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 2014

【街报-街头人物】西馬女生記峇南內陸

刊登于2014年11月1日

【街头人物】西馬女生記峇南內陸

文 / 邓婉晴
照片提供  / 侯雯诗
侯雯诗
侯雯诗
– 1983年生,道地吉隆坡人。
– 《当今峇南》发起人之一,媒体工作者。

她是一个生长在吉隆坡城市的小孩,和许多人一样,因为在2013年505大选前想为国家改变做得更多,而从主流媒体转到政党媒体当前线记者。后来变天不成,许多人都因失望失语而回归个人日常,她也计划留学台湾念犯罪心理学。
但是一次因缘巧合被带入砂拉越峇南区,了解了内陆原住民与水坝的抗争刻不容缓之后,她毅然放弃准备就绪的留学道路,转而发起《当今峇南》,致力将一个个峇南原住民的生活和故事,敲打在键盘留下印记。
是什么动力让她为了原住民课题而改变个人生涯规划,即使整整9个月毫无薪资,只靠着为留学而存的积蓄来过生活,也义无反顾?侯雯诗回答得很潇洒,“很多人都常常说我很勇敢,但我要说的是,其实行动与勇气无关,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只要你有心,去做就对了。当你开始分析的时候,行动力已经减了一半。”
“我常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念书什么时候都可以念,抗争却不能等。”

用文字和影像守护内陆价值
在砂拉越政府强制推行的再生能源走廊(SCORE)计划下,2020年前将兴建至少12座巨型水坝,其中一个就在峇南,受影响的居民逾两万。据统计,现盖好的水坝已经侵占7万公顷土地,倘若所有水坝竣工,砂拉越将失去至少10峇仙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三个半新加坡,被占去传统习俗地与农耕地的社区达235个,人数3至5万。
原住民的村庄、原生态与文化根本就这样被埋葬在政府与投资发展商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底下,愤懑与抗争从不间歇,无奈讯息和怒吼因地缘和资讯匮乏而无法有效传达开来。这正是为何雯诗从内陆回来之后,就决定要与当时一起探访内陆的朋友成立《当今峇南》,希望能扮演城市与内陆的桥梁。
“深入内陆之后很深刻的体悟是,平日看到文字上的报道跟你真实接触到的是两回事。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但往往仅止于知道而已。唯有亲眼目睹整个状况,才会把心系在那里。”
《当今峇南》的成员成立至今只有5、6人,背景多元,有记者、摄影师、艺术家、动画师、销售业者,以及退休人士。虽然成员都各有正职,但靠着主动积极、彼此的默契和相互体谅,他们在过去一年筹办了许多活动,除了在愿意合作的咖啡馆设立“你的墙壁借我用”摄影展,也办过分享会与深度旅游。
“办展览的时候发现,东马和西马人对课题有不一样的认识,在西马你必须从头讲解;反观东马一些民众对内陆有较深的连结,也较容易产生共鸣。我们在美里做摄影展时,一些妈妈看到照片,就开始回忆过去,对孩子滔滔不绝地讲故事。”
这些互动和回馈都让雯诗和《当今峇南》的成员,坚持在业余时间撑起这个团队,希望能通过文字和影像,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对水坝、土地和原住民课题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知道还有许多组织都在不同的面向耕耘,有者关注学前教育、深入内陆进行宣导工作,或帮助社区建硬体设备。各组织有不同的纲领,独立操作但互相支援。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在向原住民传达一个讯息,就是你们的村子是有价值的。要尽可能留住现有的东西,想办法让他们更持久,而不是离开或放弃。”

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战役
2014年10月23日是砂拉越峇南原住民展开设路障反水坝运动的一周年,在马来西亚所有被记载的原住民历史中,从来没有如此持久且大型的抗争记录。雯诗一直以“打战”来形容这场原住民与当权者的对立抗争,其目的是要政府取消峇南水坝计划。
“巴昆水坝建成的时候我还小,那时候资讯也没那么发达,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峇南抗争有其优势,因为前车之鉴,他们发现得早,而且几位环境保护社运分子本身就是峇南人,串联速度和组织能力也很强。砂拉越也将举行大选,能不能胜利,就要看这两年的努力。”
因资讯增多而让原住民醒觉意识提高,改变是显著的。反水坝运动开展以前,公然反对白毛政策的多为年轻人,许多长辈因资讯不对等,看不见白毛家族和水坝工程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支持抗争,甚至对白毛感到抱歉。“他们不要水坝,但却相信白毛会帮他们解决问题。”
自抗争开始以后,非政府组织通过不断宣导,并邀请在穆伦水坝曾遭政府欺骗的村民,跨村到峇南向居民解说沟通,雯诗相信村民的观点已有改变。“只是东马的城市人对这课题还是很冷漠,这令人感到遗憾。”
由于听过很多很精彩的故事,对于原住民环境的改变及即将失去的原始生态,雯诗也一直很想透过自己的新闻专业做口述历史,将原住民群体(特别是相对记录得更少的小群体)的故事记载下来。无奈基于“备战”需要卯足全力,再加上语言上的隔阂(需要翻译),目前仍无法分身也没有余力兼顾,只能无限押后。“一些加央族(峇南区其中一个原住民小群体)的朋友就会说,再等老人家就会没有了,那会很可惜,所以需要跟时间赛跑。”

醒觉须伴随行动
由于经常往返内陆,雯诗在原住民身上学习到简单的生活哲学,让她经常强调是原住民在教她做人,而不是她在帮助他们。与原住民的缘分,也让雯诗遇见了现任伴侣,目前是位待产的过动妈妈。面对这场跨族婚姻,她坦言家人开始也会有所担忧,但经过见面和了解之后,就没有太多意见。这与她开始进入内陆时遭到原住民的质疑,不相信她不带任何动机,纯粹只想多了解一样。
“理解必须要从接触开始。现在的人接受的资讯很多,对人权、环境保护等概念有基本认知,但关心和醒觉能不能转化成进一步行动,那是两回事。”
她举例,“有个朋友是砂拉越人,从我还没来过砂州就常听他说希望砂州独立,但是到今时今日他已在西马安定,却回头叫我加油。我很想问砂拉越人,你们都在干嘛?虽然我只是一个砂拉越媳妇,没有资格质问,但我想说如果有心,就去做多一点,不要纸上谈兵。”
醒觉要伴随行动,是雯诗不断强调也身体力行的鲜明图像。她和我们都很像,一边找路一边不甘于好好的社会就这样被糟蹋,所以才愿意踏前一步去付诸行动,边做边想,即便那需要离开舒适圈到陌生而未知的环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这样踏前一步,多做一点,我们的社会也许就会变得更不一样。

反水坝运动
2013年10月23日,峇南內陆人展开反水坝运动,进入内陆将砂拉越能源局的纠察队伍驱赶,并在long lama和km15驻营地迄今,直到砂州政府宣布取消峇南水坝计划为止。


Read more!

【街报-街头人物】西馬女生記峇南內陸

刊登于2014年11月1日

【街头人物】西馬女生記峇南內陸

文 / 邓婉晴
照片提供  / 侯雯诗
侯雯诗
侯雯诗
– 1983年生,道地吉隆坡人。
– 《当今峇南》发起人之一,媒体工作者。

她是一个生长在吉隆坡城市的小孩,和许多人一样,因为在2013年505大选前想为国家改变做得更多,而从主流媒体转到政党媒体当前线记者。后来变天不成,许多人都因失望失语而回归个人日常,她也计划留学台湾念犯罪心理学。
但是一次因缘巧合被带入砂拉越峇南区,了解了内陆原住民与水坝的抗争刻不容缓之后,她毅然放弃准备就绪的留学道路,转而发起《当今峇南》,致力将一个个峇南原住民的生活和故事,敲打在键盘留下印记。
是什么动力让她为了原住民课题而改变个人生涯规划,即使整整9个月毫无薪资,只靠着为留学而存的积蓄来过生活,也义无反顾?侯雯诗回答得很潇洒,“很多人都常常说我很勇敢,但我要说的是,其实行动与勇气无关,只要你觉得是对的,只要你有心,去做就对了。当你开始分析的时候,行动力已经减了一半。”
“我常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念书什么时候都可以念,抗争却不能等。”

用文字和影像守护内陆价值
在砂拉越政府强制推行的再生能源走廊(SCORE)计划下,2020年前将兴建至少12座巨型水坝,其中一个就在峇南,受影响的居民逾两万。据统计,现盖好的水坝已经侵占7万公顷土地,倘若所有水坝竣工,砂拉越将失去至少10峇仙的森林,面积相当于三个半新加坡,被占去传统习俗地与农耕地的社区达235个,人数3至5万。
原住民的村庄、原生态与文化根本就这样被埋葬在政府与投资发展商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底下,愤懑与抗争从不间歇,无奈讯息和怒吼因地缘和资讯匮乏而无法有效传达开来。这正是为何雯诗从内陆回来之后,就决定要与当时一起探访内陆的朋友成立《当今峇南》,希望能扮演城市与内陆的桥梁。
“深入内陆之后很深刻的体悟是,平日看到文字上的报道跟你真实接触到的是两回事。对于很多事情我们不是不知道,但往往仅止于知道而已。唯有亲眼目睹整个状况,才会把心系在那里。”
《当今峇南》的成员成立至今只有5、6人,背景多元,有记者、摄影师、艺术家、动画师、销售业者,以及退休人士。虽然成员都各有正职,但靠着主动积极、彼此的默契和相互体谅,他们在过去一年筹办了许多活动,除了在愿意合作的咖啡馆设立“你的墙壁借我用”摄影展,也办过分享会与深度旅游。
“办展览的时候发现,东马和西马人对课题有不一样的认识,在西马你必须从头讲解;反观东马一些民众对内陆有较深的连结,也较容易产生共鸣。我们在美里做摄影展时,一些妈妈看到照片,就开始回忆过去,对孩子滔滔不绝地讲故事。”
这些互动和回馈都让雯诗和《当今峇南》的成员,坚持在业余时间撑起这个团队,希望能通过文字和影像,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对水坝、土地和原住民课题有更多的了解。
“我们知道还有许多组织都在不同的面向耕耘,有者关注学前教育、深入内陆进行宣导工作,或帮助社区建硬体设备。各组织有不同的纲领,独立操作但互相支援。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在向原住民传达一个讯息,就是你们的村子是有价值的。要尽可能留住现有的东西,想办法让他们更持久,而不是离开或放弃。”

一场跟时间赛跑的战役
2014年10月23日是砂拉越峇南原住民展开设路障反水坝运动的一周年,在马来西亚所有被记载的原住民历史中,从来没有如此持久且大型的抗争记录。雯诗一直以“打战”来形容这场原住民与当权者的对立抗争,其目的是要政府取消峇南水坝计划。
“巴昆水坝建成的时候我还小,那时候资讯也没那么发达,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峇南抗争有其优势,因为前车之鉴,他们发现得早,而且几位环境保护社运分子本身就是峇南人,串联速度和组织能力也很强。砂拉越也将举行大选,能不能胜利,就要看这两年的努力。”
因资讯增多而让原住民醒觉意识提高,改变是显著的。反水坝运动开展以前,公然反对白毛政策的多为年轻人,许多长辈因资讯不对等,看不见白毛家族和水坝工程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支持抗争,甚至对白毛感到抱歉。“他们不要水坝,但却相信白毛会帮他们解决问题。”
自抗争开始以后,非政府组织通过不断宣导,并邀请在穆伦水坝曾遭政府欺骗的村民,跨村到峇南向居民解说沟通,雯诗相信村民的观点已有改变。“只是东马的城市人对这课题还是很冷漠,这令人感到遗憾。”
由于听过很多很精彩的故事,对于原住民环境的改变及即将失去的原始生态,雯诗也一直很想透过自己的新闻专业做口述历史,将原住民群体(特别是相对记录得更少的小群体)的故事记载下来。无奈基于“备战”需要卯足全力,再加上语言上的隔阂(需要翻译),目前仍无法分身也没有余力兼顾,只能无限押后。“一些加央族(峇南区其中一个原住民小群体)的朋友就会说,再等老人家就会没有了,那会很可惜,所以需要跟时间赛跑。”

醒觉须伴随行动
由于经常往返内陆,雯诗在原住民身上学习到简单的生活哲学,让她经常强调是原住民在教她做人,而不是她在帮助他们。与原住民的缘分,也让雯诗遇见了现任伴侣,目前是位待产的过动妈妈。面对这场跨族婚姻,她坦言家人开始也会有所担忧,但经过见面和了解之后,就没有太多意见。这与她开始进入内陆时遭到原住民的质疑,不相信她不带任何动机,纯粹只想多了解一样。
“理解必须要从接触开始。现在的人接受的资讯很多,对人权、环境保护等概念有基本认知,但关心和醒觉能不能转化成进一步行动,那是两回事。”
她举例,“有个朋友是砂拉越人,从我还没来过砂州就常听他说希望砂州独立,但是到今时今日他已在西马安定,却回头叫我加油。我很想问砂拉越人,你们都在干嘛?虽然我只是一个砂拉越媳妇,没有资格质问,但我想说如果有心,就去做多一点,不要纸上谈兵。”
醒觉要伴随行动,是雯诗不断强调也身体力行的鲜明图像。她和我们都很像,一边找路一边不甘于好好的社会就这样被糟蹋,所以才愿意踏前一步去付诸行动,边做边想,即便那需要离开舒适圈到陌生而未知的环境。如果每个人都愿意这样踏前一步,多做一点,我们的社会也许就会变得更不一样。

反水坝运动
2013年10月23日,峇南內陆人展开反水坝运动,进入内陆将砂拉越能源局的纠察队伍驱赶,并在long lama和km15驻营地迄今,直到砂州政府宣布取消峇南水坝计划为止。


Read more!