好享受每一个传统,无法活出自己。因为外面的世界会催促你不断追逐、消费、更新、包装。你身在江 湖,就无法不跟着规矩走。你是商人,即便多讨厌佳节送礼,碍于华人的“礼数”也是要送。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你只能无力地跟着走。
但是我们还可以有选择不是吗?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这些市侩的城市,腐朽的拜金之都,把手机从口袋里拿开,回到那纯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不跟着主流的规则 走,我们也可以反抗说不,就像边加兰就有很多人选择在中秋这一天,“起义”向霸权说不。不管主流多么庞大与险恶,我们都还是有选择,不是吗?
可是爸妈都说,回不去了。科技走得那么快,连一个电话,同样的东西,一年365天都在打广告推出新玩艺。你说,不商品化怎麽能存活呢。最传统的文化,是不用任何噱头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一种心情,一种归依。但是传统也需要教育啊,你要一个在城市中长大,灯笼没点过几次,下班后也只对着电脑或打电动的老师,怎么去教课室里的孩子,中秋节的意义在于一家团圆,品酒赏月?你叫这些总在分数里才找到自我,早已习惯以物质交换心情、气氛、感觉的新世代,如何去体会古时候一封家书,一轮明月的珍贵?
还有什么故事可说?
今年中秋,最满足的是听了家中两老的中秋回忆。喜欢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远古的画面与温情,然后尝试感受他们走过的路,感受那些热闹的曾经。庆幸家里依然保有“团圆”的传统,就一个晚上,大家坐在椅子上聊天说地,树上挂满灯笼。
就如爸爸至今仍会去买无馅料猪笼饼,家里也总会找到那仅此一家的椒盐月饼。中秋的意义,无关月饼的新口味,而是一种儿时的味道与记忆。
饭后,新囯的朋友轻轻说了一句,我在想们以后有什么故事讲给孩子听?
是啊。我们这个年代,日新月异,应有尽有。人人念一样的书,走一样的路,玩一样的电玩,上一样的脸书。我们的生活那么便利,便利得来那么虚无,我们还有那么故事可说?还有什么值得珍藏一辈子的字画、味道、传统?
还会有谁,会有这等雅兴,邀请你在月光下漫步跳舞?或借着良辰美景,作一首诗相送?
古人不知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光会曲终人散,与姐姐蹲在地上刮着还留在墙上的烛蜡。抬头一看,仍是一样的月光。
厅里传来一阵歌声,“以前的衣香鬓影,如今是一片凄清;任教那春花如锦,只剩下寂寞空庭”。
邓婉晴,毕业于澳洲默多克大学,现为文字工作者。喜欢散步,擅长迷路,因而习惯在游走的过程中,勾画城市图像。坚信马来西亚人民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城市与国家,为此愿意共同努力,寻方找向。
此为《当今大马》专栏《按图索骥》第一篇,原稿,对照刊登文章作了一些错字更正。
仅此记录一家三代的中秋记忆。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10835
(122 likes, 2 tweets, 6 comments; FB Page 31 likes, 2 shares, comments updated 20121205)
2 comments:
令人感動/鼓舞的《當今》5項留言:
Caterine
很发人深省的一篇文章。庆幸的是,我今天还可以跟美国同事解释我们怎样庆祝中秋节,一家团圆,品茶赏月,提灯笼点蜡烛游街等等。真的深怕有一天我们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灯笼,不知道什么是月饼,不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样听起来就特别可悲。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传承下去,关于华人的传统文化。让下一代的孩子认识电视电脑以外的世界,提灯笼猜灯谜吃月饼、划龙舟吃粽子、做汤圆、舞龙舞狮点炮竹接财神吃年糕、拜祭祖先、目连救母的故事等等。 谢谢你写了这么一个充满回忆和让人思考并引起共鸣的文章!
Yesterday
CherryBlossoms
谢谢你婉晴,写了这么棒的文章。也让我勾起了很多小时候对于中秋节和月光会的甜蜜回忆。差点忘了中秋节还有猜灯谜的游戏。感觉这个时代,中秋就只是个选择吃冰皮还是莲蓉月饼的日子。时代变迁,生活却显得越来越乏味。是时候要醒了! 太喜欢这篇文章了!For the first time, i want to print out an article to keep it! Thanks!
Yesterday
幸運老頭
去年中秋此門中,燈籠月餅相映紅,燈籠不知何處掛,月餅依舊滿堂紅....
5/10/2012 8:04:07pm
Nickname
写得真好。赞!
5/10/2012 3:23:49pm
Anonymous #42413376
Bravo! This is an excellent memory. I really enjoy reading this artilce and also having similar thought. Our poor next generation.
5/10/2012 1:45:34pm
6th comment in Msiakini:
Anonymous #62237431 谢谢你的分享,它勾起了我很多的儿时回忆,也提醒了我要让孩子们更深的来体会中秋的意义,其实孩子们还挺喜欢提灯笼绕园游的。到今天还舍不得让我收起她的灯笼呢。中秋节的那晚还认识了新朋友让她不亦乐乎。因为提灯笼才有户外交流。
10/10/2012 10:19:21am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